如何让孩子从小快乐素食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有慈悲心?有孝心?性格温和有礼?人见人爱?

让孩子从小素食对他的将来会有很大影响,但现在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这么小,而且正在长身体,没营养怎么行?以后会不会营养不良,发育不好?

不会,末学家里捡到收养两个小孩子,一个是早上出生,下午捡到,一个是出生5天捡到,从小没奶水可吃,也没给吃奶粉,那吃什么?糙米,核桃,花生磨成粉,均匀混合,中间还掺和包谷粉,面粉!一天吃四餐,长的很铁,又胖,而且不易感冒生病还有不会拉肚子!

一直吃到一岁,一岁以后吃三顿,早上吃饭,中午吃自己配的糊,晚上吃饭!她们一顿每人要吃一碗白饭,一碗包心菜,一碗红薯!吃饭的顺序是白饭—包心菜—红薯,包心菜少油少盐,不放味精,红薯就是加点红糖,用水煮熟就可以吃了!每餐吃完白饭吃包心菜,最后吃红薯!为什么要少油盐不放味精呢?味精有毒,少盐可以减低小孩的欲望和脾气,不要以为小孩什么都不懂,三岁的小孩大脑发育接近成人的百分之九十,古人言3岁定80,7岁定终生!为什么要吃完饭再吃菜呢?呵呵,用菜下饭会让小孩子的口味越吃越高,以致以后拒绝吃素,吃淡菜!为什么餐餐吃红薯呢?红薯数粗粮,粗纤维含量相当高,对孩子的肠胃吸收相当大的帮助,而且有时即使大人不注意小孩吃到不洁净的食物也不会拉肚子!

那长期吃会发育迟缓,比别的小孩笨,身体虚弱吗?不会,现在这两个小孩已经两岁,每天早上起来,吃完饭,休息半小时,读弟子规(已会背),现在已经背到“泛爱众”!读完书每人拜佛100拜,(行大礼)!拜佛后跪香一小时,跪香后单盘打坐!功课做完12点准时午睡,谁到下午两点,吃糊,吃完休息半小时,做功课(和早上一样的数量)!做完自由活动,吃完晚饭拜佛100拜就可以休息了!

每天如此,从不间断,除非一家人出去放生,功课就不用做了!

小孩吃素应该从小做起,如果大人吃荤腥,那么小孩的素菜用菜油用另外一只锅煮,每天吃饭可以先喂小孩,大人使用荤腥时不应该给孩子看到,因为小孩子像张白纸,不会分辨好坏,善恶,如果给小孩看到大人食荤腥,会对小孩以后吃素有很大影响!

现在家长对孩子吃素有误区,认为不吃肉没营养,没有肉的菜不香,小孩子不吃!末学认为这是大人把自己贪嗔痴三毒的思想强加于小孩身上,因为小孩子第一次吃肉(俗称开荤)是家长自己给吃还是小孩发心开口讨要呢?当然吃过肉海鲜的小孩不喜欢吃素菜,不是孩子的错,家长警惕(当然有的孩子善根深厚,天生爱吃素菜的也有)孩子小的时候不论好坏都接受,家长要从佛法的角度教育培养孩子,让孩子懂得礼义廉耻!家长的教育,饮食,习惯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

古圣人曾说“生儿不养,养而不教”“教不严,父之过,徒不严,师之惰”今天我们反省,警惕,有无过失!如果家长都按佛法教育儿女,那么世间就不会有不忠不孝之人,纵使孩子是讨债鬼仇人投胎,那么心性也会改变!

这是末学的一点体会,如果有什么不对之处,望各位师兄大德不吝赐教,末学感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结婚黄道吉日的挑选技巧 教你选到吉利的良辰吉日

结婚黄道吉日的挑选技巧 教你选到吉利的良辰吉日

结婚是一个大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辈子只有一次的特殊日子,往往也是两家人甚至三家人的幸福时间。那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结婚一般都要挑选一个好日子,那么结婚黄道吉日应该怎么挑选呢?下面就来一起看...

掌握这五个要领,轻松完成十万遍大礼拜

掌握这五个要领,轻松完成十万遍大礼拜

编者按:《学佛新视野》于今年 3 月发表网友秦纪洋撰稿的文章《107天完成十万遍“磕长头”,我身心蜕变》,引发读者热议。有赞叹的,有质疑的,有诋毁的,有表示难以理喻的。但也有很多读者私信给小编或评论...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讲记(第二十七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七集)  1999/6/1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7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修积存诚,经文裡面两句话:【不履邪径。不欺暗室。】这个两句话,实在讲是做...

佛教故事:禅·看开:承受极大痛苦,所以结出美丽异常的珍珠

佛教故事:禅·看开:承受极大痛苦,所以结出美丽异常的珍珠

承受极大痛苦,所以结出美丽异常的珍珠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边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则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回应道: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

最有智慧的人

最有智慧的人

最有智慧的人有一位父亲家财万贯,很担心往升之后,三个儿子无法妥善运用这些钱财。于是,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三个儿子都叫过来,告诉他们:我想把家产交给你们之中最有智慧的人,所以要做一个试验我给你们每人一...

佛教故事:父母的爱:一种伤害

佛教故事:父母的爱:一种伤害

一种伤害现代家庭中最缺少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放手。不少父母把对自身生活的所有关注和因为自身身心不健康而积累的过剩心理能量都转移到孩子身上,给孩子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在近日举办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