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这两个名词,有许多人总觉得有些混淆不清,不知有何分别。布施的意思,上文说得明白。今就供养,在此亦有稍微解说的必要。总之,两者的意义,也差不多,只是一个上下的区别。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布施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老师和尊长,谓之供养,以表其敬意。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供养一般所需乃至贫病的人,谓之布施,又叫惠施,但亦不当失其敬意。给与的行为,在现行法律上有个新名词,叫「赠与」,就是慨赠。不论对上或对下,以行供养。玄赞上说:「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总之,施其依报,名为供养。不论供养与布施,以对方受纳为要义。如不受纳,虽有布施供养之心及其行为,亦只能说是发布施供养的善心,或慈悲心。凡有发此胜心布施供养者,受者就应成就其德意,欢喜乐为接受。纵然自己无缺,转赠与所需之人,使布施供养者的福德圆满,这也是一种施德。

单就「供养」二字,在此分为两方面来解释。对于出世法方面:为资养三宝,上供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圣于出尘离障圆明之位者,奉以香花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出世供养。对于入世法方面:供养世间父母师长及一切有情众生尚在尘俗缠垢之中者,为入世供养。本着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原则,诸佛是已经成佛的如来,其余圣贤是将近成佛的如来,所以说布施即是供养。一切有情众生,是在缠的如来,凡众生只要一转念向善,而发菩提心者,回头是岸,总有一天,也会成佛的,所以说供养即是布施。

供养布施,不但是物质的,在精神方面的「法施」,也就是法供养。经云:「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胜。」在十地论上说,有三种供养,曰:「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亦即「一、利供养奉香饮食等。二、敬供养赞叹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也。」就是世人行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圣戒,也可以谓之五种供养,亦可说是五种福田。利供养是财物供养;恭敬供养与修行供养,则是法供养。关于供养的事理,巨册难以尽述,在此仅作初浅的认识,了解行布施的一个大概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三论宗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是为缘何

三论宗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是为缘何

三论宗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其中之一,也是我们国家本土发展起源的第一个宗派,对于后来佛教宗派百花齐放的形态有着非常不同一般的意义。但是三论宗却没有像其他的汉传佛教一般经历住历史长河的洗礼,在漫长岁月之中...

太上感应篇图说124: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太上感应篇图说124:见他荣贵愿他流贬

经文:见他荣贵,愿他流贬。【原文】人生荣贵总由天,似斗金章肘后悬。流贬若能如我意,彼苍默默总无权。注:此言妒人之贵也,人之荣贵于我何损,而望其流贬?此愿一萌,生出无限烦恼。此人一日不贬,我心一日不悦...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

太虚大师: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厌舍品第三)太虚大师讲述二十一年十二月在闽南佛学院丁二 色无色天乘之三乘共法戊一 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己一 厌舍出家厌舍品第三‘厌舍\’即是出家之法,即厌舍人间俗家,而趋...

索达吉堪布:真的存在佛菩萨天人等其他生命吗?

索达吉堪布:真的存在佛菩萨天人等其他生命吗?

索达吉堪布:真的存在佛菩萨天人等其他生命吗? 问:真的存在佛菩萨天人等其他生命吗?为什么科学家无法探测到呢? 答:现在社会上无神论思想很流行,对肉眼所不能及的佛、菩萨、鬼神等都不予承认。在人类社会...

女罗汉微妙比丘尼自述出家及福祸的前世因缘

女罗汉微妙比丘尼自述出家及福祸的前世因缘

我听佛这样说过:佛在舍卫国只陀精舍时,波斯匿王死后,太子琉璃,摄政为王。其人凶暴残忍,竟驱赶醉象,踏杀民众,不可胜数。当时一些贵族妇女,见此情景,心中非常难受,便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之情,因此她们一同...

陈大惠:止语积福德,人有三不说

陈大惠:止语积福德,人有三不说

止语积福德,人有三种不可说:1、自己的功德好处;  2、他人的恶处不善;  3、自己未来的计划。儒家说:一个人的祸福,要看他谦虚还是骄傲。人,不要随便说未成之事、计划之事。因果,说了就变。和人间的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