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这两个名词,有许多人总觉得有些混淆不清,不知有何分别。布施的意思,上文说得明白。今就供养,在此亦有稍微解说的必要。总之,两者的意义,也差不多,只是一个上下的区别。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布施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老师和尊长,谓之供养,以表其敬意。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供养一般所需乃至贫病的人,谓之布施,又叫惠施,但亦不当失其敬意。给与的行为,在现行法律上有个新名词,叫「赠与」,就是慨赠。不论对上或对下,以行供养。玄赞上说:「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总之,施其依报,名为供养。不论供养与布施,以对方受纳为要义。如不受纳,虽有布施供养之心及其行为,亦只能说是发布施供养的善心,或慈悲心。凡有发此胜心布施供养者,受者就应成就其德意,欢喜乐为接受。纵然自己无缺,转赠与所需之人,使布施供养者的福德圆满,这也是一种施德。

单就「供养」二字,在此分为两方面来解释。对于出世法方面:为资养三宝,上供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圣于出尘离障圆明之位者,奉以香花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出世供养。对于入世法方面:供养世间父母师长及一切有情众生尚在尘俗缠垢之中者,为入世供养。本着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原则,诸佛是已经成佛的如来,其余圣贤是将近成佛的如来,所以说布施即是供养。一切有情众生,是在缠的如来,凡众生只要一转念向善,而发菩提心者,回头是岸,总有一天,也会成佛的,所以说供养即是布施。

供养布施,不但是物质的,在精神方面的「法施」,也就是法供养。经云:「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胜。」在十地论上说,有三种供养,曰:「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亦即「一、利供养奉香饮食等。二、敬供养赞叹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也。」就是世人行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圣戒,也可以谓之五种供养,亦可说是五种福田。利供养是财物供养;恭敬供养与修行供养,则是法供养。关于供养的事理,巨册难以尽述,在此仅作初浅的认识,了解行布施的一个大概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女性多吃樱桃可缓解贫血症状 (图文)

女性多吃樱桃可缓解贫血症状 (图文)

樱桃自古就被叫做美容果,中医古籍里称它能滋润皮肤令人好颜色,美态,常吃能够让皮肤更加光滑润泽。这主要是因为樱桃中含铁量极其丰富,每百克果肉中铁的含量是同等重量的草莓的6倍、枣的10倍、山楂的13...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六

超然法师:趣品《圆觉经》之十六

趣品《圆觉经》之十六善男子!一切众生,由本贪欲,发挥无明,显出五性差别不等,依二种障而现深浅。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世尊开始解答弥勒菩萨的第二个问题:“于诸轮回,有几种性...

每次只肯念一声佛,铭记在心得利益

每次只肯念一声佛,铭记在心得利益

每次只肯念一声佛,铭记在心得利益早年,天竺国有一个叫做「阿苏沙」的小国,国里面有一个婆罗门;我们都知道,当时婆罗门在印度的地位是很高的,可是这个婆罗门异常的愚痴,而且经常恶业缠身,忧?不堪,但却没有...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佛教故事:单独中的洞见—— 第七章 欲望

1我们也许知道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但很少有人了解他这一生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没有对自己欲望的觉知和醒悟,人的一生就只是在欲望这个狱卒不断驱使和鞭打下的终身苦役。2如果一个事物欠缺质量,那么它就会倾向于...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忿怒品·第十七品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忿怒品·第十七品

忿怒品第十七品治好皮肤病的女士舍弃忿怒,灭除我慢,解脱一切系缚,不执着名色的人,不受苦。 (偈221)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前往迦毗罗卫城时,所有的亲戚,除了妹妹萝西妮以外都来探视他。他们告诉他萝西妮...

太惊叹了,我在农村长大,大而漂亮的蜘蛛网还第一次见到

太惊叹了,我在农村长大,大而漂亮的蜘蛛网还第一次见到

回老家,我无意中在自家院子鸡窝上方发现了一个好大的蜘蛛网。从小到大的印象中,蜘蛛网都很小,而且网丝特别的细软。但是这次不同,这个网相当大,网织得也很漂亮、很有规律。我用手摸了一下,呀,感觉真的跟钢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