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

「布施」与「供养」,这两个名词,有许多人总觉得有些混淆不清,不知有何分别。布施的意思,上文说得明白。今就供养,在此亦有稍微解说的必要。总之,两者的意义,也差不多,只是一个上下的区别。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布施给佛、法、僧三宝,以及父母老师和尊长,谓之供养,以表其敬意。如以财物、医药、饮食等一切资用,供养一般所需乃至贫病的人,谓之布施,又叫惠施,但亦不当失其敬意。给与的行为,在现行法律上有个新名词,叫「赠与」,就是慨赠。不论对上或对下,以行供养。玄赞上说:「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总之,施其依报,名为供养。不论供养与布施,以对方受纳为要义。如不受纳,虽有布施供养之心及其行为,亦只能说是发布施供养的善心,或慈悲心。凡有发此胜心布施供养者,受者就应成就其德意,欢喜乐为接受。纵然自己无缺,转赠与所需之人,使布施供养者的福德圆满,这也是一种施德。

单就「供养」二字,在此分为两方面来解释。对于出世法方面:为资养三宝,上供一切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圣于出尘离障圆明之位者,奉以香花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出世供养。对于入世法方面:供养世间父母师长及一切有情众生尚在尘俗缠垢之中者,为入世供养。本着佛与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的原则,诸佛是已经成佛的如来,其余圣贤是将近成佛的如来,所以说布施即是供养。一切有情众生,是在缠的如来,凡众生只要一转念向善,而发菩提心者,回头是岸,总有一天,也会成佛的,所以说供养即是布施。

供养布施,不但是物质的,在精神方面的「法施」,也就是法供养。经云:「诸供养中,以法供养为最胜。」在十地论上说,有三种供养,曰:「财供养,法供养,观行供养。」亦即「一、利供养奉香饮食等。二、敬供养赞叹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也。」就是世人行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圣戒,也可以谓之五种供养,亦可说是五种福田。利供养是财物供养;恭敬供养与修行供养,则是法供养。关于供养的事理,巨册难以尽述,在此仅作初浅的认识,了解行布施的一个大概而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及其悄然发生的变化 -智悲佛网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及其悄然发生的变化 -智悲佛网

信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及其悄然发生的变化 在西藏,民众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不同特征,它既是精神的,又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西藏的佛教信众会在各自的生活中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进行宗教活动...

禅宗大德故事:就是这样吗?

禅宗大德故事:就是这样吗?

白隐禅师素来受到邻里的称颂,大家都说他是位纯洁的圣者。有一对夫妇,在他附近开了一家食品店,家里有个漂亮的女儿。不料,有一天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这事使他们十分恼怒,便向女儿追问来由...

达真堪布:总是生病,需要换个房子吗?

达真堪布:总是生病,需要换个房子吗?

达真堪布:总是生病,需要换个房子吗? 问:我身体一直不太好,小病不断,大病也偶然有犯,有算命的说是我住这地方的风水不好,需要换房子。您看有这个必要吗? 答: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忏悔来解决...

达摩祖师:莫将福德当功德

达摩祖师:莫将福德当功德

有很多佛子,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修行不力,怕智慧功德不够,就拼命地、刻意地、到处打听地、想方设法地多做好事、多做义工、多拜经忏,多念经咒、多修法会、多修供养、多修布施、多放生命、多修寺庙、多朝名山圣地...

惟贤法师: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二、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惟贤法师:楞严大义 第二章《楞严经》概述 二、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

二、《楞严经》传入中国的翻译历程《楞严经》很宝贵,唐朝时传入中国。那时,印度有个高僧叫般剌蜜帝,般剌蜜帝翻译成华语的意思是极量,也就是智慧高、才智高。他在印度,在国王宫中说法,由此关系,获得《楞严经...

辟谷减肥注意事项 想要健康减重一定要看

辟谷减肥注意事项 想要健康减重一定要看

辟谷起源于先秦,后来被道教发扬光大,它能够调理身体、排出毒素、延年益寿,是古代重要的养生方法。辟谷发展至今,人们发现它还有利于减轻体重,因此许多人会辟谷来减减肥。辟谷减肥和节食减肥很类似,也因此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