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教与拜拜:何谓布施

何谓布施

惠施济世前文说过,慈悲喜舍是佛教的「四无量心」。然而世人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常行颠倒,施不如法,在此有再加以阐述的必要。

何谓布施以财物普分给他人为布,克己惠人为施。人以自己所有的给与没有而需要的人叫「布施」。总之心生「慈悲喜舍」,以医药、饮食、衣服、卧具、金钱、财物等一切褔利与人,而拔除人之痛苦,给人以安乐名「布施」。或以舍宅、林园、产业、金银、财宝一切资具供给佛、法、僧三宝门中为布施。喜舍的人称施主,所施虽有种种不同,而以施与财物为本义。布施是因,施者可得大福安乐之报是果,故布施名为种福田。福田分三种:拔苦济贫解难为悲田;惠答父母师长为恩田;恭敬三宝为敬田。佛语阿难:「夫人作福,譬如种树,本种一核,稍稍长大,收子无限。」又说:「为人大福,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施一得万倍之报,言不虚也。

布施可归纳为三种:一、财施:以世间财物施舍济贫,解除人之困难。二、法施:出世法方面,凡宣说佛法悟人,度人离苦得乐。入世法方面,凡教授一切使人得以生存、生活,求得安乐的正当学问及技术法则等,两者都可谓之为法施。三、无畏施:以无畏之世出世法施人,救人脱离厄难者。布施最好躬亲授与,若是转手他人,正如请人代宴,不得自饱,布施修福,自作自得。布施时常以谦逊抱歉的态度,并以爱语安慰。如对父母尊长三宝,更应谦恭有礼。布施时不求世间的名誉福利,以纯洁清净心而惠施,谓之净施,所获功德果报甚大。布施时心中无能施者,无受施者,亦无所施物,谓之「三轮体空」,又谓之「三轮清净施」。心地观经布施偈云:「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十方一切佛。」布施应不住一切相,布施时心量如虚空,虚空不可思量,布施之福德也不可思量。所以布施以无相、无住、无愿施为最殊胜,以布施供养三宝之功德福报为最广大。

布施的人行布施峙,当施不离法,法不离施,方为合法。舍卫国王问佛:「世尊!我等云何而行布施?」佛言:「大王!若求胜妙褔报而行施时,慈心不杀,离诸嫉妒,正见相应,远于不善,坚持禁戒,亲近善友,闭恶趣斗,开生天路,自利利他,其心平等。若此布施,是真布施,是大福田。复次行施,随自心愿,获其报应;或以妙色名香珍味软触,亲手布施,得众人尊重,眷属圆满,富贵安乐之报。大王!若以上妙饮食供养三宝,得五种利益:身相端严,气力增盛,寿命延长,快乐安稳,成就辩才。」

若见人行布施,不可阻止,更不可心生嫉妒,应当欢喜赞叹,亦获甚大福报。有沙门问佛:「随喜赞叹布施,其福尽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热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是故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地藏菩萨感应录:报亲恩日诵十经,解冤结兼开智慧

地藏菩萨感应录:报亲恩日诵十经,解冤结兼开智慧

我的父亲和母亲一直住在老家。母亲今年60多岁了,患脑血栓已经有五六年时间,之前情况挺严重的,一直在吃药、打吊针,由哥哥、嫂子照顾着。我有时也会去为老人家放生,但由于自己不够虔诚,又不懂得将功德回向给...

净因法师: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净因法师:佛陀制不杀戒的根本精神

不少人以为守不杀生戒,是我们人类对动物或植物界的一种慈善举动,也有人因羡慕持戒的功德而持戒,这虽然是好事,但不是守此戒之本义。佛陀制此戒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救济将被残杀或痛苦的众生,使之得到解脱。...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下 九、佛教的南传与北传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五下 九、佛教的南传与北传

五下 九 佛教的南传与北传极力提倡佛教的阿育王,为了要把佛教传播於世界各地,他选派了很多宣教师,组织传教团,分别到世界各国去弘扬佛法。传教团到处,备受当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其中传教最有成绩的,要算摩...

达真堪布:马路上或地铁里总有很多乞讨的人,该不该给他们钱?

达真堪布:马路上或地铁里总有很多乞讨的人,该不该给他们钱?

达真堪布:马路上或地铁里总有很多乞讨的人,该不该给他们钱? 问:马路上或地铁里总有很多乞讨的人,该不该给他们钱?如果是骗子怎么办? 达真堪布答:既然他沦落为乞丐,就有他的困难。我们即使不布施给他,...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2:一起来念诵东方八佛名号!~佛说八部佛名经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2:一起来念诵东方八佛名号!~佛说八部佛名经

【念佛闻佛的利益】闻诸佛名。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若在县官说诸佛名。无能撗枉夺其所有。而性坚强不怀怯弱安隐得胜。又入战斗刀不伤身。箭射不入。阅叉诸鬼诸天龙神无敢娆者。师子虎狼野兽弊虫无能害者。【为什么称...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二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二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我们继续看经文第四品偈颂,在第十七页第三行,我们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