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迁转把持固定理念意识于行持,把“迁意修”落到实处

什么叫“迁意修”?佛陀在《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中说:“……初入行人,无论修四无量心还是菩提心,都不能住禅观修,而是住迁意修,要迁转把持固定理念意识入于行持,把自己的意识锁住,转在行为中,必须照着去做,去实行,去履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去实行法务的观想,去实行具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叫迁意修。”

过去,只记住修行是迁转意识入于行持;现在当再次恭学佛陀说法时,才发现我遗漏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迁意修不但要迁转意识入于行持,还需要固定理念意识,把自己的意识锁住,照着去做,去实行。一旦下定决心、确立目标,就要在行持中始终贯彻不能松懈、放弃。正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我的行持出现了问题。

原本准备和大家一起恭学《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自己为此还先一条一条地反复恭读,细细体悟其中的佛法义理,并查找相关法音和法著,相互参照学习,再去印照自己的行持以及听闻到的实例。但是接下来却因为疫情的关系,迟迟无法与大家共同学习,渐渐的,我这个打算不知不觉被搁置下来,到现在两个月过去了,学习也还停在开始的那十几条上!

究其原因,表面上是暂时不能一起学习,让我失去了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深入学习的动力,因此这个学习的意念便逐渐被淡化,导致我的计划停滞不前了。

进一步再拷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浅释邪恶见和错误知见》?我难道不是为了成就解脱吗?怎么疫情来了我就放松学习了呢?疫情可以阻挡我们集中共修,可却不能阻挡无常啊!疫情恰恰是无常的使者,它让我认识到自己在独处中失掉了警觉心,没能及时履行自己发下的愿。

类似这样的事情,细数起来,真是不少,比如,当我恭学到佛陀关于无常的说法,佛陀应各种因缘、从各个角度的说法,当下总能唤起我对无常的怖畏,使我下决心一定要精进努力学佛修行,不要白白浪费了光阴。可精进不了多久,慢慢就懈怠下;我恭学《学佛》这部至高法著,也照着佛说一日三审去反观自己,可实行没几天就开始松懈了!一日三审变成一日一审,然后便淡忘了当初的发心,最后就只是偶尔在意识中浮现一下便烟消云散了。

如果我连自己发下的一个个愿都不能及时完成,又怎么能在今生有限的时间里去圆满达成解脱的大愿呢?更不要说如佛菩萨般自觉觉他的宏愿,那就更遥不可及了!

再次恭学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关于迁意修的说法让我明白,是自己没有把意识锁住而导致愿力不坚固,又失去了无常心,才会懈怠,才会被各种外境所迁,才会自己原谅自己。正因为这样,我的修行总是在进进退退,我确实是有了学佛修行的具体想法,但却不能始终如一地实行;换言之即是,不断地发愿,但愿力却不坚固,或断续实行,或半途而废,很少能一鼓作气、坚持到底,所以才难以及时达成初心,乃至完不成这个愿力!

怎么办?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真正严格按照佛陀教诫,迁转把持固定理念意识入于行持,把自己的意识锁住,转在行为中,必须照着去做,去实行,去履行利益众生的事业,去实行法务的观想,去实行具体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发下的愿,无论大愿、小愿,无论是要怎么自我行持、还是要如何为大众服务,或是要怎样贡献于佛行事业,只要是符合佛陀教戒的、对众生有利的,我必须要坚定地去实行,百折不挠地去争取圆满,这样学佛修行才能有受用,才能实实在在地步向成就解脱的目的地。

撰文:尉朗
编辑:清凉荷君

(以上内容仅代表笔者的个人学佛知见,一切法义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恭闻南无羌佛的法音,修学《极圣解脱大手印》、《藉心经说真谛》、《学佛》和《什么叫修行》,是学佛最正确快捷的成就之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达真堪布: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达真堪布: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问:孩子不好好学习,我非常着急。有什么办法呢? 答:做父母的,关心他、帮助他是应该的。你现在学佛了,可以为他做祈祷,为他做善根回向。你把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尽心尽力...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猫与狗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猫与狗

狗老是抢占猫的工作捉耗子,为此猫没少挨主人的批评,本来说几句也无所谓,关键是主人把好吃的好玩的都奖给了狗,这样猫就什么也得不到了。于是猫找到主人眼泪汪汪地说:主人我很感谢您给我食物,还给我舒适的窝,...

心要善、要诚

心要善、要诚

心要善、要诚昨晚经过一个朋友家门口,被她妈妈拉住聊了一个多小时。这位阿姨25、6年前就每年都去北山庵祈福的,她对我说:「我不皈依,也不知你们说的修行是什么,但我信佛,信得五体投地。而且无论我有什么困...

不自守意经

不自守意经

不自守意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佛言。听说自守亦不自守。比丘便叉手从佛听。佛告比丘。几因缘不自守。若眼根不闭守。若眼堕色识意便泆。已意泆便...

受污不辩

受污不辩

不顾自己名声被污只为救人性命,几人能做到?特别提示:本文是清朝著名因果劝世故事《坐花志果·果报录》(下)(清·汪道鼎著)的第一个故事《受污不辩》,全书电子阅读请点击:(上)l,(下)l原题《受污不辩...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在家居士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做人处事都应该要有修行,有修养。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