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一代宗师的毕生经验:和颜爱语

一代宗师的毕生经验:和颜爱语

"无"字药丸

很早以前,我到出云一个叫平田的地方讲话。讲话结束后一位老者问道:"佛教的经典浩繁,像我们这些忙忙碌碌的在家人,哪辈子能读得完啊。难道没有像基督教圣经那样能随手揣进衣袋里的佛经吗?"

于是,我如此作答:"如果您到大学或市图书馆,能对人家说书太多了根本读不完。请减到我们能承受得起的量吗?书多说明文化成就斐然,是件求之不得的好事。"

"然而如您所说,到底该看哪一本确实让人犯难。为此,古时的师祖好心替我们反复诵读佛祖的一切经,从浩瀚的经典中,弘法大师引导我们只要读净土三部经,必然往生极乐。各个宗派自成体系,所以无须读全部经典,只要虔心阅读您所信奉的那一宗派经典足矣。"

"日莲圣人甚至认为连这些也不必读,主张唱颂南无妙法莲华经这七字题目,便与读了《法华经》有同样功德;而法然上人垂大慈悲,强调即使不读三部经,只唱颂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亦往生无疑。只这六七个字就能得到救赎,比圣经简要得多,何等可贵?"

"禅宗连六七个字也嫌多,只要懂一个无字足矣,所以是再简约不过的教诲。无一字好比维生素综合剂(PANVITAN),集万般营养素于一粒中,只要每天坚持服用,自然心神怡然,开悟无疑。世上还有比佛教更可贵的宗教吗?"

老者若有所悟。第二年再去平田,我讲完那位老人又过来了,兴冲冲地告诉我:"去年您的见教实在高明。无这剂丸药真管用!"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不需要太多的经典。只要参透祖师开示如赵州的"无"、云门的"关"或"日日是好日",就能见性成佛,是最直接的教诲。

以祖师所示言行范例为公案,对它集中精神没入祖师的境界及明悟是禅宗的原则,然而这似乎并非中国禅宗的发明,也见于原始佛教教团。原始佛教的比丘们每得佛陀一言,都要经行吟诵该句,坐禅对它深入思考,直至理解为止。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正慈法师:面对生死,要好好生活,善待自己

正慈法师:面对生死,要好好生活,善待自己

生死是每个人都要去面对的自然规律。中国文化对于生与死的态度,自古以来真的是太沉重了,太不应该,也有些太落泊、太悲观了。世事本来无常,这些不必要的想法无形之中在每个人的心底背上了一个无限的包袱。这样的...

    曾经有一个公案。从前,印度的一位国王胜光王,迎请世尊以及眷属供斋。当时有一位以行乞为生的贫女心想,胜光王是因为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拥有荣华富贵的君王,如今遇到了释迦牟尼佛这样殊胜的福田,又积累了这么大的福德资粮,实在是太稀有了!她发自内心地欢喜,因此而获得了无量的福德。世尊清清楚楚地知道此事。傍晚回向的时候,世尊对国王说:“你所积累的福德、善根是回向给你自己,还是回向给比你福德善根更大的人?”国王心想:“不可能有比我福德、善根还大的人。”于是就说:“谁的福德善根大,就回向给谁吧。”世尊就念了那位贫女的名字做了回向。世尊连续三天都是这样做回向,胜光王心里十分不悦,于是与诸大臣商议对策。

    大臣们最后献策:明天世尊和他的眷属前来应供的时候,我们多做些饭菜,让饮食溢到器具外面,等贫女来捡的时候,我们就打走她。国王同意了。第二天贫女遭到了殴打,不由得生起了嗔恨心,摧毁了善根。当天佛陀便念国王的名字做了回向。

    随喜的功德不可思议,嗔恨心的过患也不可思议。我们要随喜一切,随时随地观察、忆念、随喜他人的善根和福德。我们可以忆念佛的愿力,忆念佛在因地的修持以及佛断证圆满的功德,然后生起欢喜:“佛当时发了那么殊胜的愿啊!哈哈!佛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为了四句正法舍弃了无数次的生命,那么精进啊!哈哈!”发自内心地高兴,进而去忆念佛、菩萨、阿罗汉以及修行人的功德,在心里生起欢喜,这也是一种殊胜的窍诀。若是能这样脚踏实地地修,一定能成就。

    现在人都会说“随喜”,一开口就是“随喜”,但都是表面上的随喜。内心真的随着他人欢喜、高兴,真有发自内心的喜悦,那才是真正的随喜。

    我们看到他人积累福德和善根,修行有进步了,得到表扬或奖励了,得到世间的一些利益了,应该赞叹,应该随喜。但是有的人心里却欢喜不起来,这叫嫉妒。你再嫉妒,也影响不到他的成就,也无法阻碍他的进步。但是人都有这种烦恼和习性。很多人明明知道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是也控制不住。现在我们就要通过随喜来对治嫉妒心等烦恼习气。

    不要嫉妒任何人,嫉妒心的过患非常严重。尤其嫉妒金刚道友是非常不好的缘起,生生世世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我们是已经发过菩提心的人,已经进入了密'乘,应该帮助、利益众生,应该将一切观为清净圆满。你没有直接帮助、利益他们,他们自己就获得了成就与利益,这时你不能不高兴。否则,说明你的慈悲心不到位,说明你的菩提心没有发出来,更不用说进入密乘了。

    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他人放在最高处,只为他人不为自己,这是一种成就的要诀。真正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把他人放在最高处;真正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低处,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最高处时,你已经圆满了,成就了。因为你已经放下了自私,放下了自我,这叫开悟,叫成就。

随喜是积累善根、对治烦恼的窍诀

    曾经有一个公案。从前,印度的一位国王胜光王,迎请世尊以及眷属供斋。当时有一位以行乞为生的贫女心想,胜光王是因为往昔所积累的福德力,才成为拥有荣华富贵的...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淡去的紫萝兰

佛教故事:布衣百姓:淡去的紫萝兰

淡去的紫萝兰雪是乡政府设立经济开发区后引进的人才,听说是省城的高材生。可是在乡人的眼里,雪只不过是一个十分好看的花瓶而已。雪长得漂亮,不是乡人眼中端庄,而是城市姑娘的艳美,可是到了乡人的嘴中是狐狸精...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

净土法门法语:我们为什么不能放下?

1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回头的人,他不会被环境影响,为什么?他知道环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不把这个当真,他知道不但环境是假相,连自己的身体都不是真的。2六道凡...

海涛法师出家前前后后的故事

海涛法师出家前前后后的故事

我籍贯是台北人,但是在高雄出生。父亲来高雄拆船,那时家里的环境比较好,小时候常做梦,甚至有一段时间每晚都梦到一个出家人站在床头看我,我心想大概是我常跑去田里捉鱼,所以那个人来找我吧!当兵之前很爱玩,...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

佛教故事:佛陀的圣弟子传: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

第二章 善说法的吉达长者在列举他的「第一弟子」时,佛陀提到三个人在解说佛法上最为杰出:本那.满答尼补答(Punna Mantaniputta,古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满慈子)比库、达玛帝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