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执著“我对你错”时,烦恼犹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好朋友的女儿今年报考上海音乐学院,母女二人特意从厦门到上海找专业老师做考前辅导。为此母女在我家借住了4个月。

每天,女儿去上课,回来练琴试唱,做乐理练习。母亲则买菜做饭洗衣,同时兼做听音陪练。期间,母女二人经常因为女儿的作息时间,学习专注程度,频繁上网购物,乃至考试当天着装等问题,意见不一,争执不停。 三天一小闹,五天一大吵。

——你是不是以后在我练琴的时候都要把我的手机收走?

——只要你认真专心练琴,我就不收你的手机。

——你为什么就不相信我在认真练琴?

……

这天,我正在观看由郭富城,巩俐主演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打死白骨精变成的老妇人后,唐僧斥责悟空滥杀无辜,念了紧箍咒。悟空觉得冤枉,在山头生闷气;

——你是不是以后都用这个紧箍咒,管着俺老孙?

——只要你不要再滥杀无辜,小僧决不再念。

——你为什么不相信她们是妖怪?。。。

瞬间,我感到,电影里的这些对白不就是那对母女经常的对话吗!!再仔细想想,电影的这段对白就是现实中很多亲密关系的状态反映啊!

电影中,唐僧认为悟空滥杀无辜应该调教。唐僧就像亲密关系中的管理方。管理方总有各种手段强迫弱势方就范:唠叨、发火、哭闹、不给零花钱、威胁离婚等等。悟空自然反抗管束。悟空如同亲密关系中的被管理方。被管理方的反控制也是花样繁多:据理力争、埋怨、愤怒、冷战、逃离等等。

那么,唐僧师徒二人争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是两人截然相反的观念吗?我认为,截然相反的观念仅仅是争执发生的条件,并非根源。而彼此都对自己认知无比顽固的坚持才是争执的根源。一直生活在自己眼光形成的世界里,不能从中跳出来才是问题的真正所在。

细细去品味,我们所有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不也是如此吗? 父子,母女,夫妻,男女朋友……彼此相爱,却又爱的彼此痛苦!这场“我爱你,你要听我的”的战争,谁也不服谁,谁也对付不了谁,一直循环往复,也就演绎着人世间的矛盾与烦恼。

又比如,孩子教育问题,在许多家庭中丈夫与妻子的意见和观点是不同的,能一起商量彼此迁就的夫妻,家庭就能和睦,孩子也能健康的成长。反之,如果夫妻双方都固执己见互不相让,家庭“战争”则会频繁爆发,对孩子也势必产生不良的影响。

暂住在我家的这对母女,她们对美,对勤奋,对生活学习的定义和理解相差甚远,她们之间的争执往往就是彼此都非常顽固地想让对方顺从自己的观点和意愿时才发生。犹如电影中,唐僧跟悟空争执过后说的:“哼,我们两个人真的是很像,我们只会相信我们眼睛所看见的。就是因为这个,佛祖才把我们俩安排在一起,结伴同行吧。”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是调解者。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旁观者也有自己的观点,只是因为旁观者能从自己的观点中跳出来不陷入情绪和执着的泥潭。所以才可能“清”。

现实生活中,观念截然相反的人由于因缘关系被捆绑在一段关系里,比比皆是。当我们都极其固持己见时,就会出现彼此的“机关”互相触碰,继而产生烦恼痛苦。而这种矛盾与烦恼会不断迸发、升级直到我们能放下对自己眼光心念的执着为止。

记忆中,我父母从年轻开始就一直争吵不休,令我感叹造物主阴差阳错把两个三观如此不同的人安排在一起,受苦受难。直到近些年父母老了,对许多事情看开了,不再那么执意要求对方了,平和与幸福才终于在他们的晚年生活中姗姗到来。

而借住在我家的这对母女在不断争吵了4个月后,反而是最后半个多月里显得安宁。那是因为母亲意识到自己总想管束女儿,让女儿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的做法应该“松绑”一些。母亲的这一点点改变,对女儿起到了正向的影响,使她少了敌意,多了理解,于是家里出现了祥和的气氛。女儿甚至开玩笑说:我妈现在变成“佛系”妈妈了。

从唐僧师徒的争论到那对母女的争执,从电影到真实生活,我想到,人与人的眼光虽然有相对高低,但实质上都是各自以往生命经历总合所形成的一种滤镜,这个滤镜把同一束光,折射为不同的颜色。本质上都是自我业力的化现。所以,相对的高尚的观点并不等于终极的真实。事实上, 相对高明,相对高尚,相对无私的观念,一旦执着起来,往往会因“我的观点更正确,更高尚、更无私”的这个潜在的固执,而更加变得自私、狭隘和无明。

比如:我们是否也经常会用一个修行者的标准,有意无意地去判断、要求、期待我们周围的人?我们是否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而经常在“修理他人”却不是“修行自我”?我们在给别人提供的精神帮助里面,是否内心多多少少有一种自我高尚感?

这里并不是说不要帮助别人,关键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我,我的认知,我对自己认知的执着吗?是对某种结果的期盼吗?

我想,有智慧的人应该是一个不执着于自己眼光与观念的人,他会随缘,会尊重时机,不强求一定要在某一次帮助到、度化到某人,也不会太在意一个结果。这犹如佛教中说的“应机而教”“无缘不渡”。

当然,放下对观念的执着,并非抛弃正确的观念。放下对“我对你错,我要你按我说的做”的执着,也并不是泯灭世界相对合理的对错。相反,因为放下“我对”的执着,所以我才能不断看到你眼光中的合理和正确。只有放下“我对”,看到“你也对”,才能“哦,其实我们都对,也都不对。”的一种释然和松绑的感觉…真正放下“我对”的执着的那刻,立即就会感受到一种轻松和开阔。

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无数次开示我们;执着是轮回的种子!佛陀的法音《心动着境即是魔,随缘分别则无定》我们应该反复不断恭闻,并时刻提醒自己将法义落实到生活的每个当下,唯有真实的践行才有真正的受用!这样的生命感受,这种的体会滋味,只有自己去在心里品尝。

人生,本质是一场无明编排的妄想,是一种识心导演的错觉。

当我们斤斤计较于得失的时候,却不知真实的生命不增不减,我们从来未曾得到也未曾失去过!

当我们捆绑于快乐烦恼的时候,却不知本自的心湖清净平等,没有情绪染浊!

当我们执着于是非曲直的时候,却不知不二的自性圆如虚空,没有对错人我!

我们学佛,就是要归认实相,勘破假我,不在幻相里重叠错觉,虚枉执着,轮回不止!

文/平凡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杏仁的功效作用与营养价值

杏仁的功效作用与营养价值

杏仁 Almond;Sweet Almond拉丁名:Amygdalus Communis Vas科名:蔷薇科(Rosaceae)分布:原产于中亚,西亚、地中海地区,引种于暖温带地区。杏仁果长在短距(...

钟茂森: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第一集)

钟茂森: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第一集)

钟茂森: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第一集)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请坐。我们今天一起来研讨一个专题,这个专题的题目是「华严科学宇宙观浅探」。现在国家都提倡「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惟海法师: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

惟海法师:共不共与佛教禅法特色的关系

昨天的知识内容是关于禅法的基本类型,最有价值的是区别了静息型的禅修与念力型的禅修,区别了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制感型的禅修与觉观型的禅修二者比较,佛教似乎更重视觉观,但我们讲,两者如阴阳,要结...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冯竞伟居士往生事迹略记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冯竞伟居士往生事迹略记

冯竞伟居士往生事迹略记冯竞伟居士四十五岁,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人。善根深厚,早年崇奉佛法,皈依三宝,亲近著名的高僧虚云长老之高足--原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悟源法师,深受其影响,拟舍俗出家,惜缘悭未成。...

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在浙江青田举行

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在浙江青田举行

浙***田石、福州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和内蒙古巴林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石。23日,这四大名石的雕刻精品齐聚浙***田,参加第四届中国名石雕刻艺术展。据了解,此次展览设在青田石雕博物馆,共设有6个展厅,青...

广积善德,子疾痊愈

广积善德,子疾痊愈

焦公是东京人。他三世都没有嫡传的子嗣,于是他就一边做生意,一边旅行,遍访高明的人指点迷津。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僧,告诉他说:「没有子嗣有三种原因。第一是祖宗没有积德,自己又没有德行。第二是夫妻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