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纯智法师: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241—245)

《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241、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需要什么资格?

答:授在家菩萨戒的师父,必须是出家菩萨,戒德严明,善解三藏,能够使他人发起敬信,要具备五德:

一,坚持净戒;

二,戒腊满十年;

三,善解律藏;

四,妙通禅思;

五,慧藏穷玄。

另外还要具备四德:

a、同法菩萨——表示不是学小乘的;

b、已发大愿——表示不是未发菩提心的;

c、有智有力——表示对于经律的文义,能解能持的;

d、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表示能以言语明辩,说法授人,使人心开而会解的。

242、有哪些出家人没有资格为在家人授菩萨戒?

答:《善戒经》中说:“若不信者,不应从受;坚者、贪者、不知足者、破戒、污戒、不敬重戒、喜贪嗔者、无忍辱者、不能为他遮罪咎者、懈怠、懒惰、贪受世乐、乐说世事、不能一念之顷念于三宝、疑网、痴暗、不能读诵菩萨法藏、菩萨摩夷及生诽谤,如是之人,不应从受。”也就是说,上面所说的那些人,都没有资格为在家人授菩萨戒。由此可见,要做一个如法的菩萨戒师,实在是很不容易。

243、秉受菩萨戒的种类有哪些?

答:如下图:

品类 种类 相 经典 受法

上品诸佛菩萨现前受 佛世芳范

中品菩萨法师教诫受 佛后通轨

下品千里无师自誓受 A 取相受 梵网经 障缘方便

B 不取相受 璎珞经 障缘方便

地持经 障缘方便

244、菩萨悔过如何忏呢?

答:如下图:

忏法 戒 相 品类 如何忏

忏重 根本 A 上品缠犯六重

1 梵网 取相忏,罪灭重受戒

2 璎珞 不取相忏,悔更受戒

B 中品下品缠犯六重 未失戒,应对四菩萨忏方便

A 犯六重下重 方便 对首忏

B 犯六重下轻 方便 责心忏

忏轻 根本 对首忏

方便 责心忏

注:主要参考了《菩萨优婆塞戒经》,但是也适当地参考了《梵网经》、《璎珞经》忏悔的方法。

245、受了在家菩萨戒也要定期诵戒吗?

答:是的。新学菩萨,需要半月布萨(诵戒),以便忏罪而得清净,以便诵戒而长养功德。对诵戒一事,不限制于半月一次,而是可以日日诵,甚至时时诵。但是,最少不得少过半月一次。如果不诵,那就“非菩萨,非佛子”了。另外,《义寂戒疏》中说:“在家菩萨,如果家内有净室,半月应自诵;如果家内没有干净的房间,由附近(大约二十至三十里)寺舍作菩萨布萨,则应该往听,如果都不诵听,犯轻垢罪。如果自己家里喧闹不干净,然而附近又没有菩萨布萨会集诵戒,不诵听不犯戒。”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七卷

南亭法师: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七卷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第十七卷◎南亭法师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121愿酸甜苦辣,皆是味。我们若受味时,对这些世间的味,我们也要生厌弃心。应当随时发愿,愿一切众生与我,皆要得佛上味,...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测试题

佛教故事:金玉良言:测试题

测试题你开着一辆车。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你经过一个车站。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

静波法师:《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 不思议品第六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七不思议品第六 不思议品第六 关于“不思议品”,回忆“方便品”中维摩现疾,意为集不思议众说不思议法,现不思议境,赞佛不思议功德,...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3:应该怎样念佛才算精进,你可以做到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3:应该怎样念佛才算精进,你可以做到

【至心】若人能至心七日诵佛名得于清净眼能见无量佛【恭敬心】闻已生敬心彼是最健人亦是大智慧亦是人中最亦是健丈夫于世大名闻是故我今言弥勒当听我有大智慧人巧解方便者常勤不放逸恒近善知识得闻此经典后趣菩提道...

常了一切空   无一法当情

常了一切空 无一法当情

常了一切空 无一法当情分陀利 唐朝无业禅师是一位道行与德望俱隆的高僧,唐宪宗皇帝曾多次诏请他进京说法,无业禅师都以年老多病为由,婉言谢绝。后来穆宗皇帝即位,命令两街僧录(唐宋时代掌理僧尼名籍、僧官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