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

后秦龟兹国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稀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否。我常称其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亦常叹其种种功德,精勤护持,助宣我法,能于四众、示教利喜,具足解释佛之正法,而大饶益同梵行者。自舍如来,无能尽其言论之辩。’

‘汝等勿谓富楼那但能护持助宣我法,亦于过去九十亿诸佛所、护持助宣佛之正法,于彼说法人中、亦最第一。又于诸佛所说空法,明了通达,得四无碍智,常能审谛清净说法,无有疑惑,具足菩萨神通之力。随其寿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谓之实是声闻。而富楼那以斯方便,饶益无量百千众生,又化无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说法人中、而得第一,今于我所说法人中、亦为第一,于贤劫中当来诸佛、说法人中,亦复第一,而皆护持、助宣佛法。亦于未来、护持助宣无量无边诸佛之法,教化饶益无量众生,令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净佛土故,常勤精进、教化众生,渐渐具足菩萨之道。过无量阿僧祇劫,当于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曰法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溪涧沟壑,七宝台观、充满其中,诸天宫殿,近处虚空,人天交接,两得相见。无诸恶道,亦无女人,一切众生,皆以化生,无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飞行自在,志念坚固,精进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得大神通、四无碍智,善能教化众生之类。其声闻众、算数校计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脱。其佛国土、有如是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 善学方便故, 不可得思议。

知众乐小法、 而畏于大智, 是故诸菩萨, 作声闻缘觉,

以无数方便、 化诸众生类。 自说是声闻, 去佛道甚远,

度脱无量众, 皆悉得成就, 虽小欲懈怠, 渐当令作佛。

内秘菩萨行, 外现是声闻, 少欲厌生死, 实自净佛土。

示众有三毒, 又现邪见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众生。

若我具足说、 种种现化事, 众生闻是者, 心则怀疑惑。

今此富楼那, 于昔千亿佛、 勤修所行道, 宣护诸佛法。

为求无上慧, 而于诸佛所, 现居弟子上。 多闻有智慧,

所说无所畏, 能令众欢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无碍智, 知诸根利钝, 常说清净法,

演畅如是义, 教诸千亿众, 令住大乘法, 而自净佛土。

未来亦供养、 无量无数佛, 护助宣正法, 亦自净佛土。

常以诸方便, 说法无所畏, 度不可计众、 成就一切智。

供养诸如来, 护持法宝藏, 其后得成佛, 号名曰法明。

其国名善净, 七宝所合成, 劫名为宝明。 菩萨众甚多,

其数无量亿,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满其国土。

声闻亦无数, 三明八解脱, 得四无碍智, 以是等为僧。

其国诸众生, 淫欲皆已断, 纯一变化生, 具相庄严身。

法喜禅悦食, 更无余食想。 无有诸女人, 亦无诸恶道。

富楼那比丘, 功德悉成满, 当得斯净土, 贤圣众甚多。

如是无量事, 我今但略说。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憍陈如比丘,当供养六万二千亿佛,然后得成为佛,号曰普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迦留陀夷、优陀夷、阿冕楼驮、离婆多、劫宾那、薄拘罗、周陀、莎伽陀、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尽同一号,名曰普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 当见无量佛, 过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觉。

常放大光明, 具足诸神通, 名闻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说无上道, 故号为普明。 其国土清净, 菩萨皆勇猛,

咸升妙楼阁, 游诸十方国, 以无上供具、 奉献于诸佛。

作是供养已, 心怀大欢喜, 须臾还本国, 有如是神力。

佛寿六万劫, 正法住倍寿, 像法复倍是, 法灭天人忧。

其五百比丘, 次第当作佛, 同号曰普明, 转次而授记。

我灭度之后, 某甲当作佛, 其所化世间, 亦如我今日。

国土之严净, 及诸神通力, 菩萨声闻众, 正法及像法,

寿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说。 迦叶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余诸声闻众, 亦当复如是。 其不在此会, 汝当为宣说。

尔时五百阿罗汉、于佛前得受记已,欢喜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悔过自责:‘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今乃知之、如无智者。所以者何。我等应得如来智慧,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已、游行,到于他国。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需,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今者、世尊觉悟我等,作如是言:“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灭。我久令汝等种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以是因缘,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 安隐授记声, 欢喜未曾有, 礼无量智佛。

今于世尊前、 自悔诸过咎, 于无量佛宝, 得少涅槃分,

如无智愚人, 便自以为足。 譬如贫穷人、 往至亲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设诸肴膳。 以无价宝珠、 系著内衣里,

默与而舍去, 时卧不觉知。 是人既已起, 游行诣他国,

求衣食自济, 资生甚艰难, 得少便为足, 更不愿好者。

不觉内衣里、 有无价宝珠。 与珠之亲友, 后见此贫人,

苦切责之已, 示以所系珠。 贫人见此珠, 其心大欢喜,

富有诸财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于长夜,

常愍见教化, 令种无上愿。 我等无智故, 不觉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余。 今佛觉悟我, 言非实灭度,

得佛无上慧, 尔乃为真灭。 我今从佛闻  授记庄严事,

及转次受决, 身心遍欢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上师给你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达真堪布:上师给你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达真堪布:上师给你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当你的福德和善根都达到了最高点,犹如一个容器即将满了,这时仅仅依靠上师瑜伽就能成就,这是毋庸置疑的。上师瑜伽就是一个安住的方法和窍诀,通过这个切入点可以安住...

全素汉堡、意面,素食西餐也可以超美味!

全素汉堡、意面,素食西餐也可以超美味!

素食的美味,旨在让不爱吃素的人看到素食也可以做出各种花样以及它的魅力,今天来跟大家分享素食汉堡和意大利面的做法,不要流口水哦。一、汉堡食材准备汉堡坯:面包粉300克;全麦100克粉;水200克;红糖...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

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绒丝。/未来佛尼连禅河的水静静地流淌在沙石构成的溪流中。葱郁、挺拔的树木密密麻麻地排列于河的两岸。从树上向北望去,就可以看到王舍城中的盘陀...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我们爱鸡肋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我们爱鸡肋

鸡肋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不仅能享受生活的甘甜,也能接受生活的平淡。如果把生活比喻为一只鸡,如果你只爱其中的鸡胸脯部分,而不爱鸡肋,那么你根本就不能算是热爱生活何况,鸡肋正是生活中的骨架,假如缺了鸡肋,...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大海救人

佛教故事:佛经民间故事:大海救人

大海救人很久以前,有五百个商人一起去海中采宝。他们忍受着风吹日晒,与狂风恶浪搏斗了好几个月,辛苦地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得到很多世上罕见的珍宝。就在他们满载着财宝,准备返航时,狂风骤起、乌云翻滚,四周一...

【原  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

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 节选自《竹窗随笔》

【译  文】

通常所说的智慧,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智;另一种是出世间智。具有世间智的人,又可分为二种:

狂  智

一种是偏重于才学的,譬如学问广博言辞巧辩,有特长的技艺,有深远的谋略,这些人大都是以知识丰富,头脑灵活而胜过普通的人;

正  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善恶,分别邪正,知道做哪些事是符合道德的,应当行的便行;哪些事是不道德的,不该做的便坚决不做。

这二种世智中,如果只具有才学而忽略了品德,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狂智,仗此狂智造业,势必堕落三涂;既有才学又兼能注重品德修养,这种智慧才可称为正智,以此正智断恶修善,将来报在人天。为什么呢?世间有君子小人之分,凡注重于品德修养而不炫耀才华的人,称为君子;而那些专爱卖弄才华的人,投机取巧,藐视品德修养的人,便是小人。

出世间智也有二种:

渐  入

一种是善能分别如来所说的四谛六度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修行;

顿  悟

一种是断尽无明烦恼,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彻见本具佛性的人。

在这二种中,仅得前一种,虽可称为出世间智,但名为渐入。兼得后一种,便是出世间上上智了,名为顿悟。为什么呢?因为明心见性是根本,其余皆属枝末。得了根本,自然不愁不具枝末;但如果仅得枝末,却未必能得到根本。可笑现在有些人,刚得到点世间智的一点皮毛,便以为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

智慧有哪四个层次?

【原  文】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