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心、意、识?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识是指第六意识,为了别义,主要作用是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判断。
这属于佛教心理学的内容。小乘佛教讲六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大乘佛教则讲八识,在六识外增加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第七识和第八识则属于潜意识范畴。
心、意、识三个概念,虽名称不同,有时也会通用。当它们分别使用时,心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为积集义,储藏有情生命中曾有的一切知识和经验。意是指第七末那识,为思量义,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即根源于第七识。识是指第六意识,为了别义,主要作用是对世界进行认识和判断。
看到好多人都在问有成功挽回前男友的吗?我可能对于这个问题还比较有回答的资格,因为我之前就成功挽回了前男友,经验也算是丰富了,其实要说怎么挽回,就是真心换真心,别的都是虚的。我跟男友是家里介绍认识的,...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2-2-3 念力何等为念力?谓四念处。 (北传杂阿含 力相应678(六六六))念力(梵 smrti-bala),于五根不断地数数修习及四念处之具修后,于修四念处得五种念处。...
达真堪布:怎样理解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 问:“为了早日圆成佛道,我们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但怎样去理解《大圆满愿文》中的“一切勤作即为修习过”这句话? 答:“勤修”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特别执着地去修。对...
16.神奇的旃檀树从前有一位商人,他做完生意,准备走山路回家,却不小心在山中迷失方向。当时下着雪,道路全被大雪淹没,商人眼见回程的路已经断绝,前进的道路也没有了,他不知如何是好,便仰天大哭了起来。山...
洞山禅师曾问他的门徒:天气如果太热,你们到哪里去避暑?弟子回答说:当然到气候凉爽的地方避暑!洞山禅师再问:寒冷的时候,到哪里避寒?弟子们又回答说:当然到天气暖和的地方避寒!洞山禅师非常失望,觉得这许...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