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1175经(紧兽喻经):本经以紧兽为喻,告诫比丘不要为表象所惑,而要拥有正知正

1175(紧兽喻经):本经以紧兽为喻,告诫比丘不要为表象所惑,而要拥有正知正见与正观,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如实观察,如此方得清净无染。

佛教自传入中国,自南北朝、隋唐乃至宋元期间,禅宗异军突起,涌现了一大批禅家祖师。我们发现,祖师们在开悟之前,有时会四处行脚参访,请高僧们予以印证。在佛陀时代,这种情况也自然是存在的,比如本经中有位比丘在静处坐禅之时曾作此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

对于比丘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很难回答,因为每个人的见地根性及修行方法各不相同,所以结论肯定不一样。此比丘便向大家请教,得出三种答案:

1、“于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

2、“于六界(地、水、火、风、空、识)集、灭、味、患、离如实正知。”

3、“于五受阴观察,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

以上三种回答,应该说都没有什么错,原因很简单,大家修持法门不一样嘛,所以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尽相同。然而这位比丘听了心里不满意,并且不开心,最后直接到佛陀那里去请教。

佛陀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以紧兽作譬: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一种名叫“紧兽”的树开花是什么颜色。于是只好向那些见过紧兽树开花的人打听:请问一下,你第道紧兽树开花是什么样子啊(“汝知紧兽不?答言:知。复问:其状云何?”)?于是他得到了如下四种答案:

1、“其色黑如火烧柱。”

2、“其色赤而开敷,状似肉段。”

3、“毵毵(长毛之貌)下垂,如尸利沙果(合欢树果)。”

4、“其叶青、其叶滑、其叶长广,如尼拘娄陀树。”

上面四种答案并不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大家看到紧兽树的时候,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而且也未必是同一棵树。但是我们可以将这些散乱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便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紧兽树的果实一开始是赤红色,当果实成熟时,便变成黑紫色;这种树树叶为青色,树叶很光滑,而且既宽又长。经过这种归纳,我们只能大体上了解这种树的刍形,但是要彻底搞清楚这种树是什么样子,方法很简单:自己亲眼去看一看,便会真相大白。佛陀接下来又作一譬:

“譬如有边国王,善治城壁,门下坚固,交道平正,于四城门置四守护,悉皆聪慧,知其来去。当其城中,有四交道,安置床榻,城主坐上。若东方使来,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即答言:主在城中四六道头,床上而坐。彼使闻已,往诣城主,受其教令,复道而还。南、西、北方远使来人,问守门者:城主何在?彼亦答言:在其城中四交道头。彼使闻之,悉诣城主,受其教令,各还本处。”

佛陀所作的譬喻之中,各有所指:城者,譬人身粗色;善治城壁者,谓之正见;交道平正者,谓内六入处;四门者,谓四识住(识所安住、生长及增广的四个基地,即“色、受、想、行”);四守门者,谓四念处;城主者,谓识受阴;使者,谓正观;如实言者,谓四真谛;复道还者,以八圣道。

其实佛陀已经把答案告诉了该比丘。该比丘的问题是“云何知、云何见,得见清净”,佛陀回答是把握好我们自己,让身识皆能不放逸,守护好四门,持有正见,拥有正观,修之以八正道,如此一来,岂能不得清净?(12.21.)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二集)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二集)

钟茂森:当生成就第一法门_无量寿经大意(第二集)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老板办公桌摆件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摆的 这些常用的物品就不行

老板办公桌摆件也不是什么都可以摆的 这些常用的物品就不行

自古以来,风水布置就是世人所看重的,有人希望通过办公室风水布置增加财运,有人希望该改变运气、有人则希望步步高升其实对于办公室来说,有些绿植并不适宜摆放在办公桌上,而老板办公桌摆件风水也值得注意,搞不...

觉海文集:亲近善士

觉海文集:亲近善士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园精舍教化的时候,罗阅只国中有一个人非常暴戾凶恶,总是欺负善良,又忤逆父母,不敬师长。他的事业做得很不顺利,日子过得很苦恼,心中常充满怨怼。为了想让自己能过好日子,他便开始祭拜火神...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猪作人语求饶命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猪作人语求饶命

猪作人语求饶命伽蓝记上说:有一人,名叫刘胡,兄弟四人,作杀猪生意。在永安年的时候,刘胡杀猪,猪忽然能说话,哀求饶命,声音很大,四边邻居都听得,以为是他们兄弟打架,都来看,才晓得是猪。刘胡从此改悔,房...

做人的佛法:宽容是最好的教育

做人的佛法:宽容是最好的教育

宽容是最好的教育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禅语禅院里的小和尚最近老是不守寺院的清规,趁着晚上偷偷溜出去玩耍。禅师听周围的居民反映了好几次,终于也起了疑心,决定去查探个究竟。又是一...

贪吃的狐狸

贪吃的狐狸

贪吃的狐狸两只猫为了争夺美食而互不退让,紧抓着食物不放。过路的狐狸停住了脚,用两只闪亮的眼睛看了看,然后硬闯入这两只猫中间:孩子们,你们吵什么?狐狸伯伯,请你评评理,是它想抢走我发现的食物!一只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