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9)

法称为内尘等四句,简迦叶所观之法尘,非当机入道方便。前五根所对色声香味触为外尘;前五尘落谢之影子,为意根所缘之法,名为内尘。此内尘必凭外尘,所落谢之影子而有,则属必有一定方所之法。然则所观之法尘,及能观之智,俱限于一定方所,而不能遍一切时处。能所既不能互遍互涉,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法尘,为本修因,而令初心,速证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辰二简五根

初四句简非阿那律陀所观之眼根。眼根见性,虽能洞然照了前境,然于四方但能见前及左右,而不明后,于四维中,但见前之两维,而不能见后之两维,如前文:‘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云何以此不圆之见性,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鼻息出入通等四句,简非周利槃特伽所观之鼻根。鼻中气息,出能通于外,入能通于内,唯出入之中间,停而不通,故曰现前无交气。支谓出支与入支,由于出入息分开隔离,中间不能相续互摄,而缺少中间四百功德。故鼻息虽通而不圆常,云何以此不圆不常之根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舌入非无端等四句,是简侨梵波提所观之舌根。舌入非无端而有,必因味尘而显。若亡外之味尘,则内之舌根亦不有。云何以此生灭无常之舌根为本修因,而令初心,得速证圆通?

身与所触同等四句,简非毕陵伽婆蹉所观之身根。身根与前所简六尘中之触尘同。触尘要身根与所触之尘合,方显冷暖等触尘之相。身根亦然,要与所触之尘合,始显能觉之知觉性,离则无知,中有间断。故身根与所触之尘,均非圆觉圆观,且身根与触尘,各有边际涯畔,分量亦各不同,二者合,则因根有相,由尘发知;离别彼此不能冥知会通。合有离无,其性不定,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知根杂乱思等四句,简非须菩提所观之意根。知根谓第七识,为意识所依之根。恒审思量,常缘法尘,无时止息,谓之杂乱思。此杂乱思之意根,终不能见湛然明了之觉牲;因意识最强,一时难以调伏,非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故曰想念不可脱,云何以此乱思妄想之意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辰三简六识

初四句简舍利弗所观之眼识,非常机入道之方便。识见谓眼识,由内根外尘相对,识生其中,谓之杂三和。诘究其生识之本元,了无可得,以识非从根生,非因尘有,亦非自生,更非和合而有,曰诘本称非相。眼识自体既无一定,云何以此不常之眼识,为本修因,而欲速证圆通。

心闻洞十方等四句,简非普贤菩萨所观之耳识。心闻即耳识,耳识之所以能洞彻十方,圆闻无碍,皆因普贤菩萨,久修法界行之大因,威力而成就。此是深位菩萨之功,非初心所能入,云何以此深境,而欲初心,依之修行,欲证圆通。

鼻想本权机等四句,简非难陀所观之鼻端白。因难陀内心散乱,故佛权巧方便,教其观鼻端,以摄妄想,令心安住。既有能住之心,则鼻端白即成为所住之境,云何以此有所住之心,为本修因,而欲速证圆通。

说法弄音文等四句,简非富楼那所观之舌识。舌识说法,乃播弄音声,语言文字而已,于第一义谛,全不相干。富楼那本是大菩萨,旷劫以来,宣说苦空,深达实相,久已开悟,非今仅凭舌识说法而成阿罗汉者。盖名句文身,是舌灭之法,原非无漏,云何以此有漏生灭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持犯但束身等四句,简非优波离所观身识。持戒清净不犯,但能约束身识而已。非身识范围,如口之妄语,两舌恶口,意之贪嗔痴,则无所束。且身识因和合根尘而有,元非周遍于一切时处,云何以此生灭不遍之身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神通本宿因等四句,简非目犍连所观之意识。不可测度曰神,自在无碍曰通。目连虽旋识复湛,发本明耀,获得神通第一,究其根源,乃宿生广修功德所致,非关今生意识缘法尘分别之事。以意识念念攀缘法尘,皆因有法尘之境,若离法尘,则无能缘之识,故曰念缘非离物。云何以此攀缘之意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胜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辰四简七大

初四句是简非持地菩萨所观之地大,若以地大之性,为所观境,则地性是坚凝障碍而非通达,属有为法,非圣人所证之圆通性。如持地菩萨,初平道路,是修有为,后遇佛教,以欲平大地,先当平心,方归圣性。云何依此有为之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水性观等四句,是简非月光童子所观之水大。若以水大之性为所观境,则修水观从狭至广;皆由想念而成,非真实有;欲证真实之如如理;必须用始觉之如如智,非凭起念分别之觉观。故曰如如非觉观。今以此分别觉观之生灭无常法,为本修因,云何能令初心,速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等四句,是简非乌刍瑟摩所观之火大。若以火大之性为观境,因乌刍厌有欲火而求出离而已,非真实离过绝非之真性。况初心之机,非尽是欲火炽盛者,云何以此有为之火为所观境,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风性观等四句,是简非琉璃光大士所观之风大。风之动摇相,乃对寂静言。动则无静,静则无动,属于生灭无常之对待法。既有对待,则非绝对待之无上觉体,云何以此生灭对待之生灭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超生灭绝对待之圆通。

若以空性观等四句是简非虚空藏菩萨所观之空大。虚空由晦昧而成曰昏,冥顽无知曰钝。若以此昏钝之虚空为所观境,空性昏钝,自非灵明觉知之性,既无觉知,则与正觉菩提相异,云何以此昏钝无知,与觉性有异之虚空,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获灵明觉知之圆通?

若以识性观等四句,是简非弥勒菩萨,所修唯识观。识谓八种识心,皆从缘生,性非常性。存心起观,已属虚妄,况所观之识大,更是生灭无常之法。云何以此不常之生灭心,为本修因,而令初心,获真常圆通之果。

诸行是无常等四句,简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非当机入道方便。因念佛三昧,虽用心念而非口念;虽用净念相继之意根而非妄想之意识。但用净念,并非无念,然则前念并非后念,后念已非前念,故曰诸行是无常。前念灭,后念生,前后相继,即属生灭,故曰念性元生灭。若以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则事实相符,往生无疑。然欲以此生灭心为本修因,欲令初心,获证不生不灭之圆通性,岂非因果殊感?基于因果定律,绝不可能以无常因,感真常果。若然以此生灭心为本修因,云何能令初心,速证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裟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卯二显是分七。辰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小故事:一与二

佛教小故事: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论、斗法。  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你们佛教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来...

调治心马

调治心马

调治心马守成法师著从前有个国家,素无匹马,国王时刻忧愁,唯恐他国侵略,无马出阵,丧失国土,不但人民涂炭,王位亦必难保持。于是派使四方求购,不久买回了五百匹马,王甚欣喜,以防外敌,足以安国矣。岂知养马...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为我们内心的生命祝福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为我们内心的生命祝福

为我们内心的生命祝福爷爷告诉我,要为我们周围的生命祝福,更要为我们内心的生命祝福。当我们记住祝福生命,我们就能够修复这个世界。爷爷来看我时总会带来礼物,他的礼物永远与众不同,不是洋娃娃,不是书也不是...

陈大惠:你会真正吃饭和睡觉吗?

陈大惠:你会真正吃饭和睡觉吗?

陈大惠:你会真正吃饭和睡觉吗? 我们有的观众给我们提了一个问题说,你说这个太悬了,我想知道,这个道德跟我有多密切,这个自然规律跟我有多紧的联系。好了,我们举个例子吃饭。我们大家看我们的牙齿,这是天...

众生不见真世界,佛陀神通娑婆变极乐

众生不见真世界,佛陀神通娑婆变极乐

编者按:这则故事摘自《维摩诘经》,主人公舍利弗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第一著称。经中童子问佛佛国一事,佛言佛国净土是心净的示现。这个时候舍利佛心中不免升起疑虑,我们娑婆世界坑洼不断,肮脏不堪,难道...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证明善良

佛教故事:佛典寓言:证明善良

证明善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上公交车才发现忘了带钱包,我硬着头皮和售票员商量:我天天都坐这路车,能不能下次再补给你?售票员不依,一挥手:下站下车!车厢里的人全都看着我。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位年轻的男士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