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六)-海仁老法师(9)

法称为内尘等四句,简迦叶所观之法尘,非当机入道方便。前五根所对色声香味触为外尘;前五尘落谢之影子,为意根所缘之法,名为内尘。此内尘必凭外尘,所落谢之影子而有,则属必有一定方所之法。然则所观之法尘,及能观之智,俱限于一定方所,而不能遍一切时处。能所既不能互遍互涉,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法尘,为本修因,而令初心,速证圆通。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辰二简五根

初四句简非阿那律陀所观之眼根。眼根见性,虽能洞然照了前境,然于四方但能见前及左右,而不明后,于四维中,但见前之两维,而不能见后之两维,如前文:‘三分言功,一分无德。’云何以此不圆之见性,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鼻息出入通等四句,简非周利槃特伽所观之鼻根。鼻中气息,出能通于外,入能通于内,唯出入之中间,停而不通,故曰现前无交气。支谓出支与入支,由于出入息分开隔离,中间不能相续互摄,而缺少中间四百功德。故鼻息虽通而不圆常,云何以此不圆不常之根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舌入非无端等四句,是简侨梵波提所观之舌根。舌入非无端而有,必因味尘而显。若亡外之味尘,则内之舌根亦不有。云何以此生灭无常之舌根为本修因,而令初心,得速证圆通?

身与所触同等四句,简非毕陵伽婆蹉所观之身根。身根与前所简六尘中之触尘同。触尘要身根与所触之尘合,方显冷暖等触尘之相。身根亦然,要与所触之尘合,始显能觉之知觉性,离则无知,中有间断。故身根与所触之尘,均非圆觉圆观,且身根与触尘,各有边际涯畔,分量亦各不同,二者合,则因根有相,由尘发知;离别彼此不能冥知会通。合有离无,其性不定,云何以此不常不圆之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知根杂乱思等四句,简非须菩提所观之意根。知根谓第七识,为意识所依之根。恒审思量,常缘法尘,无时止息,谓之杂乱思。此杂乱思之意根,终不能见湛然明了之觉牲;因意识最强,一时难以调伏,非修戒定慧,不能断惑证真,故曰想念不可脱,云何以此乱思妄想之意根,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辰三简六识

初四句简舍利弗所观之眼识,非常机入道之方便。识见谓眼识,由内根外尘相对,识生其中,谓之杂三和。诘究其生识之本元,了无可得,以识非从根生,非因尘有,亦非自生,更非和合而有,曰诘本称非相。眼识自体既无一定,云何以此不常之眼识,为本修因,而欲速证圆通。

心闻洞十方等四句,简非普贤菩萨所观之耳识。心闻即耳识,耳识之所以能洞彻十方,圆闻无碍,皆因普贤菩萨,久修法界行之大因,威力而成就。此是深位菩萨之功,非初心所能入,云何以此深境,而欲初心,依之修行,欲证圆通。

鼻想本权机等四句,简非难陀所观之鼻端白。因难陀内心散乱,故佛权巧方便,教其观鼻端,以摄妄想,令心安住。既有能住之心,则鼻端白即成为所住之境,云何以此有所住之心,为本修因,而欲速证圆通。

说法弄音文等四句,简非富楼那所观之舌识。舌识说法,乃播弄音声,语言文字而已,于第一义谛,全不相干。富楼那本是大菩萨,旷劫以来,宣说苦空,深达实相,久已开悟,非今仅凭舌识说法而成阿罗汉者。盖名句文身,是舌灭之法,原非无漏,云何以此有漏生灭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持犯但束身等四句,简非优波离所观身识。持戒清净不犯,但能约束身识而已。非身识范围,如口之妄语,两舌恶口,意之贪嗔痴,则无所束。且身识因和合根尘而有,元非周遍于一切时处,云何以此生灭不遍之身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神通本宿因等四句,简非目犍连所观之意识。不可测度曰神,自在无碍曰通。目连虽旋识复湛,发本明耀,获得神通第一,究其根源,乃宿生广修功德所致,非关今生意识缘法尘分别之事。以意识念念攀缘法尘,皆因有法尘之境,若离法尘,则无能缘之识,故曰念缘非离物。云何以此攀缘之意识为本修因,欲令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胜性,云何获圆通?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辰四简七大

初四句是简非持地菩萨所观之地大,若以地大之性,为所观境,则地性是坚凝障碍而非通达,属有为法,非圣人所证之圆通性。如持地菩萨,初平道路,是修有为,后遇佛教,以欲平大地,先当平心,方归圣性。云何依此有为之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水性观等四句,是简非月光童子所观之水大。若以水大之性为所观境,则修水观从狭至广;皆由想念而成,非真实有;欲证真实之如如理;必须用始觉之如如智,非凭起念分别之觉观。故曰如如非觉观。今以此分别觉观之生灭无常法,为本修因,云何能令初心,速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等四句,是简非乌刍瑟摩所观之火大。若以火大之性为观境,因乌刍厌有欲火而求出离而已,非真实离过绝非之真性。况初心之机,非尽是欲火炽盛者,云何以此有为之火为所观境,而欲初心,速证圆通。

若以风性观等四句,是简非琉璃光大士所观之风大。风之动摇相,乃对寂静言。动则无静,静则无动,属于生灭无常之对待法。既有对待,则非绝对待之无上觉体,云何以此生灭对待之生灭法,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证超生灭绝对待之圆通。

若以空性观等四句是简非虚空藏菩萨所观之空大。虚空由晦昧而成曰昏,冥顽无知曰钝。若以此昏钝之虚空为所观境,空性昏钝,自非灵明觉知之性,既无觉知,则与正觉菩提相异,云何以此昏钝无知,与觉性有异之虚空,为本修因,而欲初心,速获灵明觉知之圆通?

若以识性观等四句,是简非弥勒菩萨,所修唯识观。识谓八种识心,皆从缘生,性非常性。存心起观,已属虚妄,况所观之识大,更是生灭无常之法。云何以此不常之生灭心,为本修因,而令初心,获真常圆通之果。

诸行是无常等四句,简大势至菩萨所修之念佛三昧,非当机入道方便。因念佛三昧,虽用心念而非口念;虽用净念相继之意根而非妄想之意识。但用净念,并非无念,然则前念并非后念,后念已非前念,故曰诸行是无常。前念灭,后念生,前后相继,即属生灭,故曰念性元生灭。若以念佛为因,往生净土为果,则事实相符,往生无疑。然欲以此生灭心为本修因,欲令初心,获证不生不灭之圆通性,岂非因果殊感?基于因果定律,绝不可能以无常因,感真常果。若然以此生灭心为本修因,云何能令初心,速证圆通。

我今白世尊:佛出裟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卯二显是分七。辰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矮人孝子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矮人孝子

矮人孝子记者要拍照时,他说:先给我妈照。看到母亲比较拘谨,他又走过来说:妈,笑一笑。家里家外的活他一个人都包了每天都给母亲揉腿他的爱情在哪儿本组图片 记者 王振东 董海东 摄孝行一:晚上给瘫痪老父揉...

净土法门法语:把心放在一处就是定,定久了就开智慧

净土法门法语:把心放在一处就是定,定久了就开智慧

1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把心放在一处就是定,定久了就开智慧,智慧开了无事不办。我们接受弥陀的教诲,把心放在名号上。制心一处,这一处在阿弥陀佛。不但真的是制心一处,而且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2心里...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

韩廷杰教授:道安对译经事业的贡献韩廷杰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今河北省正定県南)人。生于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幼丧双亲,被表兄孔氏收养,七岁读书,五经文义,已稍微通达。十二岁...

简单分享为什么说“受一非余是魔所摄持”!

简单分享为什么说“受一非余是魔所摄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受一非余,魔所摄持” 什么是执一非余,简单说是“执着一个法门,而认为其它法门不好”,不仅自己这样做,还经常劝别人放下其它法门,来学习自己所执着的这个法门。 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11)“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11)“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琉璃光”的梵文是“薛琉璃钵喇婆喝啰阇。琉璃就是薛琉璃,琉璃的意思是青色宝(不是人间的琉璃宝石),它如我们晴天看到的天...

佛经里的故事:屠杀​动物不得善终--学佛网

佛经里的故事:屠杀​动物不得善终--学佛网

《法句譬喻经》上记载:早年佛陀在祇园精舍讲经说法时,有一位很有钱的长者,住在通往精舍的路旁。他的财富多得难计数,可是只生了一个瑰宝儿子。这个儿子长大后,二十岁时就结了婚。娶亲不到七天,因为夫妻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