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什么?

在当今时代,很多烧香拜佛的人,并未受过三皈依,却自称是佛教的信徒。我们虽不必否认他们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规的要求,如要信佛,应从皈依三宝着手。皈依三宝虽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岂能走出第二、第三步?要走第二、第三步,必定先从第一步开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层次而定,皈依三宝,是最先入门的基层。在家居士分为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一切戒皆以皈依三宝为根本。皈依三宝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众生,故对请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别宽:六道众生,除了地狱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无暇皈依三宝外,其余的不论人、天、神、鬼、畜,只要发心皈依,佛教无不接受。

还有人以为自己已有看经的能力,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经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受用。这在理上说,似乎可以通融,但从事相的规制上说,那就错误了。佛经是由佛陀所说(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们所说),再由佛的出家弟子们结集成编,传之后世;如说只知佛经而忽略了说法的佛宝,以及流传法宝的僧宝,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宝,这是忘恩的行为。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之道,皆由法宝流出,但是法宝之产生,必须佛宝与僧宝为之完成,所以三宝是不能分开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问题,更是心性上的问题。受皈依时,不仅口中念着,身体拜着,心里还得想着。主要还是在于心的领受——纳受三皈戒体,戒体须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师师相传,这是法统的一脉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无师自证,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三皈依不得在佛菩萨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张像片办个皈依证而不举行仪式。由此可知,求受三皈依的庄严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对佛教颇有好感,他们却不愿意马上皈依三宝,由于教理不明,他们唯恐皈依之后,会受到约束,或者认为皈依之后会无法摆脱,所以他们对皈依持谨慎观望态度。但是,学佛必须从皈依三宝着手,如果仅仅观望,终究是站在门外,想在门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实际的。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门不是牢笼,而是解脱大道,皈依之后,如会受到约束,佛门也就不能称为解脱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三宝,并自皈依开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机的差别,不能接受佛法的胜义,不能如法遵行的话,皈依及受戒之后,也可放弃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门。佛门来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无碍。尤其难得的,走出佛门之后,佛教的慈悲之门,永远开着,随时欢迎浪子回头。

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从前有一个人要在一个月以后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预备起来,使临时不致缺少供应。他心里想:“如果把牛奶从牛身上取下来积储,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应该考虑到把牛奶放在木桶里日子久了容易坏。不如把它放在牛腹里,到宴客那天一并来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鲜的牛奶,不是再好没有了吗?”因此,他就把他所养的那一头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开,也不每天去挤奶了。一个月以后,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牵来,正要取牛奶,使客人们喝到新鲜的牛奶,可是不论怎样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来,当场给客人们讥笑了一顿。

这个故事比喻:那些对佛法有好感,想学佛却又表示:“我现在很忙,等我有了钱,等我有了闲,等我拼出个成果,等我五十岁以后……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学佛修道了”。可是,将来几时来?陈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说出离也要个时节因缘,等我三年五载,料理家事,再行出离可也。请问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三年?阎王可准你请三年五载的假期否?”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无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罢,都想着等我有了条件再好好去做。其实,现在若没有,以后恐怕也不会有。破灭,会比将来来得更早一步。对该做的事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及时来作,否则不就和那个把牛奶积储在牛的乳房里的愚人一样吗?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15.船长与海神的辩论

15.船长与海神的辩论

15.船长与海神的辩论舍卫国有五百名珠宝商准备入海寻宝,他们的船长是一位受五戒的法师,精通法典要旨,具有道行又辩才无碍。船一入海,海神变成一个夜叉来牵海船,他的面貌丑陋凶恶,皮肤的颜色青黑,身体的形...

大师教你想挽回但是挽回不了前男友该怎么办

大师教你想挽回但是挽回不了前男友该怎么办

和自己的前男友分手后应该怎么挽回对方?是自己自暴自弃的颓废度日,还是不断的讨好对方卑微祈求。这样最后的结果只会演变成纠缠对方。怎么才能够正确的挽回自己的前男友?一起来看看想挽回但是挽回不了前男友该怎...

出离心与菩提心

出离心与菩提心

出离心与菩提心有三种不同因果的人:一种是平凡的人,只想要得到现世利乐或來世生到更好的地方等等,则必须要有增上生心,力行十善业;另一种是中等的人,想要获得自己的解脱,不再轮回,则必须要有出离心;最后一...

放生:历代高僧:放生可成佛 杀生即杀佛

放生:历代高僧:放生可成佛 杀生即杀佛

历代高僧:放生可成佛 杀生即杀佛寒山/拾得大师:寒山问拾得曰:放生可成佛否?答曰:诸佛无心,惟以爱物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诸佛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畸形的贪欲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畸形的贪欲

畸形的贪欲人们常说无欲则刚,人一旦有了贪念,那么就会陷入可怕的境界。禅宗就像一面明镜,可以让每个人看清自己的内心,抛弃自我的陋念。有一位叫做金碧峰的祖师,已经修成正果,达到了无我无物的境界。有一天,...

达真堪布:怎样引导家人入佛门

达真堪布:怎样引导家人入佛门

达真堪布:怎样引导家人入佛门 问:怎样引导家人入佛门?达真堪布答:四摄受法——布施、爱语、共事、同行,这些是一个善知识或上师要具有的摄受弟子的方法,我们对家人也可以运用这些。尤其在刚开始的时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