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如何「看心观静」?

◎ 如何「看心观静」?

《楞伽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万法的生起和还灭,都是因为「心生」、「心灭」而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我们把「心」安住一处,必能所作皆办,无功不克。《维摩经》也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想要往生「净土」吗?先要清净自心,心不清净,净土不生;心清净,则国土清净。

《华严经》形容「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好像一个「画家」,可以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天堂地狱」可以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所以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顿悟入道的要门,然而平常我们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尽男男女女,看尽人间万象,却很少人「看心」。心的形象、住处到底如何呢?

「心」,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短非长;「心」,不去不来,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心」,不住善恶,不住有无,不住内外;心,不住中间,不住高下,不住大小。因为「善恶」、「有无」、「大小」都是「对待法」,「真心」是「绝对」的。

所以,有四句话说明修行人智愚、圣凡的不同:

1.圣人求心不求佛

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此,圣人只求「自净其心」,不向佛求。

2.凡人求佛不求心:

凡夫天天求佛拜神,向神明求平安,求财富,求顺利,却不知道反求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无尽的宝藏。

3.智人调心不调身

智慧的人,懂得调伏自己的「心」,远比追求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重要,因为心是万法之本,所以平时要以戒来对治贪心、以定来对治瞋心、以慧来对治痴心。

4.愚人调身不调心:

愚痴的人往往只注重身体的保健,却不懂得要「调心」、「观心」。

唐朝的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座下悟道。悟道后古灵禅师感念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天,年老的师父在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就在擦背的时候,古灵禅师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灵。」

师父听后,回头看了一眼,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无奈师父还是不开悟。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下读经,忽然有一只苍蝇在窗子上撞呀撞,想要出去,却出不了。古灵禅师灵机一动,就一语双关的说:「世间如许广阔,你却不肯去,只在这个窗子上撞,未免太愚痴了吧!」于是作了一首诗偈说: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意思是说,「禅」是要用心去觉悟师父你天天看经、看经,在经书上那里找得到「禅」,找得到「觉悟」呢?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甚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便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就这样,师父懂得「看心观静」,也就觉悟了。

所以,参禅先要「看心」,「禅」就是「心」。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打坐,才叫参禅。但是,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真心本性,能够把握这一点,才能进入禅的世界。

§谨节录自《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盂兰盆会供奉之物包括这些东西

盂兰盆会供奉之物包括这些东西

盂兰盆会是佛教一个非常传统的法会,其最主要的含义就是祭奠已经逝去的亲故,并且能够将生前做过恶的亲故成功的从无休止的苦修道之中拔出,将其送往极乐。我们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一场法会的进行是必须要有贡品...

消除贫困的佛号,想求财的进

消除贫困的佛号,想求财的进

可能很多道友都修过财神,效果可能也不同,因为财神是需要你过去世种过福报的.那有些师兄,可能过去世没种过这么多善业,但是想发财,那修财神效果不一定很卓著了吧!现在我终于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佛号(当然,...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

佛教故事:因果日记:捕杀鸟禽果报

佛教故事:因果日记:捕杀鸟禽果报

捕杀鸟禽果报我一个同事李某,平时喜欢打鸟,我们单位靠近济南千佛山,李某经常上山打鸟,有时喜鹊都敢打,打下的鸟用泥包起后用火烤,烤熟后吃掉,前几年在一家酒店和同学聚会,酒店起火,没能逃出,被火闷死在酒...

星云大师:第十八节 访问阿罗蓝仙人

星云大师:第十八节 访问阿罗蓝仙人

第十八节 访问阿罗蓝仙人太子辞别频婆娑罗王以后,披星戴月,忍饥受饿的又开始踏上他追求真理的征途。有一天,他到了一座寂静的森林,森林中有一位阿罗蓝大仙人在那里修行,太子记起苦行林中一位苦行者临别时的介...

索达吉堪布:有时帮人也烦,有些人太贪婪或利用你,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有时帮人也烦,有些人太贪婪或利用你,怎么办?

索达吉堪布:有时帮人也烦,有些人太贪婪或利用你,怎么办? 问:我是您的一位80后忠实读者,从《苦才是人生》开始认识您,您说过,“做善事不要拖延,条件成熟时要立即行动”,能否请您再就此开示一下?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