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如何「看心观静」?

◎ 如何「看心观静」?

《楞伽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一切万法的生起和还灭,都是因为「心生」、「心灭」而有。《佛遗教经》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只要我们把「心」安住一处,必能所作皆办,无功不克。《维摩经》也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想要往生「净土」吗?先要清净自心,心不清净,净土不生;心清净,则国土清净。

《华严经》形容「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好像一个「画家」,可以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天堂地狱」可以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所以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心是顿悟入道的要门,然而平常我们看山,看水,看花,看草,看人,看事,看尽男男女女,看尽人间万象,却很少人「看心」。心的形象、住处到底如何呢?

「心」,非青非黄,非赤非白,非短非长;「心」,不去不来,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心」,不住善恶,不住有无,不住内外;心,不住中间,不住高下,不住大小。因为「善恶」、「有无」、「大小」都是「对待法」,「真心」是「绝对」的。

所以,有四句话说明修行人智愚、圣凡的不同:

1.圣人求心不求佛

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因此,圣人只求「自净其心」,不向佛求。

2.凡人求佛不求心:

凡夫天天求佛拜神,向神明求平安,求财富,求顺利,却不知道反求自己的心,不知道自己的心才是无尽的宝藏。

3.智人调心不调身

智慧的人,懂得调伏自己的「心」,远比追求身体健康、长命百岁重要,因为心是万法之本,所以平时要以戒来对治贪心、以定来对治瞋心、以慧来对治痴心。

4.愚人调身不调心:

愚痴的人往往只注重身体的保健,却不懂得要「调心」、「观心」。

唐朝的古灵禅师在百丈禅师座下悟道。悟道后古灵禅师感念剃度恩师的引导,决定回到仍未见道的师父身旁。

有一天,年老的师父在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就在擦背的时候,古灵禅师忽然拍拍师父的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灵。」

师父听后,回头看了一眼,禅师赶紧把握机缘又说:「佛虽不圣,还会放光哩!」无奈师父还是不开悟。

又有一天,师父在窗下读经,忽然有一只苍蝇在窗子上撞呀撞,想要出去,却出不了。古灵禅师灵机一动,就一语双关的说:「世间如许广阔,你却不肯去,只在这个窗子上撞,未免太愚痴了吧!」于是作了一首诗偈说: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意思是说,「禅」是要用心去觉悟师父你天天看经、看经,在经书上那里找得到「禅」,找得到「觉悟」呢?

师父看到这个参学回来的弟子,言语怪异,行径奇特,于是问他是甚么道理?古灵禅师便把他悟道的事告诉师父,师父感动之余,于是请他上台说法。禅师升座,便说道: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就这样,师父懂得「看心观静」,也就觉悟了。

所以,参禅先要「看心」,「禅」就是「心」。一般人以为参禅一定要打坐,要眼观鼻,鼻观心,这样才叫打坐,才叫参禅。但是,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参禅求道,主要在觉悟真心本性,能够把握这一点,才能进入禅的世界。

§谨节录自《六祖坛经讲话》星云大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桌子上的掌印

佛教故事:小和尚的白粥馆:桌子上的掌印

桌子上的掌印这段时间,来天明寺的已经不仅仅是单个香客了,也有个旅游社组团来我们寺里,经常负责带团来我们寺的是一位姓王的导游小姐。王导游口才很好,每一尊佛像前都会停上很久,细心的给香客解释佛的前世今生...

养胃补肾的必选

养胃补肾的必选

白胡椒温胃,黑胡椒补肾 胡椒既是一种常用的调味品,也具有一定药性,可以起到食疗的作用。但胡椒有黑白之分,不同种类适合烹调不同的菜肴,二者在营养和疗效上有什么区别呢?从总体上来说,胡椒大部分都生长于高...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阿保托空钵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阿保托空钵

佛世时,有一位婆罗门生了个儿子,取名阿保,父母请看相师为阿保看相,结果这孩子其貌不扬,无一相好,注定一生薄福潦倒。父母因此对无福的阿保毫不怜惜疼爱,但仍勉强将阿保抚养长大,到十二岁时,父母认为阿保可...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五十二节 乘愿再来,有志竟成

佛教故事: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第五十二节 乘愿再来,有志竟成

第五十二节 乘愿再来,有志竟成煮云法师著因为山高路远的关系,加之工人众多,那时山顶上连吃水都没有,工作的人不能在上面工作,所以老夫人的远见不错,在家中一切雕刻的木料,以及应用的砖瓦石头等,皆在底下做...

法云法师文集:禅师与兰花

法云法师文集:禅师与兰花

禅师与兰花偶读禅典,其中一则禅师与兰花的故事,清新隽永,可为时代潮流中生活得焦躁不安的人们之借鉴。从前有一位金代禅师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寺中庭院、道旁都栽植了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