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哲理故事:行善贵在随缘布施,救命要救急

周生活贫困,家里经常缺米粮。有一回,他向朋友监河侯借三升小米,监河侯却对他说:可以啊!不过我家现在没有很多米粮,你稍等一段时间,等我向老百姓收一点税之后,再借你三百两黄金。

听了监河候的话,庄周很感慨地打了个譬喻:我来您家的途中,听到有鱼儿对我呼唤、求救,我回头一看,看到路上有一个坑洞里的水快干了,那鱼儿希望我能在坑里倒几杯水。

于是我对鱼儿说:我先到南方向吴王、越王商讨借水,然后再将西江水引来这里救你,让你回到东海。那尾鱼很生气地说:我失去了在水中的正常生活,现在只求升斗的水就可以活命了,你却这么回答我,不如你明早就去卖鱼店看,那时候我的身体都已经变成鱼干了!庄周的生活非常贫困,他肚子饿是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所需要的只是果腹充饥的三升小米而已,根本不必多求其他东西,更无法等待那遥不可及的三百两黄金。

所谓救命要救急!他以鱼儿做讽喻,鱼儿已命在旦夕,若时间拖太长了,就算给它再多的水,也发挥不了效用、救不了命啊!

启示:

一般人常常觉得自己所拥有的太少,永远不满足,也吝于布施。然而求助者也许所求不多,只需要微少的东西而已!若不肯及时帮助遇到困难、逆境的人,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佛法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贵在诚意、贵在量力而为,也贵在随缘布施。

学佛是要学习简单、朴实的人生真理,唯有身体力行,将佛法生活化,才能落实慈悲喜舍的精神,造福人类。

总之,行善要及时,渴时点滴如甘露;若不能时时刻刻把握因缘,或不愿做小善,只想行大善,甚至拖延等待,不伸出援手;这种错误的观念,将会误人误己,甚至误事,对个人、家庭、社会都会造成损害。

不因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能适时付出点点滴滴的爱,关怀他人、帮助他人,如此才会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父亲病重的时候信佛,病好了又不信了,怎么办?

达真堪布:父亲病重的时候信佛,病好了又不信了,怎么办?

达真堪布:父亲病重的时候信佛,病好了又不信了,怎么办? 问:弟子的父亲得了癌症,医院已经判了死刑,弟子就为他放生、念经等给他做善事,已经延长寿命两年,我也把这些情况告诉我的父亲,所以我也希望他学佛修...

索达吉堪布:轮回再苦,无需解脱也是可以克服,是吗?

索达吉堪布:轮回再苦,无需解脱也是可以克服,是吗?

索达吉堪布:轮回再苦,无需解脱也是可以克服,是吗? 问:从无始以来,真是难以相信我们居然能够经历那么多轮回痛苦直到今天。如此看来,轮回再苦,无需解脱也是可以克服,是吗? 索达吉堪布:错了,若不迅速...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蚂蚁的可怕传说

佛教故事:动物寓言故事:蚂蚁的可怕传说

蚂蚁石子,一块小小的石子,如果和混凝土在一起,那它就是高楼大厦的筋骨;但如果不幸被抛弃在路上,那它就是一块不折不扣的绊脚石。仔细想想,一辈子没有被绊脚石绊过的人,恐怕不多。遇到了绊脚石,脚被绊得疼疼...

星云法师: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对[身心疾病]的看法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现代人类带来某些层面的福址,但尽管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的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的时候就要面临老病的人生大问题,...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4、减程送水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34、减程送水

34、减程送水有一个老人,见到几位小孩在那里玩,即说:小弟弟们,你们很乖,很聪明,又听话的好小孩,我很喜欢你们!小孩子听到很高兴,就亲近了这位老人,老人即进一步说:这里庭院很脏,树叶很多,你们帮忙扫...

文 / 一诚长老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

一旦有了执著心,内心就有了挂碍,没办法获得自在。所以说要做到心无挂碍很难,尤其在现实,人的牵挂和负担很重,工作、家庭、生存的竞争,生活的压力,环境的压抑,都让人的身心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放松下来。

归根结底,心里的负担重、牵挂重,是因为我们向外的攀求太多了。期求事业成功,生意兴旺;希望父母、伴侣、孩子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梦想财富加身,越多越好;或者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整天计算着这些,当然不可能有放松的空间。

更何况世事又是十之八九不如意,求的东西越多,失望和痛苦也就越大,如此这般,该上哪儿去找自在?

一个人白天工作时心神不宁,吃饭味同嚼蜡,晚上睡不好觉,噩梦连连,人际上也处得很紧张,那就说明他心里有很多的思虑,很多的欲望,这样的人往往心眼小,看不开,不能通达,身心也难以安住。反过来,内心通达的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慌张,好事也好,坏事也罢,都不会念念不忘,没有什么能够真正地动摇他,束缚他。

这样的境界就好比《心经》里另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头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不会用“颠倒”的观念去看待世事人生,任何时候都活得坦然、自在。

当年四祖禅师到南京的时候,看到山上的气与其他地方不同,就知道有高人在那里。山中住的是一位叫懒融的禅师。他住的地方,竟然有老虎替他看门。平日他也不用自己做饭,因为有天人给他送饭。

两个人见了面,就互相参禅,参到很晚。四祖睡觉时打鼾。懒融禅师听到呼噜声,睡不着。他醒着时,发现身上有虱子,就把虱子抖到地上。天亮之后,他对四祖说:“咳,什么祖师,一晚上打鼾,打我的闲岔。”四祖道:“打闲岔?你把虱子抖到地上,害它摔断了腿,叫了一夜,还打我的闲岔呢!”

呼噜响着,还听到虱子叫,这就是功夫。四祖之所以有这种“功夫”,是因为他的修为已经精深到“心无一物”的境界。一定是人的心里有什么不好的东西存在,然后生活、情绪、人际才会出现问题。如果内心干干净净,不留一物,那么任何事都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现在有很多人,心里头很怕啊,有很多的恐惧,害怕权力不能长久,金钱不能长留,生命无法永恒。其实,这些“怕”都怕得没有道理。任有多少能耐,谁又能永远地留住权力、金钱和生命?谁都留不住。

既然无论如何也留不住,那又何必害怕失去这些东西。明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无法永恒,偏要死死攥在手心里,不肯放手,这不是自寻苦恼么。可是偏有许多人被贪欲蒙蔽了心智,不能够明了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以至于时刻在恐怖和颠倒之中,活得沉重,烦恼多多。

古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白天有很多的贪欲、追求不得实现,心里头累积了很多的害怕、恐惧,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做噩梦。我不会解梦,但是偶尔听人提及自己的梦境,多少也能从梦中的情形推断出这个人当时的心境。

比如,一个人总是梦见自己身陷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口,这很可能就代表着这个人内心的迷惘和无路可走;若有人经常梦见自己遭遇很恐怖的灾难,这就意味着在他的意识里,隐藏着很多不好的念头,他的内心不够净化。

假如说,我们真的有全然的善心,用全然的善念去对待一切人事,不苛责,不抱怨,不贪求,让心中三分田地,平平坦坦,不负人,不负己,少些计较,欢喜度日,那我们心念深处的噩梦就会消失不见,生活能少一点焦躁恐惧。

“心无挂碍”的意思是什么?

文 / 一诚长老《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