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坦然的心看待他人的品评

以坦然的心看待他人的品评

从前,有两位小和尚,一个姓黑,一个姓白。为了拜师学艺,做进一步的修炼,他们讨论各自分开去寻求名师。同时,他们也约定,十年后的今天,他俩一定再回到分手位置的渡船码头,不见不散。

岁月如梭,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两人依约回到渡船码头见面。白和尚问黑和尚:黑老大,你的功夫一定很精进。这十年里,你老兄练就了什么绝活呢?

黑和尚很自豪地说:我拜了一位禅师的传人为师,练就了芦苇渡江的无上功夫,现在就让你开开眼界。说完后,立刻摘下一根芦苇草,丢入江中,他乘着芦苇草渡江而过。后来,白和尚也跟着其他的人,坐着渡船过了江。两人刚一碰面,黑和尚就很得意地向白和尚说:白老弟,你看怎么样啊?你老弟练了什么无上的功夫?赶快也露一手,让我瞧一瞧。

白和尚很不好意思地四下看看,才低声地说:我好像什么都没有练,师父教我每天只管认真地吃饭,认真地睡觉,专心一意地当和尚,连敲钟念经都要很专一,万般事情努力去做,而后一切随缘而行。师父说,这是无上的智能与心法,我也不知道对不对。

黑和尚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大声说:这也算是功夫?你这十年都白混了。

白和尚听了这话后,先是露出不置可否的表情,然后正经八百地问黑和尚:黑大哥,你还练了其他功夫吗?

黑和尚用很难以置信的眼神,瞄了白和尚一眼,反问白和尚说:老弟啊,难道我用十年的时间练就的神功芦苇渡江术还不算精进吗?

白和尚搔了一搔头,回答:黑大哥,你是很厉害,可是我只付给船夫三文钱就可以渡江,为什么你要花十年的时间去练它?难道你的十年功夫只值三文钱?

黑和尚当场愣住了,哭丧着脸,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

要是没有船呢?黑和尚的师父不知何时来了,他朗声问道。

这回,轮到白和尚语塞了。

菩提心语:

世上没有无用的功夫,只怕没有任何特长。一个人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应该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别人对自己的品评。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有一次三大弟子请求仲敦巴大师赐教佛道的简要修法。

仲敦巴说:人们成佛之道路虽有种种,但至关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慈悲心融为一体的性空见。其中性空见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悟到诸法本性无生;慈悲心是世俗菩提心,就是对未悟众生发大慈悲。修大乘佛教者,开始要使生起这两种菩提心,中间要修养这两种心,最后修这两种心的成就就是佛的法身和色身。

修这两种菩提心的方法简要概括为三根、九支。三根是:修心,积资,修定。修心之要分三支:即无常观,慈悲观,二无我观。积资之要三支:供养上师,供养三宝,施舍法财。修定之要三支:持戒,祈求传承上师,身心处于寂静状态。通过上述九支修法生起成熟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从胜义菩提心生出法身果,从世俗菩提心生出报化二色身果,结出二果便是佛。

有位康地僧人请教二无我意。

仲敦巴说:从自己的头顶到脚底,一一寻找哪一点是“我”?当你找不到可以指认出来的“我”,便是“无我”。悟到寻找“我”的思想意识本身,也无可以指认的自体,便是“法无我”。

又问:什么是正见?

仲敦巴说:正见是认识到一切事物本来没有物自性,没有有无常断等可以判定的本质,一切现象如梦如幻,而且这虚幻也是自己的心中所现,故对一切事相不执著,不关注,心不受牵制。

有一次仲敦巴看到一个转经的僧人。

仲敦巴说:转经也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个僧人听了此话,便去天天坐在经堂廊檐下读大藏经。

仲敦巴又说:读经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听了此话后又去坐禅。

仲敦巴又说:坐禅也开心,但修行不是更好吗?

那僧人听了以后便去请教敦巴说:看来转经、读经、坐禅都不算修行,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仲敦巴说:丢掉今世的一切牵挂。丢掉!丢掉!

布多瓦问仲敦巴大师:如何分辨佛法与非佛法?

仲敦巴说:能抑制烦恼的是佛法,不能抑制烦恼的不是佛法;反世俗的是佛法,合世俗的不是佛法;符合经义的是佛法,不符合经义的不是佛法;受善报的行为是佛法,遭恶报的行为不是佛法。

丢掉今世的一切牵挂……丢掉!丢掉!

有一次三大弟子请求仲敦巴大师赐教佛道的简要修法。仲敦巴说:人们成佛之道路虽有种种,但至关重要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慈悲心融为一体的性空见。其中性空见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悟到诸法本性无生;慈悲心是世俗菩提...

达真堪布:什么情况下容易有感应?

达真堪布:什么情况下容易有感应?

达真堪布:什么情况下容易有感应? 什么情况下容易有感应? 达真堪布解答:和佛菩萨感应的时候,会泪流满面;对众生生起真正慈悲心的时候,会泪流满面;对上师三宝生起真正信心的时候,会泪流满面。这都是感...

钟茂森: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

钟茂森: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

钟茂森:文昌帝君元旦劝孝文 尊敬的诸位大德,诸位菩萨,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今天是新春佳节大年初一,末学首先恭祝各位身体健康,吉祥如意,福慧双增,法喜充满!今年的年初一,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特殊的文...

冤冤相报何时了

冤冤相报何时了

过去有个男子娶了两位太太:大太太膝下无子,小太太则生了一位容貌端正、模样可爱的男婴。由于丈夫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大太太因此心生嫉妒;但是,对外却宣称自己疼爱这小男婴胜于亲生骨肉。因此,家人也都认为大...

知止

知止

李叔同有幅字,就是“知止”二字。我们一般说“知足”,我觉得“知止”比知足境界更高一层。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然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年青比丘的故事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年青比丘的故事

年青比丘的故事佛陀时期,在舍卫城里有位年青的比丘去找他的舅舅一起生活,他的这位舅舅是个长老比丘。住了不久,年青的比丘便生起了还俗的念头。这一天,他正在服侍着长老比丘,内心想着:还俗后,我就卖掉衣物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