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林野通奇禅师悟道因缘

林野通奇禅师悟道因缘

台州通玄林野通奇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蔡,四川合州人。通奇禅师生而澄净,不喜肉食,少时投金钟寺,从其叔父道然禅师出家,十七岁落发受戒。通奇禅师性乐禅寂,厌于读诵,十九岁即离四川,游方参学,遍历讲肆。

通奇禅师后于当湖闭关,研读经教。因为患痢疾,濒于死亡,始知经论之学,非究竟法,不能抵挡生死。于是便放弃经教的学习,栖心宗门。一天,通玄禅师偶然阅读天童圆悟禅师的参禅偈,其中有一句,一念未生前,试看底模样,当下便疑情顿起。在疑情的推动之下,通玄禅师遂奋志参究,朝夕不怠。一日,通玄禅师于楼上行走,不小心一失足掉了下来。他当即豁然有省,遂口占一偈云:

一念未生前,六户绝消息。

瞥尔扬双眉,大似眼无力。

于是,通奇禅师便出关,前往苏州清凉,礼谒天童圆悟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圆悟禅师,通奇禅师便问:学人绝迹而来(偷偷地从关中出来,他人不知道),特为亲近和尚。

圆悟禅师道:莫妄想。

[佛法当自证自悟,不从人得。]

通奇禅师道:未审还有堂头也无?

[丛林中,方丈和尚也称堂头和尚。]

圆悟禅师道:看脚下。

[通奇禅师的问意是要亲近圆悟禅师,请求指点。而圆悟禅师的答意则是要通奇禅师照顾当下,从自性而而求。]

通奇禅师道: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圆悟禅师道:莫错会好。

通奇禅师于是留在圆悟禅师座下,朝夕请益。

一天,寺院里举行普茶。茶话间,圆悟禅师举洞山与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令大众下转语。

[洞山与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一天,洞山良价禅师与泰首座吃果子次,洞山禅师问泰首座: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且道过在甚么处?泰首座道:过在动用中。洞山禅师一听,便果桌撤走。]

这时,通奇禅师从大众中走出,回答道:食到口边,被伊夺却。

圆悟禅师一听,便点头称是。

后圆悟禅师移住育王,通奇禅师亦随往执侍。

佛诞日,圆悟禅师上堂云:世尊才出母胎,便指天指地,汝等人,犹向山僧拟讨甚么碗?说完便拽拄杖下座,一时将大众打散。

通奇禅师从此便全身脱落。

开始结夏安居的那一天,通奇禅师从大众走出,问圆悟禅师:今日四海衲僧云集,各各壁立千仞,还许他诸人悟么?

圆悟禅师道:你还梦见么?

通奇禅师道:悟尚不悟,梦个甚么?

圆悟禅师拈起拄杖便打,说道:你即今是迷是悟?

通奇禅师道:学人不在迷悟里。

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道:且道打你在甚么处?

通奇禅师一听,便礼拜。

圆悟禅师于是当众为通奇禅师印可。

通奇禅师得法后,初于台州通玄开法接众。后历迁嘉禾、东塔、天童等名刹。

通奇禅师曾有上堂法语云:第一义谛,迥绝安排。才拟分疏,便成窒碍。所以道,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眼若不寐,诸寐自除。若是英灵汉,闻山僧恁么道,向文彩未彰以前,直截担荷,却较些子。苟若涉于尘思,未免困于途辙。只如不历程一句,作么生道?一气不言含万象,万灵何处谢无私。

又云:欲识生前面目,切莫前思后算。但能息虑忘缘,触目头头露现。自他不隔一毫,始终不离当念。大众,切莫含元殿里更觅长安,慈氏宫望生内院。

通奇禅师圆寂于清顺治九年(1652),春秋五十八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绿茶擦身止瘙痒

绿茶擦身止瘙痒

母亲每年一入秋就全身瘙痒,尤其晚上睡觉时,小腿和胳膊痒的厉害。后来听说用喝过的绿茶擦身子能缓解,于是就让母亲坚持擦洗了一段时间,发现效果很好,特此推荐给大家。绿茶的确能止痒,主要是绿茶中的微量元素锰...

老外学汉语

老外学汉语

学中文外国留学生吉姆在中国住了三年,汉语说得十分流利,常以中国通自居。这天,吉姆的老师刘晓搬家,吉姆也赶去帮忙,刘晓便安排了一桌家宴宴请吉姆,席间,面对丰盛的宴席,吉姆说:刘老师,你太客气了,搞了这...

索达吉堪布:佛教强调心如止水,年轻人要有激情才会进步,两者是否矛盾?

索达吉堪布:佛教强调心如止水,年轻人要有激情才会进步,两者是否矛盾?

索达吉堪布:佛教强调心如止水,年轻人要有激情才会进步,两者是否矛盾? 问:佛教经常强调心如止水,但是年轻人又要有自己的梦想,要有激情,两者是否矛盾? 答:没有矛盾。有些人认为,佛教的看破人生,是对...

星云大师:佛心平等

星云大师:佛心平等

佛心平等有一天,佛陀带着阿难在舍卫城行化,当佛陀走到城郊时,见到受雇为人挑粪的尼提从对面走来。尼提其实内心十分崇拜佛陀,但是他十分自卑,总觉得自己是罪业深重的贱民,所以远远看到佛陀就想避开。佛陀知道...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佛教礼仪中“四威仪”的含义是什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星云大师:做到这十点不愁没朋友

星云大师:做到这十点不愁没朋友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佛经里也有这样的例子:佛陀带着阿难尊者一行人,经过卖鱼的鱼市,鱼的腥味熏得大家全身腥臭难闻。佛陀就开示弟子说:“我们和坏的朋友在一起,坏的习气就像鱼腥一样,会沾污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