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宝峰克文禅师悟道因缘

宝峰克文禅师悟道因缘

隆兴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宝峰克文云庵真净禅师,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俗姓郑,陕府阌(wen)乡(今河南陕县)人。克文禅师幼时生母即离世。虽然他事奉后母尽心至孝,但是后母不爱他,并且经常打骂、羞辱、刁难他。他的父亲非常怜悯他,便让他暂离家,四方游学。一天,克文禅师来到复州(今湖北沔阳)北塔院,听了思广禅师的讲法后,感动涕泣,于是便从思广禅师出家。思广禅师是五祖师戒禅师之法嗣,而五祖师戒又是云门祖师的嫡孙。二十五岁的时候,克文禅师试经得度,并受具足戒。此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克文禅师专学经论,不久即能通晓其义,并升座为众宣讲。一时名闻京洛。

一日,克文禅游龙门,看到殿庑间绘有吴道子画的比丘入定图,他们一个个瞑目端坐,寂默不动,克文禅师大受震动,幡然自失。他告诉同伴说:我所负者如吴道子画人物,虽妙尽一时,然终非活者。于是他便放弃讲经事业,向湖南方向行脚参学。克文禅师所至之处,与人论辩,必令满座倾倒,故大家都把他视为饱参之士。

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克文禅师来到大沩山,参加坐夏(夏季安居修行)。一天晚上,克文禅师听到一位僧人举云门祖师接引学僧的一则公案,该公案是这样的--

僧问云门:佛法如水中月,是否?门曰:清波无透路。

克文禅师一听,言下领解。

于是他便前往参见黄龙慧南禅师,欲求印证。当时慧南禅师住在黄檗山积翠庵。

初礼慧南禅师,因为未能契旨,没有得到印证,克文禅师感到非常沮丧。临行时,他抱怨道:我有好处,这老汉不识我。

于是他便往香城参见顺和尚。

顺和尚问:甚处来?

克文禅师道:黄龙来。

顺和尚问:黄龙近日有何言句?

克文禅师道:黄龙近日,州府委请黄檗长老。龙垂语云:钟楼上念赞,床脚下种菜。有人下得语契,便往住持。胜上座云:猛虎当路坐。龙遂令去住黄檗。

顺和尚一听,不觉说道:胜首座只下得一转语,便得黄檗住,佛法未梦见在。

克文禅师当即言下大悟。此时他才恍然明白黄龙慧南禅师的用心处。

于是便急急忙忙的赶回黄龙,礼拜慧南禅师。

慧南禅师一见克文禅师,便问:从什么处来?

克文禅师道:特来礼拜和尚。

慧南禅师道:恰值老僧不在。

克文禅师便问:未审向什么处去?

慧南禅师道:到台普请,南岳云游。

克文禅师道:若然者,学人亦得自在去也。

慧南禅师便问:脚下鞋甚处得来?

克文禅师道:庐山七百五十文唱来。

慧南禅师道:何曾自在?

克文禅师便指着鞋,说道:何曾不自在来耶?

慧南禅师一听,非常惊诧,知道他是一个可堪造就的好法器。

于是克文禅师便留在慧南禅师座下请益。当时慧南禅师座下另有一僧,名洪英,福建邵武人,机锋峻烈,人莫敢触。克文禅师当时与洪英禅师齐名,故人称二大士为英邵武,文关西。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慧南禅师移居黄龙山,克文禅师亦随而前往。

一日,克文禅师入室参请。

慧南禅师道:适令侍者卷帘,问渠:卷起帘时如何?曰:照见天下。放下时如何?曰:水泄不通。不卷不放时如何?侍者无语。汝作么生?

克文禅师道:和尚替侍者下涅槃堂始得。

慧南禅师便厉声喝道:关西人(指克文禅师)果无头脑!说完便看着在场的另一位僧人。

克文禅师于是指着那位僧人道:只这僧也未梦也。

慧南禅师一听,便哈哈大笑。

从此以后,克文禅师便独步门庭。

慧南禅师入寂后,克文禅师先后住持过仰山、圣寿、洞山等道场,有十多年的时间。后浪迹三吴,随缘行化。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克文禅师行脚至金陵。王安石听说克文禅师来了,便前往迎请,礼敬问法。

王安石问:诸经皆首标时处,《圆觉经》独不然,何也?

克文禅师道:顿乘所演,直示众生,日用现前,不属古今,只今老僧与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戏三昧,互为宾主,非干时处。

王安石又问:经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圭峰以证为具,谓译者之讹,如何?

克文禅师道:《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曰亦不灭受而证取。夫不灭受蕴而取证者,与皆证圆觉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明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

王安石一听大悦,于是便腾出自己的宅子,改作寺院,邀请克文禅师为第一世住持。这就是金陵的保宁禅寺。

克文禅师的法语既平实,又透彻,这个跟他有深厚的经教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现举他的上堂法语三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其禅风--

1.上堂:佛法两字,直是难得。人有底不信自己佛事,唯凭少许古人影响,相似般若所知境界,定相法门,却即背觉合尘,黏将去,脱不得。或学者来,如印印泥,递相印授,不唯自误,亦乃误他。洞山门下,无佛法与人,只有一口剑。凡是来者,一一斩断,使伊性命不存,见闻俱泯。却向父母未生前与伊相见,见伊才向前便为斩断。然则刚刀虽利,不斩无罪之人。莫有无罪底么?也好与三十拄杖。

2.上堂:洞山门下,要行便行,要坐便坐。钵盂里屙屎,净瓶里吐唾。执法修行,如牛拽磨。

3.上堂:洞山门下,有时和泥合水,有时壁立千仞。你诸方拟向和泥合水处见洞山,洞山且不在和泥合水处。拟向壁立千仞处见洞山,洞山且不在壁立千仞处。拟向一切处见洞山,洞山且不在一切处。你拟不要见洞山,鼻索又在洞山手里。拟瞌睡也,把鼻索一掣,只见眼孔定动,又不相识也。不要你识洞山,但识得自己也得。

北宋徽宗崇宁改元(1102),克文禅师示疾。大众请他说法。克文禅师笑道:今年七十八,四大相离别。火风既分散,临行休更说。然后为大众遗诫宗门大略,说完便迁化。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静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风度

静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风度

静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风度 静是一种淡泊名利的风度在茂密的丛林里,我们总能看到猴子们来回的攀缘蹦跳,好不威风凛凛,但是,它的张扬并没有给其他的动物构成多大的威胁;病态的老虎虽然不轻易活动,还总是给外界一...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十七卷

佛教故事:玄奘法师传第十七卷

玄奘法师传第十七卷奘师等一行人出了那罗僧诃城,向东行至波罗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盗贼,有五十几人,把奘师及随行的人衣服财物全部夺走,并挥刀押到路旁一个干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杀害。幸好池中多荆棘杂草,跟...

达真堪布:念“吼”的时候必须要用力喊吗?

达真堪布:念“吼”的时候必须要用力喊吗?

达真堪布:念“吼”的时候必须要用力喊吗? 修破瓦法念“吼”的时候必须要非常用力地喊吗? 达真堪布解答:念“吼”时候,就是把整个体内的气都集中到身体的上部,比较自然地念。你会念就可以很自然地“吼”...

放生因果:【忏悔】_忏悔的意思_如何忏悔

放生因果:【忏悔】_忏悔的意思_如何忏悔

忏悔(佛教解释)忏悔为佛教语。梵文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引申...

人生八苦从哪里来?在哪里了?一个佛门初学者的苦苦探索

人生八苦从哪里来?在哪里了?一个佛门初学者的苦苦探索

你是不是常常觉得烦恼充斥了生活,老天亏待了你?你是不是常常眼馋别人生活富足,孩子优秀,而自己却一无所有?你是不是常常抱怨领导没什么本事,却盛气凌人地压榨你?释迦牟尼佛宣说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

佛教故事:法音集:应机设化

佛教故事:法音集:应机设化

应机设化守成法师著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一天问佛:大菩萨乃为善根成就者,云何犹作畜生身?佛言:菩萨实为善根成就,有福德者,但为利益众生,故现受畜生形。然而,虽受畜生形,并无畜生之罪业。同时,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