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处征心、八还辩见

【七处征心】

﹝出楞严经﹞

七处征心者,佛于楞严会上,征诘阿难心目所在之处也。此由阿难遭摩登伽之幻术。佛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奖阿难,归来佛所。佛问其发心出家之始,阿难以见佛胜相而答。佛遂征其心目所在,阿难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内。及佛征其心不在内,又计之在外。如是展转穷逐征诘,至于无所著处。使其妄心无所依止。盖由阿难不知妙净明心,遍一切处,无在无不在,而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心相。佛欲破其妄想缘心,显其妙净明体,故有七处征心之说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摩登伽,华言本性。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

[一、在内],在内者,谓阿难因佛征问心目所在,阿难答云:心居身内,目在于外。佛遂问云:汝心若在身内,则应先见身中心肝脾胃等物,然后能见外境。若不先见身中之物,汝心岂在身内。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二、在外],在外者,谓阿难被佛征心非内,则又计之于外,故以灯光譬之。谓众生心在身外,不见身中。如灯光在室外不能照于室内也。佛又问云:汝心若在身外,则身心两异,各不相知。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三、潜根],潜根者,谓阿难被佛征心非外,则又计为潜伏根里。(根,谓眼根。)故以琉璃笼眼为喻,谓眼合于心,如琉璃笼于眼上,若眼见物时,心即随能分别,无有障碍。如琉璃合眼,不碍于见物也。佛乃责其法喻不齐,汝若以琉璃喻眼,则眼亦可见眼,若可见,即同于境矣。眼若同境,则心境各异。岂可云心潜伏根内,随即分别耶?故云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无有是处。

[四、在闇内],在闇内者,谓阿难被佛征诘心不在根里。则又计云:诸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如我今者,开眼见明,为见外。闭眼见暗,为见内。佛乃问其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与眼对否?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不对者,云何成见。故云: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五、随所合处],随所合处者,谓阿难被佛征诘,不在暗内,则又计之。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佛乃问云:汝言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心若有体,则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知觉。此知觉心为复内出,为从外来。若于内出,则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既非内外,则无出入,出入既无,体性何有?若无有体,谁为随合。故云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无有是处。

[六、在中间],在中间者,谓阿难被佛征诘,心非随所合处而有。则又计心在于根尘中间。佛又问云: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于根尘,为不兼于根尘,若兼于根尘,则根有知而尘无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若不兼者,不属根尘,即无体性,中何有相。故云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成敌两立者,谓根与尘而成敌对,有知与无知而成两立也。)

[七、无著],无著者,谓阿难被佛征诘,心不在中间。则又计之,一切无著,名之为心。佛又问云:汝言不著名为心者,如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一切物象,汝心不着。此等物象,为有为无。若言无者,则同龟毛兔角,云何更有不着之物,而言不着。若言有者,物在则心亦在,云何无著。故云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八还辩见】

﹝出楞严经﹞

还者,复也。辩者,分别也。见,即能见之性也。八还辩见者,以所见八种可还之境,而辩能见之性不可还也。此由阿难不知尘有生灭,见无动摇,而妄认缘尘、随尘分别,故如来以心、境二法,辩其真妄。言心则曰:今当示汝无所还地;言境则曰:吾今各还本所因处。此显所见之境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遂以八种变化之相以辩之。(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一、明还日轮],经云: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而言还者,谓此讲堂,日出则明,无日则暗,是则明因于日,故复还于日也。然明是所见之尘境,非能见之性也。以尘境则有生灭,见性元无生灭。是故所见之明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暗矣。故曰明还日轮。

[二、暗还黑月],经云:中夜黑月,云雾晦冥,则复昏暗,而言还者,以由白月则明,黑月便暗;是则暗因黑月,故复还于黑月也。当知所见之暗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暗时无复见其明矣。故曰暗还黑月。

[三、通还户牖],经云:户牖之隙,则复见通,而言还者,以有户牖则见通,若无户牖则不见通。是则通属户牖,故复还于户牖也。当知所见之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则不通处无复见其壅矣。故曰通还户牖。(隙者,户牖之空处也。)

[四、壅还墙宇],经云:墙宇之间,则复观壅。而言还者,以有墙宇则见壅,若无墙宇则不见壅,是则壅属墙宇,故复还于墙宇也。乃知所见之壅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壅处不复见其通矣。故曰壅还墙宇。

[五、缘还分别],经云:分别之处则复见缘,而言还者,谓有分别所对之处,则有所缘之相,若无所对五尘之境,则无缘相而可分别。是则缘属分别,故复还于分别也。当知所缘分别之相可还,而能分别之性不可还也。若能分别之性亦可还者,则不缘境时,无复知其无分别矣。故曰缘还分别。(缘者,系也。谓心缘系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所对之处,即五尘之境也。)

[六、顽虚还空],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七、郁[土*孛]还尘],郁者,滞也。[土*孛]者,气盛貌。经云: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而言还者,以有尘象则见郁[土*孛],无尘则不见其昏滞。是则郁[土*孛]属于尘象,故复还于尘象也。当知所见郁[土*孛]之象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无尘时不复见其清明矣。故曰郁[土*孛]还尘。(纡者,萦也。)

[八、清明还霁],经云:澄霁敛氛,又观清净,而言还者,以澄霁则见清净,昏暗则不能见其明净矣。是则清明属霁,故复还于霁也。当知所见清明之象可还,而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明时无复见其昏暗矣。故曰清明还霁。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魂灵,鬼及其它奇事

魂灵,鬼及其它奇事

魂灵,鬼及其它奇事 第四节 魂灵、鬼及其它奇事 西方心灵学调查研究的与生死有关的超常心灵现象,还有魂灵、作祟、降神、着魔、神动、自动书写、巫术、超感官知觉等,多属古籍中所载的那些与鬼有关的奇闻异事...

三招告诉你怎么挽回前男友太痛苦了怎么办

三招告诉你怎么挽回前男友太痛苦了怎么办

感情是最难令人琢磨不透的。恋爱中的女生会更加没有安全感。喜欢一而三再而三的考验自己的男朋友。有的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有的爱情却是经不起考验。男友真的和自己分手时应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怎么挽回前男友太...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组害他之恶(二)

太上感应篇浅释:例举八组害他之恶(二)

第四组恶:窃人之能,蔽人之善。窃人之能,就是将他人的功劳据为己有。例如,将别人写作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发表,将别人所想出的策略说成是自己想出来的,将别人取得的业绩说成是自己的业绩等等。蔽人之善,就是...

她是“不孝女”也是“大孝孙”,她诠释了孝的内涵终获善报

她是“不孝女”也是“大孝孙”,她诠释了孝的内涵终获善报

 “观姐”(化名)今年 65 岁了,一生善良却命运坎坷;乐于助人却屡遭不幸。她为了孝顺救助奶奶和姥姥,却成父母、兄弟姐妹的仇人。但她用自己对生活的诠释书写她自己的传奇。她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有一对...

说吉话祥:以礼待人

说吉话祥:以礼待人

以礼待人 G?ravo处世待人,讲究礼貌。这是人文社会极需拥有的人文精神,是衣冠文物道德的基本条件。人类没有了礼敬就没有尊卑之 分,社会就出现没有秩序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共同生活必需要有礼敬的...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二、出家因缘

佛教故事:能海大师传:二、出家因缘

二、出家因缘师以强兵救国之志弗遂,实业兴邦之愿无缘,英雄无用武之地。乃一志潜心佛法,追求人生真谛,利他自利。1915年闻四川广汉张克诚先生在北京大学讲授佛教哲学,极为精辟,引人入胜,试往听之,大为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