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抓住这两点,怎么修行都不能解脱

如果一个人有正见,不管闻思佛法、受持戒律、行持善法还是弘扬佛法,什么事情都能做好,如果没有正见,不要说不能做到这些,甚至凡与之结缘者也会堕落恶趣。

其实,修行就是抓住两个要点:一是清净的正见,二是随顺正见的正行,只要具足了这两点,就能顺利获得解脱。以依止上师而言,就很需要清净的见解,否则是无法领悟上师的密意和游舞的。印度的那洛巴尊者就有这方面的教训。一次,那洛巴去寻找上师帝洛巴。当他走到一处狭窄小路时,见到一位无手无脚的麻风女子挡住了去路,那洛巴说:“别挡在路上!赶快让开!”麻风女说:“我没办法动。要是你不急,就请绕过去;要是你急,就从我身上跳过去。”那洛巴掩着鼻子,厌恶地从她身上跳过去了。这时,出现了奇异的一幕:麻风女升入空中,四周放出虹光,唱了一首金刚歌:“谛听!在究竟真理中,一切净与不净都是平等的。如果你不明白一切都是上师的化现,又怎么能找到上师呢?”唱完她就消失了。那洛巴懊悔得晕倒在地上。醒来时他想:我没认出这就是上师,从现在开始,我要把见到的任何人当作上师。他这样发愿后又踏上了旅程。在接下来的路上,那洛巴又遇到一只身体腐烂、浑身发出恶臭的母狗,他屏气跨过母狗。结果母狗又升入空中,身体放出虹光,说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培养大悲心,又怎么可能找到上师呢?”言迄母狗就消失了。那洛巴知道这是上师的化现,再度昏倒在地。

可见,如果有清净的见解,遇到任何众生都能成为修行的助缘,如果没有清净的见解,即便是普贤王如来化现的善知识,在你眼里也只是低劣的众生。以前,外道饮光能圆由于心不清净,在他的眼里,相好庄严的世尊也成了具有十八种丑相的人。可见,人的内心清净与否是最关键的。如果自己的心清净,眼前就是灿烂美丽的景象,如果自己的心污浊,眼前就会呈现另一幅景象。当我们心情不好时,见到好人都觉得是坏人,而心情愉悦时,见到的每个人都觉得是好人。从根本上讲,外在的显现完全取决于内心,因此大家一定要努力调伏自己的心。

总而言之,如果有了正确的见解,就可以获得一切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如经云:“业及业异熟,诚信此二者,受持正见者,彼士转善趣。”世间的一切都是业的幻化,如果对业及业的成熟之理(即善恶业会感召相应的苦乐果报)诚信不疑,那么这种受持正见者暂时将转生善趣,生生世世不离善知识和正见,究竟将往生极乐世界等清净刹土。

末法时代,众生的见解十分低劣,这就是所谓五浊恶世中的见浊。在往昔初劫的时候,人们的素质普遍很高,烦恼非常微薄,都能诚信因果。可是在如今的浊世,人们的素质普遍很差,贪嗔痴样样具足,信心、悲心、智慧则很难生起,即使偶尔生起也非常微弱。有时候看起来,现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污浊了。幸运的是,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学佛机会,此时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远离邪见、树立正见,否则,以邪见还会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死的禅境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无死的禅境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诵咒得宿命通,疾病自然除愈!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诵咒得宿命通,疾病自然除愈!

尔时拘楼孙佛在于空中。为一切众生除一切病故。除一切恶鬼障难故。而说咒曰: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南无拘楼孙多咃伽多耶阿罗呵提三藐三佛陀耶唵伽吒伽吒伽吒伽吒吉帝吉帝吉帝吉帝南无萨婆多咃伽帝毗逾阿...

诵药师灌顶真言治愈流感和怪疾

诵药师灌顶真言治愈流感和怪疾

诵药师灌顶真言治愈流感和怪疾大约十年前,那一年爆发流感,妹妹染疾,烧到四十几度,由于我和妹妹都不喜欢看西医,于是宿具慧根的妹妹开始打坐念梵文药师咒,约莫半个多小时后,大汗淋漓的她起身换衣,再量体温,...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十五集)

净土法门法师:太上感应篇(第二十五集)

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五集)  1999/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9-012-0025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五句:【是道则进。非道则煺。】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第叁十六句,...

猿猴与罗刹女的传说

猿猴与罗刹女的传说

猿猴与罗刹女的传说这是一个在西藏地方流传了几千年的猴子与魔岩女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观世音菩萨派一有神变示现的猕猴到西藏雪国的地方修行。这个猕猴来到了一个黑色山岩上,潜心修习菩提慈悲心,对于佛法有了...

达真堪布:常怀感恩心是相续要成熟的表续现吗?

达真堪布:常怀感恩心是相续要成熟的表续现吗?

达真堪布:常怀感恩心是相续要成熟的表续现吗? 问:常怀感恩心和慈悲心,是相续要成熟的表现吗?答:那差不多,要“常怀”,时时刻刻,一切时一切处当中,都保持感恩心,保持慈悲心,那相续肯定是成熟了。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