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古德须赖,是如何看待物质享受的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须赖。他虽然贫穷潦倒,却深信佛陀所开示的教理,因此丝毫不把贫苦放在心上,寡欲知足,修持梵行,并且时常到僧团当中聆听教义,恭敬地供养礼拜佛陀。

此典出自《佛说须赖经》。反观现世的修行者,最难摆脱的就是物质享受的困扰。世法用金钱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所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都在为了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而挣扎博取,鲜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之人了。纵观历史,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人照耀了史册。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真正能坚守“君子固穷”的确实少之又少。

查阅《佛说须赖经》,看须赖是如何看待物质享受的?仅举几例以警世人。

“少欲知足易充易可。损于利求利衰毁誉心不倾动。”

“二十徒劳行”之七为“为八风所动,修行乃徒劳也”,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它们就像飓风一样肆虐横扫,煽动人心,让有情众生执迷其中,造成业果迁流不断,轮回种因难以消灭。而须赖不为八风所动,脱离了六道轮回的火轮,是为大修行者。

“奉八关斋知节少食。”

八关即八戒:不杀生,不偷盗, 不非梵行,不妄语,不饮酒(包括不吸毒),不非时食, 不着香花曼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八关斋戒是在家的善男信女,于一日一夜,修持斋戒,即可关闭诸恶趣门。是佛陀为令在家弟子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所制定一日一夜间过出家修行生活的方便法门。须赖能严守八关斋戒,他给我们现世修行者做了一个样板。平时呢,“食节衣粗”“树叶为器茅草为席”,吃穿住用能简则简,与现世的极端精致主义真是强烈的反差啊!

“衣食之余辄以转施无所藏积。”

衣食有剩余就转而布施出去没有任何私藏和积存。须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其实,我们经常会说:这些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的没必要执于此。但又有几人能做到呢?《礼记》亦云:“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物尽其用是古人对大同社会的一种向往,也是我们今人更是修行人的追求啊。

“又致供者让而不受。”

当须赖修行到众人敬仰追随时,对待琳琅的供养他没有迷惑了心志,而是推辞不受,那些锒铛入狱的贪官看到此是不是该痛心疾首呢?

我们生在当今佛陀住世的时代,有幸能修学正法,闻听佛陀师父法音,从而对种种世相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贪、嗔、痴、慢、疑”五毒中“贪”为五毒之最,人一辈子在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贪中打滚,除了晚上睡觉,从早到晚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发财、忙享乐,同时又追求种种名誉、地位,有的还不择手段,不讲道德。人们成为了它们的奴隶而不自知,为了这些梦幻泡影糊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实为可悲可叹!

从须赖的身上世人可得到启示:若身处贫困,不必自卑自悯,安守贫困向道而行;若身处富贵,不要骄矜放纵,能简则简,切不可过度消耗福报;富余时怀大悲之心常行布施;不属于自己的财富切莫贪求。作为真修行者,一定要通过修舍对治贪执:尽己之能,施己所有,济之他急,足其所需,广行布施。则可积聚功德之资粮,且可灭嗔恨之念,证得安止。

撰文: 桂棹兰桨明月夜

编辑: 语默

——END——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富人的四个妻子,她们分别都是谁

富人的四个妻子,她们分别都是谁

很多学佛之人都知道这样一则故事:久远以前,有个富 人,他娶了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简直像个婢女,家中一切繁重的劳作都由她担任。她身陷各种苦恼,却毫无怨言,在丈夫的心里几乎没有位置。第二个妻子与丈夫常...

雍和宫讲解文

雍和宫讲解文

雍和宫讲解文 雍和宫座落在北京市的北二环路傍,西临孔庙与国子监,占地面积约6.6 万平方米,它是北京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藏传格鲁派皇家寺院. 雍和宫曾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他不仅具有皇家寺院的气派,现...

亲身经历的因果故事

亲身经历的因果故事

亲身经历的因果故事庐山东林寺的徐居士让我讲一点念佛感应的例子。我业障深重,才疏学浅,根本没有能力。徐居士讲写出来不是为你自己,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信佛。那我只有求阿弥陀佛的加持,说几例念佛的感应和...

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

诗禅交涉--以唐诗为考察重心

一、前 言古印度吠陀时期的《奥义书》中可知印度是诗的民族,佛典许多文字明显有诗的形态,而中国历来也是以诗歌为主流。诗与禅之间在现实世界里似乎注定有许多共通的特质。佛典初译入中国的汉晋阶段,诗体与音韵...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佛教故事:人物故事:高僧形貌丑陋却记忆超群,研习经典终名声远播

晋朝的道安大师,十二岁出家,心性聪敏,遗憾的是形貌非常丑陋,不为师父所看重。在刚出家的三年中,都被驱使到田间工作。可是,他做事非常勤努,虽然辛苦,却从未有过怨言。再经过数年,有一天,禀告师父要求看经...

众生平等 佛教禅宗观念讲究不杀生

众生平等 佛教禅宗观念讲究不杀生

说是从前有一位富商,是一个佛虔诚、勤于礼佛的佛教徒,尤其受父亲的影响,富商对佛教禅宗观念更是从小耳濡目染。但是这位富商在生活上有特别的嗜好,那就是爱吃鱼。尤其爱吃鲜鱼,所以到后面他甚至还在家中开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