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苏东坡曾因政治的原因,过了一段种田、写诗的山居田园生活。

那时候,他写出了一生中最美丽的诗词,还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上了稻子,收获了晶莹剔透的大米。他跟夫人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

于是,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如果放在之前,敲门都不应肯定就让他大发脾气了,可是现在,算了,他走去听江水的声音。

苏东坡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觉都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觉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觉。

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这是很多名家的切身体验和感悟。

宋宝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画家、金石家,2006年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谈及养生经验,他有一连串的不:在日常生活中,不抽烟、不饮酒、不厌食、不挑食、不信补品、不吃补品;做演员,不走穴;绘书画,不卖钱;做人,不拜鬼神,不迷信。如今,年过九十,他看书阅报、画画治印,无需戴老花眼镜,而且血压不高,心脏健康,连腰酸腿疼的毛病都没有。他认为,淡泊以明志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淡不是平淡,是绚烂至极也。

李国文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不是平庸之平,也非淡而无味之淡,而是素净质朴,宁静深沉,是深邃的执著,是内心的祥和,是深入的淡定,是物我两忘的境界。作为做人的一种准则和风格,它是人生哲理的深层领悟,是人生境界的极致。

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趋附,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必不是另一种积极。淡是一种醒悟和超脱,坚持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特立独行而非趋炎附势,稳重坚韧而不浮华躁动,义无反顾而举重若轻。

记者曾问朱熹平:世界上有那么多数学家在主攻庞加莱猜想,为什么你们能取得成功?成功的条件和原因是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朱熹平说,我慢慢悠悠慢慢悠悠地做着,一点也不急,忽然,就解开了。话轻巧,蕴淡然,不急功近利,有条不紊;不浮躁,不愠不火,十年磨剑,临门一脚,破门封顶。淡字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自从在因特网上发表了三篇庞加莱猜想的关键论文之后便销声匿迹,并在获得菲尔茨奖后拒绝组委会的与会邀请,拒绝在会上发言,拒绝领奖。早在1996年,他获得了四年一度的欧洲数学协会颁发的杰出青年数学家奖,当时他就拒绝领奖。他不计名利、拒绝诱惑,只是埋头搞数学研究;他深居简出,不向杂志投稿,回避记者的聚光灯。佩雷尔曼的朋友说:佩雷尔曼对物质享受毫无兴趣,他需要的是数学,而不是奖赏、金钱和职位。更有多位学者及媒体称他为不被名利征服的人。

把事业看得神圣,把名利看得很轻,宁静而致远。淡泊不经心在意,是一种坚守的心境;淡然无影无形,却是大智若愚的守诚。淡者质朴、清淡、简约,无旁逸斜出,无繁冗奢华,有的只是一如既往,艰苦奋斗;淡者宽容、谨慎、执著,从不忘乎所以。淡是底色,蕴就华章。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大家大成莫不如此。

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学问,大抵是荒郊野屋中二三素心人之所为。生前,他拒绝与各种形式的钱学研究相配合,拒绝别人为他编集出书。死后,他立下这样的遗嘱: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

弘一大师李叔同一日早上在一老友处用饭,只要了一碟萝卜,一杯白开水,一碗大米饭。老友于心不忍,想给其添菜,便笑着问:你不嫌腌萝卜咸,白开水淡?他笑着说:这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画坛大师丰子恺听说此事后感慨地评价说:人生本如此,咸淡两由之。

淡,不是平淡无味,而是有取有舍,有收有放,有失有得。人们应该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在社会上尽可能地积极进取,只是内心深处要为自己保留一份超脱,一份淡然。

【人生感悟】

咸有咸滋味,淡有淡味道。红尘中的你可曾品出淡的滋味?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道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米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却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历史上那些争名夺利的人,最后谁不是一场虚空呢?不管你是富贵还是贫穷,有自我,才有幸福可言。所以这个淡是你经历过酸甜苦辣咸以后才能体会的一种洒脱与淡然。就像苏东坡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面对乞讨的老人,我们该不该给钱?

面对乞讨的老人,我们该不该给钱?

社会上有一种容易赚钱且不需要付出劳动的职业,就是乞讨。人跪着,面前放个盆,貌似轻而易举就能得到钱。有人甚至花样百出使出欺骗伎俩,让人防不胜防。但当中不乏真有困难者,每当看到了这些乞讨者,善心人士常在...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 礼拜忏悔终得道证果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 礼拜忏悔终得道证果

过去,在人寿有八万四千岁时,人人安乐,当时的佛名为广光明。广光明佛住世时,国王、大臣以及百性人人信受佛法,个个安居乐业。国王有个儿子名叫财功德,年十六岁,面貌英俊端正,风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从来不...

有些佛教徒认为吃肉是为了度牲畜?

有些佛教徒认为吃肉是为了度牲畜?

首先我们未见佛经中有记载这种“度”众生的方法。下面引述了几段佛教经典,由此可看出此说法是否合逻辑:不吃肉是佛教的首要戒律之一,这在佛经中有大量记载。例如在《楞伽经》中有“佛说:... 大慧,凡杀生者...

持松法师:唐密的四种观法

持松法师:唐密的四种观法

密宗观法,不外因字、因事、因法、因人四种,即四种曼荼罗也。因字起观者,如字、字等,一切文字。因事起观者,如月轮、莲花等。因法者,如观慈悲喜舍、三平等观等。因人者,如观本尊形像等。细察之,凡一切万法,...

应聘工作

应聘工作

应聘工作出身贫寒的松下,年轻时到一家电器工厂去谋职,这家工厂人事主管看着面前的小伙子衣着肮脏,身体又瘦又小,觉得不理想,信口说: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本文来自简约坊美文故事网这...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7: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

念佛法门如此殊胜7: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不思议佛法等无分别

念佛法门,实为不可思议方便法门: 念一佛的功德,与念无量诸佛的功德,等无差别! 念一佛的功德,与念无量不可思议法门的功德,等无差别!——————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当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