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营养知多少?古人是这么理解的

首先,传统中医的角度,基本上没有营养的概念。自古中国人都不讲营养,而只会讲食物够不够丰富、是否充足、够不够饱、好不好吃营养学是近代西医学的附带产物,随着微观还原论研究的发展,能够分析每一种东西的成分,这就叫作营养了。古代无法做这种分析,就无法从这个角度讨论问题了。

古代饮食不讲营养的话,还可以讲什么?中医更强调另一个问题,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叫吸收能力,古代中医则叫受纳运化。试想看,就算是在现代,很多在农村生活的人,饮食哪里有这么讲究?哪里按照营养学来选择食物?他们就是种出什么了,就吃什么吧;又例如古代的人,肯定没有营养学的概念吧,他们怎么吃饭的?就是好吃的就吃吧,尽量选择能找到、喜欢好吃的食物,哪里会想这个食物含有什么成份?

从中医和传统中国文化的角度看,更重视内在自身的修养。这就好像学习那样,比如像填鸭式教育那样,天天给你灌输大量有益知识,可是学生本身接受不了、或者知识程度未够,那么如何花钱去上课补习也没用;但是,假如学生本身非常聪明勤奋,即使你在穷困的农村山区,没有很好的教育环境,你也可以学有所成。

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

说到这儿,或许大家也明白中医怎么看素食够不够营养这个问题了。营养是外来的东西,而中医更强调人本身能否吸收营养,而不太在意营养本身。假如身体健康,清茶淡饭也足够养生,假如身体本身不好,那么补的下去都没用。这也是中医有说虚不受补的说法,身体虚弱吃什么都未必能够补上。

不是这样吗?很多长寿老人,其实饮食也是相当随便简单;又或者深山里面的和尚,吃饭也极其清淡,还不是健康的生存着?素食够不够营养,中医从根本处就不这样提问,而是反问:你身体是否健康,能够吸收足够营养?一个人够不够营养,中医不把责任交给食物,而更着重自身健康与否。

这是中西医学文化的差异。举例说,例如西医上的甲状腺病,西医比较倾向于用碘质吸收得太过或缺乏来解释这种病,与沿海地区或内陆地区生活,食物含碘太过或太少有关。中医则不这样看问题,不会单纯用外在因素来解释疾病,例如同样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人们的饮食习惯相约,但为什么有人会得大颈泡,有人不得?中医更倾向于从自身去找寻答案,例如这一种病,就多与自身的情志、体质因素有关。

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

再进一步讨论,中医不讲营养,但是讲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是各种食物的基本味道,人人都吃,中医认为过犹不及,五味都可以吃,只要不太过就行。假如是身体不健康了,则可以从五味的角度上,建议特别侧重吃某一些方面的饮食,以帮助身体调整回正常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五味的饮食调养,也是强调需要按个体的情况提出建议,这是中医强调内在因素的饮食养生特点。

但是,传统中医没有说,必须要每一顿饭五味俱全。五味不等于五种营养,现在有一些养生书强调每一顿饭都要吃五味食物、五色食物,其实中医没有这样的严格要求。再高层次一点说,中医养生提倡饮食宜清淡,五味都不要浓烈,朴素简单就是长寿的饮食方式了。

素食讲求朴素、内心清净

有些人刚开始吃素,只要身体出现一些小毛病,都会怪罪素食不够营养所致。在这里想指出一种现象越担心素食不够营养的人,则越容易出现不够营养;相反,假如不担心自己营养不够的人,则没有这种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尝试用中医的角度作一回答。

在饮食上,中医强调脾胃关系,但很多人未必知道脾胃两者各自做什么工作。(中医的脾胃,与西医解剖学的脾脏胃脏的脏器概念完全不同呢。)

在中医来看,胃是负责腐熟水谷的,就好像一个锅一样,当食物进入肠胃里面了,胃就负责将食物变熟,变化成为水谷精微,通俗一点讲就是变成人体的气血、营养了。

但是,胃产生了这些气血、营养以后,要带去周身才行,那就需要脾的帮助。《黄帝内经》指说脾气散精,脾是负责将胃所产生的精气、气血、营养,输送到全身去,负责运输、疏通的工作。换句话说,脾和胃的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像消化和吸收两方面的功能,胃负责消化食物,而脾帮助周身去吸收。

重点来了,一个人经常担心的话,原来会影响整个吸收能力!在《黄帝内经》有两句话说:思伤脾,思为何会伤脾呢?就是另一句话解释了思则气结。就好像一个人很集中的想事情时,人的呼吸就不畅顺,身体凝注不活动了。当一个人常常思虑过多,则使脾气散精的功能受阻,就是说,尽管胃的消化能力没有问题,但是脾帮助疏通气血的能力受阻了,脾气不能将气血带到全身去,那么自然吸收受阻,造成不够营养的问题。

中医上说,这就叫胃不虚而脾虚、虚不受补,或者现代的话可以说能消化但不能吸收。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返回列表

上一篇:可敬的第四名

下一篇:善愿恶誓

相关文章

有福报,钱就会追你?真的是个误会!

有福报,钱就会追你?真的是个误会!

当你有福报时,钱就会来追你?当你有福报时,钱就会来追你。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而且也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福报太重要了,当福报不大时,就算能上天入地,也搬不动几个钱。这个社会有的人所以一直失败,就...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八指头陀寄禅长老幼年没有读过书,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脱口而出一句妙诗洞庭波送一僧来,众人皆惊叹。 这句诗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寄禅长老没有上过学,怎么能作出这样的...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赵胜英居士往生实录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赵胜英居士往生实录

赵胜英居士往生实录赵胜英居士,七十五岁,河北省辛集市人,老中医。一九九五年在五台山拓院寺首三皈五戒。发愿预知时至,求生西方极乐净土。持戒严洁,喝酒,抽烟,荤腥,骂人等一天全戒,戒後无有再犯。一年到头...

修行之道 远离两舌

修行之道 远离两舌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

“磨砖成镜”与打坐成佛的误区在哪里?—读怀让禅师与马祖道一故事有感

“磨砖成镜”与打坐成佛的误区在哪里?—读怀让禅师与马祖道一故事有感

许多修行人都喜欢参禅打坐,以为只要功夫下到了就可开悟乃至成圣、成佛。这种做法对吗?让我们看看这个流传甚广的禅门公案,或许你能从中领悟到修行的真谛。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年轻时曾受教于衡山怀让禅...

佛教故事:护生故事:终身难忘的事

佛教故事:护生故事:终身难忘的事

终身难忘的事九十年代初期,省会特别时兴涮狗肉火锅,要想吃上新鲜的狗肉最好是能到周边的县城里,那儿都是当天杀的生狗。那时候,我们十几个弟兄都工作在省会的新闻战线上,各个企事业单位都有认识人,关系满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