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佛典故事: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从前在印度的迦尸国,国王名叫恶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乃至远从各地来的商人,所带着的珍奇宝物都被他夺取,也不付报酬。此事被大家相互传说着,以致恶名远播。那时,树林中有一只鹦鹉王,听到过路的人在谈论国王的恶行,心想:我虽是鸟,尚且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何况是一国之王,反而被讥笑怒骂,岂不是比禽兽还不如?我应当去见国王,劝国王改恶行善。於是鹦鹉王展翅高飞来到国王的花园,这时国王与夫人正在园里游玩。鹦鹉王发出声音说道:「国王暴虐无道,所有的人和鸟兽,都愤怒难平。你们是人民的父母,怎能如此?」夫人听了,瞋火大起,於是派人捕捉鹦鹉王。

夫人把捉到的鹦鹉,交给国王。国王问鹦鹉:「你为什麽骂我?」鹦鹉回答:「我说国王做事不对,是想帮助国王,并不敢骂国王。」国王问:「我做了什麽不对的事?」鹦鹉回答:「因为有七件事,会危害国王。」国王问:「哪七件事?」鹦鹉答道:「一沉迷女色,不听受忠言;二嗜好饮酒,不理国政;三贪爱下棋,不敬贤者;四打猎杀生,没有慈心;五好出恶言,不说好话;六异常加重赋税和罚金,违反常规;七无故夺取人民的财产。这七件事,将会危害国王。另外还有三件事,会败坏国家:一是亲近谄媚邪恶的人;二是不接近忠臣良将;三好征伐他国,不体恤百姓。这三件事不除,国家早晚将有倾败的危难。」

鹦鹉王又道:「国王应如桥梁,济度万民;如天秤,对待亲疏一律公平;如大道,不背离圣贤的脚步;如太阳,普照世间;如月亮,带给万物清凉;如父母,关爱慈祥;如天空,覆盖一切;如大地,滋养万物;如明火,为百姓烧除恶患;如清水,润泽四方;如转轮圣王,以十善道,教化众生。如此天下人民自会归顺敬仰。」

恶受王听了如此至真至诚的话,深觉惭愧,说:「我为人王,所做无道,危害百姓伤及国家声誉,愿至诚忏悔前愆,遵从鹦鹉王的教导,修行正道。」於是国内良善风气逐渐转盛,全国上下都生起真诚崇敬之心,所有百姓无不欢喜。国王也因此洗刷了过去的恶名 。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禅茶一味】茶不能老是端着 人不能老是装着

【禅茶一味】茶不能老是端着 人不能老是装着

茶别老是端着,喝过就要放下。茶人也不要总是装着,装过也要放下。不然你累,旁人也累。被茶人景仰的千利休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夏天如何使茶室凉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温暖,炭要放得适当,利于烧水,茶...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九讲)

佛教故事:种善因得善果 (第九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九讲)净空法师讲述华藏图书馆录影室问:师父,现在社会上提倡人生佛教,就是他们注重于,处理日常生活上的方法,但是不提倡念佛。他们主张就是说,人死了以后,要他再回来作人,不要求生西方。...

放生文库:杀食生灵是自我戕害和践踏人性

放生文库:杀食生灵是自我戕害和践踏人性

圣雄甘地说过:一个民族的伟大与其道德上的进步程度,可以从他们如何对待动物来判断。──这正是保护动物的意义所在:减少动物在人类手里所承受的痛苦,也就是减少残忍与野蛮心态对人类自身的贬抑和戕害;保护动物...

佛教仪轨制度:十三、忏法

佛教仪轨制度:十三、忏法

十三、忏法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中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至隋、唐大为流行。唐道宣说:「诸佛善权方便,立悔罪之仪。道安、慧远之俦,命驾而行兹术。南齐司徒竟陵...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憨山德清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憨山德清禅师悟道因缘

憨山德清禅师悟道因缘憨山德清禅师,字澄印,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德清禅师幼时即怀出尘之志。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

面对是非,修行人应该怎么做?

面对是非,修行人应该怎么做?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是非,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人生而不同,正如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同的世界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学识素养、心胸格局等千差万别,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