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禅宗公案:黄金乎?毒蛇也!

在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晴朗天气,佛陀与阿难尊者正在田间小路经行。忽然,两人都看见了路旁有一堆闪闪发亮的宝物,佛陀对阿难尊者说:阿难!你看,那里有大毒蛇。阿难尊者回答:世尊!您说的没错,的确是最凶恶的毒蛇。

当时田里有一位正在耕种的农人,听到佛陀与阿难尊者的对话,非常好奇,心想:真的有毒蛇吗?于是他前往一探究竟,没想到看到的却是价值连城的金子被弃在路旁。农人喃喃自语:唉呀!这出家人所说的毒蛇,原来是可以让我享用不尽的黄金。于是农人趁四下无人,便将黄金据为己有,从此生活富足,衣食无缺。贫穷的农人一夕致富,令旁人眼红,消息也很快地传到国王的耳中。国王怀疑农人不法谋财,才会一夕致富,便派人将他逮捕入狱,以国法治罪。

农人在狱中悔恨地说道:世尊说是毒蛇,阿难尊者也说是恶毒蛇啊狱卒见此状,觉得非常奇怪,即将事情禀告国王。国王听了,便派狱卒押解农人到宫里来询问原因。农人后悔地表示:之前在田里耕种时,正巧佛陀与阿难尊者到田边经行,因为听到他们说有毒蛇,便走过去探探究竟,才发现这些价值连城的黄金。被贪心蒙蔽的我,于是将它据为己有,如今为此入狱,我终于明白黄金真是害人不浅的毒蛇!

笃信佛法的国王听完农人的回答后,知道他已信受佛陀的话语,并忏悔改过,所以不但不要他归还所拾获的黄金,还赐给农人许多财宝,并恢复他自由之身。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六》

省思 :

黄金真如毒蛇吗?对不懂因缘果报的人来说,的确如此。因为只为一己享受,又不懂得植福培福,甚至违背法律来取得钱财,后果就不堪设想。若能了达因缘果报之理,少欲知足,不仅自心能清凉自在,亦能运用现有福报,供养三宝、建设道场,可谓福报再增福报,自利利他。所以若能将钱财运用在正确的地方,则钱财就不再是毒蛇,而是菩萨道上的助缘。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医学生涯上的第一节人文课!

佛教故事:生活故事:医学生涯上的第一节人文课!

记得那是20多年前,我作为实习医生第一次走进病房和病人直接接触。那是一个简易的单人病房,并不宽敞,一张病床占据了整个病室的大部分。床上躺着一个女病人。她消瘦,两眼微闭着,脸色阴沉晦暗。带教老师告诉我...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1集)

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第1集) 这个课程,暂时可以名为「净宗讲座」。为什么用讲座两个字?区别於正常的课程。因为讲座有些灵活性、伸缩性,时间的长短,以及次数,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这是一点;第二点,它...

马祖“即心即佛”说的思想渊源与禅法特色——纪华传

马祖“即心即佛”说的思想渊源与禅法特色——纪华传

马祖“即心即佛”说的思想渊源与禅法特色——纪华传“即心即佛”,又称“即心是佛”,是禅宗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禅宗史上常常将此说作为马祖独有的命题,造成这一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马祖更多运用此命题来接引...

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死后有三种力量决定他的去向

人当在出生的时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运。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以佛法来说,若不出离生死,都是可怜悯者!因此,信佛学佛的人,平日所做的佛事,在临命终时最能得力。平日修行有素,命终...

前世因缘

前世因缘

前世因缘一时,佛在舍卫城。每年有两大法会:夏三月安居法会和解制法会。安居时,比丘们有些住山洞,有些住山林,有些住尸陀林,各自精进修持。解制时,僧众中有不懂的可以请示世尊,有些有能说的也可以说等。解制...

惹不起,躲得起.

惹不起,躲得起.

宁靖洋不拉斯岛邻近蔚蓝色的海底,本来是一个静谧镇静的世界,生活在那里的鱼类互不侵犯,和平相处。然则在深海的一隅,有一块巨大的方石,被人称为魔方石。不管什么样的鱼种,只要游到魔方石邻近,就像染上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