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难不是宿命,只为了母亲不再受苦

梦里,我又回到了山里的家,那唯有半个院墙的低矮塔头房。我坐在门前的山坡上,看着远处刚刚发芽的绿树,春天到了。

山里风沙很大,人走路要顶着风跑,父亲上山拉木柴去了,母亲在喂猪呀,鸡呀,而我却在为 50 元的借读费发愁。我真不知如何跟父母开口跟一穷二白的家里要钱。一日三餐都靠父亲那一车一车的木柴来解决。

傍晚时分,父亲赶着牛车回来了。

“今天的收入还不错!”父亲抽着旱烟,蹲在门口的小木凳上唠叨着。

母亲小声问父亲:“家里能不能凑上 50 块,给孩子交学费?”

父亲看了我一眼,站起身:“我去邻居家借点。”边说边推开了院门。

早晨起来时,我的枕头旁放了几张 5 块 10 块皱皱巴巴的人民币,一数刚好 50 元,我躲在被窝里偷偷哭了。

钱被我整整齐齐压在文具盒的下层,没舍得交。

那年夏季的一个雨天,是我这辈子最难过的一天。劳累过度的父亲高烧不退,没来得及送医院就去世了。母亲与妹妹、弟弟及我,四人悲伤无助地哭泣,空气都带着黑暗与压抑。

不久,母亲病倒了,我不得不辍学在家,文具盒底下的那 50 元早已买了一麻袋麦子。

在那个最难的时期,我带着半个饼子和一瓶水,执起了牛鞭,管 40 多头牛,以换取一点劳务费。一年后,17 岁的我,为了家人的生存,无奈出嫁了。

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我要过这样的生活,满腹的委屈和埋怨,但看到母亲白发贴耳后,又一阵心酸……

天空飘着雪,母亲带着弟弟、妹妹坐着冒着白烟的汽车离去,我独自留在了大山里。

世事在变迁,苦难终有头。如果说我人生的上半场泛着苦味,下半场那是苦尽甘来。

一晃二十几年,母亲年迈了,弟弟妹妹相继结婚生子,我也早已离开了伤心之地来到海南打拼。母亲因为腿脚不便,来到我身边休养。我想缓和跟她多年的疏离,走进她的心里。

此时的我,已成为一个佛教居士,信奉三宝,而母亲是个基督徒。我们因杀生与不杀生的问题起过争执,因信佛和信耶稣的事情而有过辩论。母亲固执起来,像个小孩。我只能循循善诱,慢慢引导。孝顺父母是在种福田啊,我可不能因两人的信仰不同而带偏见。

母亲由于股骨头坏死走路会痛,也走不远。我每天坚持帮她按摩,但无论我对她多好,她依然会想她的老房子以及孙子,动不动就威胁我,要回弟弟家。我没有办法就跟她说,腿好了就回家,但心里很委屈,常想到她当年抛弃了我。我甚至想就由她去吧,回老家就回老家。但瞬间又谴责自己,这样纠结着数日子。

在学佛的事情上,我不能明着让母亲起烦恼,只能背着她偷偷去佛堂恭闻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随着闻法的深入,对母亲的怨气包袱也慢慢放下了。闻法音,不是听闻过就行了,要把所学的正知正见用在生活中,遇境起修。生活困境中,谁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换位思考后,人也平静下来了。

在我不厌其烦的唠叨中,母亲终于给了我一次机会。她说,如果有什么办法能够让我的腿不痛我就跟你学佛。我告诉她,治疗的药继续吃,同时要忏悔往昔的恶业,多听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并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但必须坚持半年。她说,如果半年后腿还疼就回老家。我说可以。

因为要带领母亲学佛,自己只能更精进。每天我都带母亲恭闻法音,还发愿在自家建个闻法点。共修后,我和同修们都把功德回向给母亲。说也奇怪,不到半年,母亲的腿真的不那么痛了,她心态也越来越好,还会自己读经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字她也都认识了,要知道她可是没有读过一天书,是个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呀!更让我惊讶的是,忽然有一天母亲跟我说想要皈依。

对于这个善愿,我当然非常乐意满愿,并在法缘成熟之际,母亲参加了大德法师举行的皈依仪式,并受了佛教戒律。

至今,母亲已跟我生活了近五年,她的股骨头坏死从痛到不痛,从不能走路到现在可以骑自行车,这些真实受用的过程都可以写部书了。

今年女儿高考结束后,我带母亲出了国,去新马泰旅游,我们一起游览风景名胜,参访佛教古迹,她玩得很开心,我也很欣喜,陪伴果真是最长情的告白。旅途中,母亲走路健步如飞,比我还快。我嘱咐她,别走太快,走丢了可不容易找到。可她还像个孩子一样,走很快,我必须随时拉着她的手才可以。牵着母亲的手,从未有过的幸福涌上心头。我要好好善待她,趁她能走的时候就多带她走走,多多陪伴她。

母亲和我,是万千个家庭中的一对普通母女,但也是不平凡的一对母女,因为我们现在有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学佛修行,为脱离轮回苦海而奋发进取!

如果说,我这个放牛女娃的前半生充满了苦难,那无疑是我后半生走上学佛之路的铺垫,也是为了让我那个苦命母亲的后半生能过上幸福日子而要经历的人生旅程,更是为了母亲生生世世不再受苦而能离苦得乐,永脱轮回。这不是我的宿命而是我的使命。

当星光皆成为点缀我们眼底的温情,生活也让心灵成了碧波万顷的大海,包容,忍让,乐观,向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6)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6)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6) 无量寿经讲座26(法藏因地第四品) 我们释迦牟尼佛也是什么都不要,他也不要我们一文钱,释迦牟尼佛不要你一文大光钱,不至于找你要钱。和尚,庙里的僧,庙乞,不代表如来,如...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

法国一位年轻人很穷,很苦。后来,他以推销装饰肖像画起家,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跻身于法国50大富翁之列,成为一们年轻的媒体大亨。不幸,他因患上前列腺癌,1998年去世。他去世后,法国的一份报纸刊...

李师师的故事

李师师的故事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又邻...

达真堪布:我们为什么要为众生活着?

达真堪布:我们为什么要为众生活着?

达真堪布:我们为什么要为众生活着? 问:我们为什么要为众生活着? 答:佛为什么让我们不为自己,只为众生?这是佛心疼我们,慈悲我们。佛不会让我们受累,也不会让我们受苦,佛希望我们解脱。如果我们放不下...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潘金往生的故事

佛教故事:净土往生:潘金往生的故事

潘金往生的故事浪中石友人年仅八岁的爱子潘金罹患骨癌,本是一人间悲剧。然而,这孩子在善友的帮助下,却往生了西方极乐世界!多麽奇特!多麽殊胜!在潘金事迹的感召下,许多人走上了解脱之路,佛门行者因此而增强...

若我们的内心在修法过程中掺杂诸毒烦恼,修法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此欲令自己的善根在修行过程中不被一切恶缘摧毁,三殊胜之清净正行尤为重要。修学禅定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讲修学禅定时讲解过善巧运用,因此对修行者而言,禅修时认识妄念并且知道该如何调伏妄念非常重要。因为禅修时初次出现妄念,从某种角度而言非常正常,这一点必须要了解。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在禅修时太过散乱的缘故,可能造下了很大的罪业,因此自己的见解直到现在都没有丝毫之进展。要记住,从某种角度来说,凡夫有起心动念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对于希求解脱的修行者而言,懂得如何将妄念转为道用更为重要。仅仅依靠压制妄念,虽然可以得到暂时的平静,但对于究竟断除妄念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例如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四周都是毒草,无论往哪一方向行走,只要踩到毒草上,就会引起中毒。此时仅仅依靠拔出毒草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懂得如何将毒草转变成良药。一旦懂得如何转变,即便踩在毒草上,也不会中毒,甚至还能起到治病强身的作用。如同这个比喻般,当妄念起现时,懂得如何将妄念转为道用,比单纯压制妄念更重要。

 

我们天天都在说,贪嗔痴烦恼是漂泊轮回之根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若能把妄念转为道用,妄念则是成办解脱唯一不可缺少之辅助。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懂得善巧运用,以及在修行中善巧运用做得有多圆满。若懂得其中的道理,平常修法无论是散乱还是平静,时时都在调伏之中。如果当自己内心平静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好,散乱的时候就认为自己的修行很差,仅仅以妄念多少来衡量见解高低或修行好坏,则完全失去了真正修法的特色,也没有真正掌握佛法的窍门。因此欲令修学过程中清净正行不被外缘所摧毁,善巧运用非常重要。

 

要记住,如果禅修仅仅依靠压制妄念,恐怕有时候能成功,有时候未必会成功。一旦不成功的时候,内心就会产生极大的烦恼,总觉得自己今生成办解脱的希望不大,因此时时都在痛苦之中。若是会善巧运用,无论座上座下有多少起心动念,由于懂得将其转为道用的缘故,内心时时都在喜悦之中。

 

还要知道的是,仅凭压制妄念安住于止息妄念的无分别状态之中,无论是否成功,与解脱都没有丝毫之关系。因为成办解脱唯一的条件不在于能否静下心,而在于能否赤裸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和静心两者之间,看似相同,实际上有诸多不同之处。因为心的本性具有一切功德,也就是我们通常讲解的出离心、菩提心和信心。相反,无论心是平静还是散乱,若内心离开了三殊胜法,所行任何善法均无法成办解脱。即便你能压制自己的内心烦恼,安住长达色界禅定一禅的六千个大劫或者无色界禅定的八千个大劫,最终也不能成办解脱。因为仅凭压制妄念,在不具备一切功德的前提之下,修法永久不会成为解脱之因。

 

前两天我也遇到一些修行者说,他认为自己平常的禅定还是挺不错的,因为时时可以在空性以及很平静的状态中安住。当时我问他:“是否由于生活中烦恼太重太多的缘故,为了止息这些烦恼才开始修禅定?若是,你暂时成功了;若不是为了这个目的而是为了解脱,这样的修行恐怕对解脱没有丝毫之利益。”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记住。

修行不在于能否静下心,而在于能否赤裸心的本性!

若我们的内心在修法过程中掺杂诸毒烦恼,修法就没有丝毫之利益。因此欲令自己的善根在修行过程中不被一切恶缘摧毁,三殊胜之清净正行尤为重要。修学禅定也同样如此。  我们在讲修学禅定时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