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行慢而失获

现在很多人凡事急于求成,而现实是,太想赢的人往往会输,因为急于求成往往欲速不达,很难实现目标。

有一个学佛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随老和尚修行。有一天他问老和尚:“师父,您看以我的资质要多久可以开悟?”老和尚回答他:“十年就可以了”;小和尚又问:“要十年这么久吗?那么如果我加倍苦修是不是 5 年就能开悟了呢?”老和尚说:“那样的话要 20 年”;小和尚很疑惑老和尚的答案,于是又问:“如果我夜以继日,不眠不休,只修行需要多久开悟呢?”老和尚说:“那你永远都无开悟之日了”。小和尚听完惊讶地问老和尚这是为什么?老和尚说:“你只在意修行的结果,又如何有时间去关注你自己的修行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佛修行有了解脱成就的愿力后,只要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但是,当我们一味图“快”,就变成了一心二用了,这时候“快”反而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和干扰。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做人做事都要步步为营。特别是做大事的人,都很注重戒除“浮躁”的毛病。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

急躁只会让我们失去冷静清醒的头脑,在我们奋斗的过程中,一旦我们的思维被浮躁占据了,就会让我们制定出错误的方针、策略最终导致满盘皆输。因此说任何一位想要成就一番大事的人,只要做事能扼制住自己浮躁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而能脚踏实地,甘于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下去,一心不乱地专心做事,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取得一个好的结果。

这就像我们开车遇到爬坡或者沟壑的时候,有时为了跨越障碍,会选择慢行,而不是盲目的一路高歌猛进。慢行的目的,是为了蓄积力量瞅准时机,顺利爬坡,跨过沟壑,以便能更快、更好地前行。

佛教《四分律》里记载,释迦世尊住世时期,瞻婆城有位大富长者,他的独生子守笼那出家后格外精进,一路修苦行,把双脚都磨破了,鲜血流了一地。一天,守笼那比丘一个人独自在僻静的地方思惟静坐,心中想到:我这样的刻苦用功,其他的弟子应该没有谁比我更加精进,可为什么我至今还没有证到无漏解脱?我本来是很有福报,家里有很多财宝,让我能够恣情享乐。我不如不再修行了,还俗享乐更好。

世尊知晓了他的想法,便到守笼那比丘住处,问他:“你是不是在静处思惟宁可舍戒还俗,不再修道?”答言:“是的,世尊。”世尊言:“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你在家时,能弹琴否?”回答:“能弹。”世尊继续问:“琴弦若急,音声好否?”答言:“不好。”问:“琴弦若缓,音声好否?”回答:“不好。”佛问:“琴弦不缓不急,音声好不?”答言:“好!”

释迦世尊开示:“你要知道如果一味的冒进,就会产生掉举让心浮躁而不得清净;而如果不精进修行,则会让心中产生懈怠和懒惰。”守笼那比丘豁然开朗,依照释迦世尊的教导,调整身心,勤修精进,不久便证得阿罗汉果。

修学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离不开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南无羌佛教言:“欲速则不达,行慢而失获,事理如是观,正住中道参,琴弦之懈弗出和雅之音,反之过紧则易于折。”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既不符合事物的客观逻辑、法度,又冒失躁进、不切实际,那么最终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反之,如果凡事慢条斯理,往往又会错失良机,与成功失之交臂达不到目的。凡是世间上的一切事理,都应该注意这两个正反不同的关键。

那么,要如何做才正确的呢?这就像是琴弦一样,如果琴弦绷得太紧往往会把琴弦绷断,反之,如果放得过松就不可能弹出和雅之音,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正如世间万事万物都要遵循一个符合逻辑的事理,循规蹈矩地进取,才会圆满地达到目的。

撰文:多持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法显和尚,万里求法

佛教故事:禅宗公案:法显和尚,万里求法

命中注定,法显不是尘凡中人:他的三个哥哥均是几岁便夭折,于是他刚到三岁,便由伤心已极的父亲决定做了小沙弥。只是年岁尚小,暂时养在家中,谁知住了几年,病重要死,家人赶忙送他回寺院,一夜之后,病就好了。...

三宝财物,十方来十方去

三宝财物,十方来十方去

布施的功德不会因为钱财多少而有大小高低,最重要的,还是菩萨道上绵长不绝的心力。就如透过供养与布施,持续滋长广种福田的善种子。许多人到寺院参加过活动,或用过寺院里的斋饭,或收到朋友赠送的佛教结缘书,常...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一万和十万

佛教故事:励志故事:一万和十万

夏日炎炎。骄阳下,一群筑路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着,他们在修理着破损的公路地面。这时,一辆新款气派的宝马车停在他们身边,车窗开了,一个热情的声音响起:嗨,保罗,是你么?这群工人中的一个愉快地回答说:...

这款素食老少皆宜 值得典藏

这款素食老少皆宜 值得典藏

素食的好外极多,有句俗话说得好:素食长寿!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道素菜美食,鲜香味美,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的著名小吃。广东人称云吞,北方大多数地方称馄饨。食材准备半杯干蘑菇(清水浸泡10分钟)小颗西兰...

释门法戒录:修观诵经 往生瑞应 (梁 道珍)

释门法戒录:修观诵经 往生瑞应 (梁 道珍)

修观诵经 往生瑞应 (梁 道珍)南北朝(梁)时,释道珍于梁朝初年(公元502年)居住庐山,修习弥陀观,但心里有些怀疑。一夜,梦见有人坐船在大海中航行,说到阿弥陀佛国去。道珍想随同去。船上的人说:"你...

跋提解道

跋提解道

在初期出家的诸王子中,跋提最具有被人尊敬的人格,他常常对阿那律说出家之乐胜过世界上的一切快乐。 佛陀知道以后,问他有什么快乐,跋提回答道:“佛陀!我以前住在铜墙铁壁的宫中,有很多拿着武器的勇士护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