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于洛阳开讲《道行般若经》,并以「诸未尽善」而西行,求得《放光般若经》,可见此时对般若之学已有新的要求。在译事方面,特别重视戒律的译介,昙柯迦罗译有《僧只戒心》、昙无谛译出《昙无德羯磨》,而开中国戒法的传承。

因避战祸,僧人多从北方来到南方,因此,吴代建业的佛教,多由关中、洛阳一带传入,如安世高、支谦等。安世高原为东汉末年译经高僧的代表,其行走路线正可显示佛教已由北渐向南传播。支谦汉文造诣很高,发扬支谶般若一系,译经甚多。其中《大明度无极经》乃《道行般若经》的同本异译,系内启两晋般若之学,外导六朝清玄之风的重要经典。吴地佛教另一位重要传播者为康僧会,乃佛教史上记载第一位自南(交趾)向北弘法的僧侣,曾学安世高禅数之学,最具代表的译著为《六度集经》,孙权为其建「建初寺」,乃江南佛寺之始。

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维摩》、《宝积》、《涅槃》、《法华》等各部类经,对于大乘佛教的开展,影响甚钜。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于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

西晋末叶,北方五胡十六国纷乱,晋室偏安江左,称为「东晋」。于是中国分治南北二区。北方胡族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大力提倡佛教。例如后赵时期,以佛图澄开启佛教的弘传最为重要。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于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重要者有道安、竺法雅等。

道安大师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博学多闻,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秦主苻坚延请他于长安主持译场,一时中外译家云集。道安大师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创举,如:1.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理论,要求译经必「勿失厥义」以深达佛旨;2.为众经撰注作序;3.分经文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为此后译经者所宗;4.创编《综理众经目录》,开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的先河;5.制订寺院清规及僧尼轨范;6.统一沙门同为「释」姓。另外,道安在教理思想方面,则以般若性空之义多有见地,创立「本无宗」,承其学者为慧远。

竺法雅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此即所谓「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而为生解之例」的「格义佛教」。

北方佛教到了后秦,由于鸠摩罗什东入长安(四○一),而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南北俊秀仰止云集,门生弟子三千,其中以道生、僧肇、僧叡、道融最为杰出,称为「什门四杰」。所译经籍种类遍于大小三藏教禅诸家,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至此文备义明,以之引正「六家」之偏,驳斥「格义」之迂。《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译著,文妙义精,流畅易读,为古今佛教各界所遵。后来以此诸经为基础而有三论、四论、成实学派的兴起,及天台、禅、净等诸宗的成立。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

南方东晋承继西晋文化,原在中原流行的玄学及般若学也随之南下。与道安同时,而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教的典型代表。尤其是支道林,著有《圣不辩知论》、《即色游玄论》等,创般若学的即色义,主张即色本空。时人评其学「不减王弼,比做向秀」。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殷浩等一代名流交游甚密。支道林之后,南方佛教中心即转为庐山的慧远。师博通六经,尤精老庄,听闻道安讲般若而出家。后以远避战乱而入庐山东林寺。师持戒严谨,为南方佛学领袖,当地名绅士学皆崇其行。曾迎佛驮跋陀罗、僧伽提婆等印度高僧入庐山译经,开启南方译经的风潮。应江州刺史桓玄之问,撰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明示出家法与在家法的不同,以化解当时佛教与中国礼法的扞格。又集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同结白莲社,以《般舟三昧经》的禅观修行,期生西方净土,是禅净共修的初创者,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虽足不出山,然亲近者众,道生(曾北上长安受学于罗什门下)就是其中之一。道生孤明先发,以「佛性论」、「顿悟说」引起当时教界的辩论,尤其「一阐提皆得成佛」的主张,更被视为异端,而不见容于大众,直至北凉昙无谶所译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获证同于佛说,时人方才惊服。道生所悟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涅槃、天台、华严和禅等各宗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建康的道场寺,也是著名的南方佛教重镇,以译经为主。佛驮跋陀罗、慧观、法显等,为当时驻锡译经的大家。

又这时期再度掀起西行求法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他在天竺参学十余年,携回《大般泥洹经》、《摩诃僧只律》、《长阿含》等多部经典。法显在佛教史上不仅有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留学史上的贡献也是影响千古。

两晋时期,因玄学风行全国,使般若学的研究也达到鼎盛,而有「六家七宗」各擅其胜之势。「般若」丰富了「玄学」的内涵,「玄学」也成为传播佛教教义的媒介,史称「格义佛教」。直至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正,终于形成中国佛教正统的风格。由于学风鼎盛,思潮自由,以及译经事业的隆盛,奠定了南北朝学派竞立的基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妙法莲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法莲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

发愿必须动心

《地藏菩萨本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

【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

这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众生没有度尽,我就不成佛。(地藏菩萨)在久远劫来,就发如是大愿。这个愿,我们每天做功课的时候都会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个是度众生,一个是成佛。每个人都会念,念到成了口头禅,效果就不大了,必须动心。怎么样叫“动心”呢?就像你碰到危难了——在最危险的时候,那时候想起三宝来了、想起佛来了——所发的愿。

我们都发过这个愿,因为大家做早晚课时都会发,天天发。效果呢?这就是发心的诚意,乃至于发心的愿力,是不是精诚,是不是从自己的心发出来的?在念佛,知道“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发愿也是,要念念从心里发愿,你这个愿永远不要离开你的思念,随时观想这个愿,这样效果就大了。

我们虽然不能够发那么大愿,但是我们天天这样地随着发愿,将来也一定能满愿的。但是从现在就得这样做,不要等到将来才去做——将来我们就不知道了。“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今生你等着,没有什么可以等的。你一天多念一遍《地藏经》,多念千声圣号,你就积累了。

这就是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大愿。定自在王不是问佛,说佛这样赞叹地藏王菩萨,地藏王菩萨发何种愿?佛就跟他说了:发度尽众生的愿,一切罪众都成佛了,“然后方成正觉”。

发愿怎样效果才大?

发愿必须动心《地藏菩萨本愿经》梦参老和尚 讲解【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这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众生没有度尽,我就不成佛。(地藏菩萨)在久远劫来,就发如是大愿。这个愿,我们每天...

星云法师:结缘总比结怨好

星云法师:结缘总比结怨好

我从小虽然就具有圆融随和的性格,但也与一般男孩子一样,喜欢伸张正义,打抱不平。有一天,在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结缘总比结怨好”,深深打动我顽强的心扉,回忆过去我经常因为执著、好斗而结下许多怨尤,想想实...

狐狸与狼崽子

狐狸与狼崽子

阿凡提一进家门,气冲冲地对爸爸说:爸爸,刚才百户长的儿子骂您是一只非常狡猾的老狐狸。没关系孩子,让他说去吧,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狼崽子。阿凡提的父亲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怎么没想起来呢?爸爸,等饭做熟之前...

外甥娶公主

外甥娶公主

外甥娶公主从前,有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后来,姐姐有了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以后,就和舅舅一起为官府织金缕锦及各种各样美丽的绫罗绸缎。甥舅二人日夜操劳,织出的美丽锦缎把达官贵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把国王的宫殿...

楞严咒精勤持诵,生意红火

楞严咒精勤持诵,生意红火

大家都叫他李师兄,以前既辛苦,又挣不到钱。那年李师兄开始学佛,同时也修学楞严咒,一天背十多遍,几年过去,从不间断。有一次,李师兄回老家重庆过年。过年后回来,对老师说:老师,我回去二次没来上课,今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