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史: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第七课魏晋佛教史

魏晋以来,时局纷扰,传统儒学名教解体,名士避世弃儒,趋附老庄「以无为本」思想而蔚为风气,因其立意渺玄,故称「玄学」或「清谈」。当时佛教般若「性空」之学甚契此派「贵无」思想,又有学通儒道,博学多识的道安大师及弟子慧远等,有系统的融和、开展,故玄谈名士莫不以「般若性空」充实其学,或增清谈之资,佛教于焉深入士大夫阶层而迅速传播。

三国魏地的佛教以般若学及译经为主,朱士行曾于洛阳开讲《道行般若经》,并以「诸未尽善」而西行,求得《放光般若经》,可见此时对般若之学已有新的要求。在译事方面,特别重视戒律的译介,昙柯迦罗译有《僧只戒心》、昙无谛译出《昙无德羯磨》,而开中国戒法的传承。

因避战祸,僧人多从北方来到南方,因此,吴代建业的佛教,多由关中、洛阳一带传入,如安世高、支谦等。安世高原为东汉末年译经高僧的代表,其行走路线正可显示佛教已由北渐向南传播。支谦汉文造诣很高,发扬支谶般若一系,译经甚多。其中《大明度无极经》乃《道行般若经》的同本异译,系内启两晋般若之学,外导六朝清玄之风的重要经典。吴地佛教另一位重要传播者为康僧会,乃佛教史上记载第一位自南(交趾)向北弘法的僧侣,曾学安世高禅数之学,最具代表的译著为《六度集经》,孙权为其建「建初寺」,乃江南佛寺之始。

西晋时代,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竺法护为当时的代表,所译经典有《光赞般若》、《维摩》、《宝积》、《涅槃》、《法华》等各部类经,对于大乘佛教的开展,影响甚钜。其中,《正法华经》的译介,使观音信仰普及于民间,为鸠摩罗什之前最著名的翻译家。

西晋末叶,北方五胡十六国纷乱,晋室偏安江左,称为「东晋」。于是中国分治南北二区。北方胡族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大力提倡佛教。例如后赵时期,以佛图澄开启佛教的弘传最为重要。佛图澄以神通智慧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佛法因而大行于华北,建寺八百九十所,受业门徒万计,重要者有道安、竺法雅等。

道安大师为前秦时代最重要的高僧,博学多闻,被视为当时北方学界的领袖。秦主苻坚延请他于长安主持译场,一时中外译家云集。道安大师在佛教史上有许多创举,如:1.提出「五失本、三不易」的译经理论,要求译经必「勿失厥义」以深达佛旨;2.为众经撰注作序;3.分经文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科,为此后译经者所宗;4.创编《综理众经目录》,开中国佛教史上佛经目录的先河;5.制订寺院清规及僧尼轨范;6.统一沙门同为「释」姓。另外,道安在教理思想方面,则以般若性空之义多有见地,创立「本无宗」,承其学者为慧远。

竺法雅以善用老庄等外学来理解般若义著称,此即所谓「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而为生解之例」的「格义佛教」。

北方佛教到了后秦,由于鸠摩罗什东入长安(四○一),而更加昌盛。罗什在后秦姚兴的护持下大兴译经事业,南北俊秀仰止云集,门生弟子三千,其中以道生、僧肇、僧叡、道融最为杰出,称为「什门四杰」。所译经籍种类遍于大小三藏教禅诸家,其中《大品般若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使得龙树般若性空之学至此文备义明,以之引正「六家」之偏,驳斥「格义」之迂。《成实论》、《阿弥陀经》、《十住毗婆沙论》、《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译著,文妙义精,流畅易读,为古今佛教各界所遵。后来以此诸经为基础而有三论、四论、成实学派的兴起,及天台、禅、净等诸宗的成立。罗什译业贡献之伟,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一个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

南方东晋承继西晋文化,原在中原流行的玄学及般若学也随之南下。与道安同时,而在南方传教者有竺道潜与支道林,两者皆以擅讲般若而受到贵族士大夫的钦仰,为玄学式的贵族佛教及格义佛教的典型代表。尤其是支道林,著有《圣不辩知论》、《即色游玄论》等,创般若学的即色义,主张即色本空。时人评其学「不减王弼,比做向秀」。与谢安、王羲之、许询、殷浩等一代名流交游甚密。支道林之后,南方佛教中心即转为庐山的慧远。师博通六经,尤精老庄,听闻道安讲般若而出家。后以远避战乱而入庐山东林寺。师持戒严谨,为南方佛学领袖,当地名绅士学皆崇其行。曾迎佛驮跋陀罗、僧伽提婆等印度高僧入庐山译经,开启南方译经的风潮。应江州刺史桓玄之问,撰著《沙门不敬王者论》,明示出家法与在家法的不同,以化解当时佛教与中国礼法的扞格。又集僧俗一百二十三人同结白莲社,以《般舟三昧经》的禅观修行,期生西方净土,是禅净共修的初创者,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

慧远虽足不出山,然亲近者众,道生(曾北上长安受学于罗什门下)就是其中之一。道生孤明先发,以「佛性论」、「顿悟说」引起当时教界的辩论,尤其「一阐提皆得成佛」的主张,更被视为异端,而不见容于大众,直至北凉昙无谶所译北本《大般涅槃经》传入,获证同于佛说,时人方才惊服。道生所悟的思想对于后来的涅槃、天台、华严和禅等各宗都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建康的道场寺,也是著名的南方佛教重镇,以译经为主。佛驮跋陀罗、慧观、法显等,为当时驻锡译经的大家。

又这时期再度掀起西行求法的热潮,其中最著名的是法显。他在天竺参学十余年,携回《大般泥洹经》、《摩诃僧只律》、《长阿含》等多部经典。法显在佛教史上不仅有崇高的地位,在我国留学史上的贡献也是影响千古。

两晋时期,因玄学风行全国,使般若学的研究也达到鼎盛,而有「六家七宗」各擅其胜之势。「般若」丰富了「玄学」的内涵,「玄学」也成为传播佛教教义的媒介,史称「格义佛教」。直至鸠摩罗什、僧肇等师徒的导正,终于形成中国佛教正统的风格。由于学风鼎盛,思潮自由,以及译经事业的隆盛,奠定了南北朝学派竞立的基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06)“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106)“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药师七佛因地四十四愿,愿愿不离对人间疾苦的关注,愿愿不离对生命价值的深切关怀,让我们生命价值最大化,人生在这个人间走一遭...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菩萨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加持自己。

这种思想是严重愚痴迷信的,以功利之心求佛,只会让自己离佛越来越远。

拜佛千万不要走形式,更不要以世俗间庸俗的交易、贿赂来揣度佛意,那是极大的不恭敬。

佛菩萨福慧圆满具足,无二无分别,清净不染,又怎会缺你的那根香呢?

更不会因为你供养得多,功德就越大。

《六祖坛经》中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信佛不如学佛,学佛不如成佛,与其苦苦求佛,不如学习佛菩萨的慈悲智慧,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

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佛菩萨再慈悲伟大,也不可能替你修行,“万般皆苦,只可自渡”,自己的人生终究要靠自己,谁也替代不了你。

“佛说一切法,为渡一切心”,佛菩萨渡人在渡心,心好命就好。

人心存良善,事事便无忧。以戒为师、断恶修善,福气自来!

这5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看看有你吗?

1不“贪”之人

这里的不贪,主要指酒色财气,佛门中讲“地火水风”,也是佛教出家人常说的“四大皆空”。

修行要戒贪,不饮酒、不邪淫、不贪他人之利、不盛气凌人。

酒喝多了既伤肝伤身,又容易生出事故祸乱,害人害己。

“万恶淫为首”,邪淫是最重的恶行之一,最断人的善根慧命,导致障深慧浅,福报浅薄。

不是自己的财不要妄想得到,贪图不属于自己的钱权利益,带来的不是福,而是祸。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发泄给他人,越是盛气凌人、尖酸刻薄,越是折损自己的阴德。

真正的“气”应该是有骨气、气节,而不是有情绪、盛气,这些负能量只会消耗人生的福报。

心若不能安住,时刻起心动念,动辄贪恋,那只会让自己离真正的修行越来越远。

“贪心不足蛇吞象”,戒酒、戒色、戒贪财、戒盛气,以此一心持清净戒,会离佛心越来越近。

2二、不“嗔”之人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一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懂得修忍辱的人,也必定是最有福报的那种人。

爱生嗔恨心,易怒易暴之人都不是有福之征兆。

比风水更重要的是人心,心平一切平,心乱一切乱。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境遇,我们若能安心不乱,不埋怨、指责他人,多反思自我,这样必然能成就大事。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忍辱波罗蜜,便是妙中宝”,戒娇嗔,不用拜佛,离佛会更近。

3不“痴”之人

“痴”指“愚痴、蒙昧”,愚痴不明事理,没有智慧,没有正知正见,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迷信顽固。

愚痴是没有智慧、慧根浅薄的表现。

远离愚痴,学习佛菩萨的智慧,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践行菩萨道,才是一名正信的佛弟子。

4不“慢”之人

做人要懂得包容,不傲慢、不自大,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轻易瞧不起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我们优秀的人多了去了,不要把自己摆在过高的位置,不懂得谦卑的人,必然也难以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欢。

对这种人,佛菩萨也不欢喜。

“饱谷总弯腰,智者常温和,做人与做事,低调总没错”,真正有智慧有福报的人都是低调谦卑的,更不会看不起他人。

我们对他人所作的,其实就是对自己所作的,目中无人、不可一世,也是愚痴,愚痴而不自知,更可怕。

5不“疑”之人

“疑”就是怀疑,疑心太重的人,不信任任何人,担惊受怕,前怕狼后怕虎,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

疑心太重的人往往活得很累,心中颠倒妄想太多,常伴有惊怖不安,不是有福的表现。

有这样习气的人,时间久了,往往闭塞视听,障碍本性,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生活会陷入慌乱之中。

以上这五种类型的人,其实也是佛教所说的五毒心,五种烦恼心、五种恶习,它们像毒药一样妨碍我们的修行,一定要戒之,才能让自己的修行更进一步。

愿大家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拥有吉祥人生。南无阿弥陀佛。

这几种人不用拜佛,却离佛最近

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教重大节日,我们可以发现寺院里总是人满为患、香客不断,信众无比虔诚地在佛前磕头礼拜许愿 。甚至有些人为了抢到头香、高香,早早就来到寺院等候,大把大把烧香,仿佛觉得香烧得越多越贵,佛...

星云法师: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星云法师:佛教对时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感谢佛陀的指引,让我们有殊胜的因缘在这样的时空里听闻佛法,我今天要和各位讲的题目就是:‘佛教对时空的看法’。时空,包括了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往古来今,竖穷三际的;而空间则是百界...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六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六

隆莲法师:阿弥陀经讲记 六阿弥陀经讲记(六)“从是西方”是:就是我们这个地方,从这个地方往西方走,有人问为什么说西方?蕅益大师答你问得不对,假使我说在东方,你又说为什么在东方,你不该问,说西方就在西...

长寿佛心咒

长寿佛心咒

长寿佛心咒长寿佛心咒原文: 唵雅玛喇聂这娃烟爹野梭哈长寿佛心咒注音:唵wèng雅yǎ玛mā喇lǎ聂niè这zhè娃wá烟yān爹diē野yě梭suō哈hā长寿佛心咒的功德利益勤修长寿佛心咒能延长寿命...

药师佛力破邪咒

药师佛力破邪咒

药师佛力破邪咒2005年春季,天台山慈恩寺的智渡法师去重庆办事,在火车上碰到一位年轻的男士,那人神情沮丧,他本来是在上海打工的,但是他这时几乎是带着妻子往老家逃。原因是他们不久前遇到了一位邪师,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