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吉话祥:孝顺于父母

孝顺於父母

「敬母是乐事,敬父是乐事,百善孝为先,父母是活佛

不孝於父母,善事再作多,也徒流形式」

人不知什么时候就来到这世间,但肯定的是知道自己的祖先父母的延续而来,靠了先人及双亲赋予我们的力量,我们得以存在。明白了这一点,我人就要怀著感恩的心去感谢祖先的恩赐。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陀强调报恩惜福,生命是来自父母,靠了他们我们才得以出世为人。父母更给予物质、感情与爱心来照顾孩子,扶养成人,培育成才。此恩此情,该当如何回报?

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是出自爱心,也是一种责任。思想正确者,不会把它当作施与子女的恩惠。不过在正常的情况下,子女应当要感恩,并以孝心作回报。如果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是以功利地当作一种投资,并强求回报,爱心已不纯,亲情恐怕也不融洽。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是伟大的,他们的爱是无计较的,他们的爱是付出的。

远古时候,有一位年迈的老母亲,由於失去了谋生的能力,她的儿子觉得这没用的老母亲,除了张嘴吃饭以外,又不能工作,於是便狠下心来,背著她往山里头走,准备把她丢弃。途中,儿子一路上听到背后的老母亲折断树枝的声音。他心里暗想一定是母亲怕被遗弃之后,无法自己认路下山,而沿路作记号。他不以为意而继续往更深的山里走去,到达到达站后,他将母亲放下,毫无感情地说: 「我们这里分手吧!」

老母亲听了儿子的话,从容不迫且慈祥地对儿子说道:「儿呀!刚才上山时我沿途折断树枝为您做了记号,你只要顺著记号下山,便不会迷路,安全下到山下了。」

这不孝儿听了老母亲的话后,顿时心生惭愧,非常内疚地跪在母亲前,要求母亲的宽恕,原谅他的无知与过失。老人家见他知道悔改,也就原谅了他,母子俩也就折返家园去了。此后,这孩子就改变初态,变成恭恭敬敬,孝孝顺顺地侍奉起老母亲。

这一则故事,让我们这些为人儿女的,醒觉反哺之恩是务必履行的一份责任。

「父母疼子长流水,子疼父母树屋摇风」要如何做个孝顺的孩子呢?中国人的孝悌教导有∶

居则致其敬∶为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父母恭敬,遵守父母的训诲。

养则致其乐∶为人子女,事养双亲,必定要让他们在生活上,得到最大的快乐。

病则致其忧∶当父母生病时,为人子女应该尽心尽力为父母担负忧愁,抚慰体恤,殷勤侍候在旁;

丧则致其哀∶父母若不幸过世,子女当感哀切,妥当处理后事,一切从简,不得奢侈铺张,显耀赫。

祭则致其严∶对过世父母的祭祀,当求庄重、严穆。常念父母恩德,并以感激的心做诸祭拜。

至於佛徒在孝亲方面,我佛大慈父教导孝顺之道当持五种态度对待双亲。一供养不乏、二代为办事、三关怀照顾、四恭顺不逆、五所有尽奉。

报恩之心要持久,绝对不能马虎了事。除了上述五种孝顺精神,佛陀更进一步道明完美的报恩途径,那是超越世俗,超越今生今世,能引进殊胜境域的道法。

且看佛陀在「难报经」里教导的孝道法。

若有人,左肩父,右肩母,经历千万岁,四事供养,乃至於肩上放尿溺,犹报恩不尽。故当供养孝顺父母,不失时节。」

「比丘们!

凡是父母不信,为了使父母具足信,当劝导之、令入信、令住信;

凡是父母无戒,为了使父母具足戒,当劝导之、令入戒、令住戒;

凡父母坚吝不施,为了使父母具足施,当劝导之、令入施、令住施;

凡是父母未具足正慧,当劝导之、令入慧、令住慧。

为人子女若能作到此种程度,已对父母尽了瞻养,尽了孝道。」

此段经文的含义简译如下:

佛陀要子女们以信仰之心作为恩典之礼,回报父母。激发父母以信仰三宝之心作为人生的启迪,迈向理想解脱的人生。

次以戒行来作恩礼,回报父母养育之恩。讲述戒行与道德之间的利益,劝解父母持戒修德,培育净福慧德,超凡入圣。

接著告诉於父母为人坚吝的祸患,告知布施的利益,促使父母行施离执,断诸束缚,取得自在之乐。

父母若是愚昧颠倒,就得引入佛门,修习佛法,启迪智慧,俾於正见,免堕邪见之网,永处苦海。

信心、持戒、布施及正见是为人子女回敬父母的最佳供养,以此胜礼报答双亲养育之恩方是正确途径。愿天下父母能获得大地儿女孝养此四胜法,迈进吉祥之道。佛子当以妙善,福份之心来看待父母,自然孝顺之心能长持恒久。须知孝顺是吉祥也。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这一首流传后世,永垂不朽,歌颂母爱的名曲,相信每个华裔子弟皆会哼唱。但唱归唱,孝归孝。我国华裔子弟在孝亲敬老这方面的表现是最令人费心思的。国内许多老人院的住院者都是我们华裔占多,惊讶有这么一首好曲子,却少见有极佳的唱者。想必是唱声总比行动来得易吧!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海上飘流14小时念观音获救

海上飘流14小时念观音获救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境界,内心沮丧的时候,一想起这件事,就会使我又信心百倍地念佛。这件事,是我的好朋友阿清菩萨告诉我的。阿清菩萨有一个朋友,她的先生是海洋学院毕业的。有一年,在快过年的时候,和几位海洋学...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9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6)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9节:第十章 学海无涯,自胜为疆(6)

三、教学态度开放。这一点在介绍那烂陀寺的时候也曾提到过,整个那烂陀寺不仅有数千名僧人,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求学和游历者。这些居士和外道有的是慕名而来真心求学,有的则是心怀不服想来挑战一番,甚至不乏居心...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法眼文益

佛教故事:禅宗开悟:法眼文益

法眼文益法眼文益是法眼宗的创始人。他的悟道、弘法因缘,也广为丛林所传诵。法眼文益曾约两个同伴去南方参学,在罗汉桂琛禅师那里寄住一宿,第二天辞行。桂琛觉得他还可以深造,又不便明白挽留,就指门前一块石头...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46」“法施”分享

猴年365天药师禅文化传播年「连载246」“法施”分享

药师坛城(世界)文化集团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北京药师坛城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 药师光佛是梵语“鞞杀社窭噜”的意译,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也有译作“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名称的。总之,这尊佛所...

达真堪布:怎样主宰自己的命运?

达真堪布:怎样主宰自己的命运?

达真堪布:怎样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有各种愿望、欲望,且都想实现愿望,满足欲望,而很多时候却事与愿违。其实改变命运并非天方夜谭,当你真正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能心想事成。否则只会陷入愚痴颠倒的泥潭,离...

蔡礼旭:鞠躬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蔡礼旭:鞠躬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蔡礼旭:鞠躬礼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问:向长辈问好行鞠躬礼时,有些长辈不能接受,甚至还反对。明知我是在学《弟子规》、学传统文化,却对我说:“我不信这一套,你对别人去做,别在我面前做。”请问这个时候坚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