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无我

  无私无我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乐。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偈是说,般若能使两种人震撼:一是使得没有聪明的人恐怖,二是使得已有聪明的人欢乐。

  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无私无我的聪明。在没有聪明之前,不知般若是什么;有了聪明之后,没有自我、没有执著,因为警悟到外在的情况和内在的身心,都不是永恒的自我。不过在般若的聪明尚未从心中显现之时,即使在认知上能够接收无私的观念,却无从体会到无我的状态。甚至一听到般若是空,空等于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就会恐惧惊怖。因为既然无我,自己的身心究竟又是谁呢?可是对于已经有聪明者,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其实太好了,能够无牵无挂自由安闲,所以愿望协助那些无智的众生,在尚未断除烦恼之前应当断除烦恼,未得大聪明之前应当开辟聪明。是以要用各种观念、各种方法,赞助众生开启聪明,并且鼓励人人,总有一天会大彻大悟,显现出大智者的功能。

  然而,一般人害怕落空自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害怕在体验到无我之后,就会像一个好端端的人,忽然落空了记忆,不熟悉自己,当然也不熟悉亲人;没有了自我,当然也会落空本来属于自我的一切,那该是多么悲凉恐怖的事了!他们以为,假如没有了自我,比起失魂落魄的鬼魂加倍寂寞。我的学生中还有不少是这样的人,甚至随我打了几回禅七的人还有这种心态。一讲到无我,他们就说:不能没有自我,一旦没有自我之时不知会发生什么事。现在这个我已很习惯了,我有我的身体、情况、家庭、家当、事业等,有时虽有困扰,但还不认为有若干不好。假如没有了自我,其实不堪想象,可能我会发疯,也可能会变成一个植物人那样的行尸走肉了。

  事实上,无我的经验,是以无私的般若聪明,超越了主观客观,超越了时间空间,超越了相对绝对的自我中间,除了没有自私的立场,所有的一切都还照常。假如你是在家人,因为禅修而开了悟,那就是获得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无我聪明,因为没有削发,所以太太(师长教师)、孩子、事业等原有的一切,还得由你去照顾。所不合的是:开悟之前,是你的私有,所以被你在心理上占领;开悟之后,是属于大家所有,你已没有自我的私心,在心理上是尽慈悲关爱奉献的责任。这种心境是很难说明的,唯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当你欢乐地获得般若的聪明之时,自然就知道了。

  一般人也可以演习着用智者的概念来放下自我,特别是在被烦恼所苦的时刻,进修着暂时放下自我,也会有益于身心的健康。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你有多少福报可以随意挥霍?

你有多少福报可以随意挥霍?

关于一个人福报大小,民间有 “命里八尺难求一丈”之说。其实,对于一个不修行的人来说,这确实是个定数,但对于虔诚修行学佛的人来说就没有这个定数束缚了,因为这是因果使然。修行人由于能够离避远恶,众善奉行...

纯智法师:怎样才能让正法久住?(246—250)

纯智法师:怎样才能让正法久住?(246—250)

纯智法师:怎样才能让正法久住?(246—250) 第五章菩萨戒 246、为什么戒具有这样的重要性? 答:《大涅槃经》中说:“戒是一切善法的阶梯,亦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如地总是一切树木所生之本;戒是诸...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

大乘宝月童子问法经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五万五千俱胝。一心行菩提行。无能胜菩萨等八万百千无数俱胝那臾多。诸天人等百千那臾多。...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子欲孝而亲不待

佛教故事:情感世界:子欲孝而亲不待

子欲孝而亲不待原文: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矣。」驱而前,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素,哭者不哀。孔子下车,进而问曰:「子,何人也?」对曰:「吾...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

佛教故事:观世音菩萨传: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

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话说邻家子一刀砍去,正砍在妇人左太阳上,秃的一声,劈开半个头颅,两脚乱蹬,已自死了。一峰从梦中惊醒,一面大呼婢仆,一面取出火镰,打火点灯,一阵子手忙脚乱,耽...

佛教故事:感恩的小故事:感恩之心

佛教故事:感恩的小故事:感恩之心

感恩之心在一个闹饥荒的城市,一个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把城里最穷的几十个孩子聚集到一块,然后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一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