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禅法师:华严宗简论 第五章 华严宗的观法 第三节 清凉的华严心要观与三圣圆融观
第三节清凉的华严心要观与三圣圆融观
清凉的华严心要观,是在答唐顺宗所问心要法门时,结合禅宗思想,解说华严心要,大意如下: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迷理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彻。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语默不失玄微,静岂离法界。言止则双忘智寂,论观则双观寂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证入则妙觉圆明,悟本则因果交彻。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处处证真,无一尘而非佛国。真妄物我,举一全收。心佛寒生,炳然齐现。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无心境像,照而常空矣。”(见《华严疏钞》第七册附录)
清凉以禅宗思想来阐述华严心要,是受当时禅宗思潮的影响。且《华严经》诸会所证不同,开则万差,合则一性。舒则孺纶法界,卷则摄立一心。说一心者,即是众生心,为万体之根本,此与禅宗的心法,有殊途同工之妙。
清凉的三圣圆融观:所谓三圣,是以文殊、普贤二圣之因分,与如来的果分。如此则因果不二,而三圣圆融。清凉此观开相对明表门,相融显圆门。相对明表门,是以二圣法门为主,又开三对加以说明:
(一)、能信所信相对:普贤为所信的法界,《理趣般若经》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文殊代表能信之心体,《佛名经》云:“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表示由此发起信心。故善财童子始见文殊而发大心。
(二)、解行相对:普贤代表所起万行,上下诸经皆说普贤万行。文殊代表以智起解,以通解事理,穷达诸方便。弥勒说:“汝生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常言道:以文殊智起普贤行。
(三)、理智相对:普贤代表所证的法界,善财童子入於其身,得到究竟三世平等身。一毛广大即无边,这是称法性而言。普贤身相如虚空,能见普贤即得波罗密,表示依理发智。文殊代表能证的大智。文殊在诸经典中所说的法门,都是为显立般若的意旨,一切都是从文殊智慧的大海中产生,故见文殊後方见普贤,以显示有智方能证理。故古人认为文殊为智照无二相。其不现身相的原因,以其具有极深的智慧,以达心境两亡、信解双绝的缘故。又理分体用,智分权实,故以文殊二智,证普贤体用。
相融显圆门,也分为二。
(一)、说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认为文殊是因信起解。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解,增长无明。信解兼备,才能达本心源。然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故菩萨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又方便智,不离智体,故文殊代表智照无二相。信智照三事融通无碍。而普贤之理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证理,故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故随所证而理无不具。此普贤理行体三事涉入,重重相融,以显无尽缘起。
(二)、说明二圣法门互相融摄。因信才知有法界,信若不信理,此信为邪。然後由解起行,行解不二。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照于理,则理智不二。无有如外智,能证於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又即体之用为智,即用之体为理,即体用不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二圣相融,唯是一心法界,故毕一全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能了心,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华严经出现品》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若能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菩萨,一即一切,故心无二。依此观修行,大智圆满,则大果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