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明心见性

  第三篇 明心见性

  壹 媒介

  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若何熟悉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无,真妄泯除,佛性现前,三藏十二分教、一切功德自然如瓶水倾洒,一泻千里,绵绵赓续。这就是「明心见性」,明悟自心(常住真心),彻见本性(本有觉性)。明心见性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

  贰 明心见性是找回本来的面貌

  学佛是断烦恼,了死活,离苦得乐。假如能明心见性,则烦恼赓续而自断,死活不了而自了,众苦不灭而自灭,诸乐不求而自得。是以,前人不惜草鞋钱,千山万水参访名师,寻找善常识,吃尽苦头,无非为了要明心见性。香严禅师大事未明如丧考妣,慧可禅师立雪断臂,赵州八十岁犹行脚,都是为着这个─明心见性,就是我人的本来面貌。

  明心见性的人,对一切境尽是乐境,一切处无非西方,一切时悉皆解脱安闲,譬如新春佳日「无边风景好,一刻值千金,随处堪行乐,何人不醉心」一样。

  六祖惠能大师在听闻五祖为说《金刚经》时,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称叹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机能生万法!」

  现代人常说要「寻根」,要认祖归宗,要划清籍贯,其实真正的「根」,是我们内在本具的佛心佛性。不往心觅,向外攀缘,只会让我们分别妄想,起惑造业,渐行渐远,无有归期。惟有明心见性才能使我们在滔滔尘凡中找回本来清净的面貌,不再流浪死活。因为明心见机能使我们:

  1.超越对待: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物是物,我是我,你是你,他是他,彼此互相对立,纵有关系,也是对待的假相。这种分别、对立的观念,轻易生起无谓的冲突、抵触。惟有用清净无染的真心,透视诸法实性的平等一如,洞悉宇宙万物的整体共存,才能超越自他对待,综观宇宙生命的全貌。

  2.无住生心:我们的妄心执假为真,老是想拥有越多越好,其实,「有」就是住着,「有」就是有限,一旦生起「有」的观念,比较、计较随之而来,生活也就落空了乐趣。《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们的真心只有在无住中才能生起。「无」,是无限,是无争,所以,体证了「无」的无限无争,可以在无边的法界中称性遨游,随遇而安,不为外境所染,怡然自得。

  3.如如不动:不能彻见法性的人,碰到顺遂,便沾沾自喜;碰到艰苦,便沮丧愤懑,喜怒哀乐完全被虚妄的外境阁下,所以不能安闲。明心见性的人了知万法不离一心,所以能不惑于外相的变迁,能不受时空的限制,住于如如不动的佛性中,把握自己的立场,认清自己的价值。

  参 明心见性是开辟自我的潜能

  宇宙万物都有它的机能,机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机能不好的物品轻易耗费。只有我们的佛性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弥新。

  柴陵郁禅师悟道时,说了一首诗偈: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们的心本来具有无限潜能,蕴藏无限宝藏,然则因为无明做作,追逐五欲六尘,使明镜般的清净自性不能显现应有的光明,所以明心见性就是开辟自己的潜能。

  若何才能明心见性,开辟内在的潜能呢?

  1.能大能小: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就理体而言,我们与佛陀一样具有尊贵的佛性,至大无外;我们与众生一体,可以为众生做牛做马,就义奉献,至小无内。我们不一定生而万能,只要我们「肯能」,自能形成一股动力,将内在的佛性开辟出来。

  2.能苦能乐:我们的佛性遍一切时,尽一切处。所以通晓佛性的人不回避人世的苦乐,而视苦乐为锻炼自己意志的试金石。古德曾说:

  刀山剑树为宝座,龙潭虎穴作禅床。

  道人活计原为此,劫火烧来也不忙。

  只要我们能开启佛性,自能处苦不以为苦,处乐不以为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即使劫火光降,也不能动摇我们的悲心愿力。

  3.能前能后: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前面的世界固然残暴风光,后面的世界也一样辽阔深远;义无反顾固然可以引导群伦,谦冲自牧更可以熟悉自己;触类旁通固然可以进步神速,踏扎实实更可以站稳办法;锋利辩才固然可以慑人以威,忍苦耐劳更可以服人以德。佛性之前,众生是平等的,既没有阶级之分,更没有长幼之别,只有迷悟之差而已。我们必须看清前后两个世界,懂得进退之道,才能拥有自己全部的佛性。

  肆 明心见性是创造清净的慧命

  一般人说到人生的寿命,老是想到色身的死活。其实,色身的死活有如更衣服,搬新家,只是改变形态而已,心识仍然一向的延续下去。明心见性就是要除去覆盖在心识外的杂质,自利利他,创造无限深广的慧命。

  明心见性是:

  1.广度无边众生:我们的佛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生佛平等,凡圣一如。是以心外无佛,亦无众生。所谓「自性自度」,我们能够度化心中一分无明众生,就能拓展一分佛性,增长一分慧命。

  2.荷担如来家业:众生本来具有如来德性,所以明心见性是直下承担自己的家业,不再作「怀珠的乞丐」、「长者的穷子」,将本来属于自己的家业发扬起来。

  3.扶植清净国土:《华严经》卷五十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当我们的心与虚空一样清白时,就能与三世诸佛响应,从而扶植净土,与众生分享佛性的光明。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姻缘配对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不妨都来试试

姻缘配对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不妨都来试试

女性可能在和男性谈恋爱的时候就会想知道对方是不是和自己白头偕老的人,网上都有做姻缘配对的测试,那主要的方式都有哪些呢?今天就把常见的几种方法都列出来,你可以一一的试看哦!1、星座配对世界上很难碰到同...

科学家指出:阿尔卑斯山冰川40余年后完全消失

科学家指出:阿尔卑斯山冰川40余年后完全消失

体积每年缩小约3%,厚度减少约1米。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不容忽视。据美联社22日报道,由于欧洲大陆冰层一直在缓慢融化,阿尔卑斯山冰川将在2050年前消失殆尽。20年厚度消减近10米阿尔卑...

真空妙有

真空妙有

空,并不是指一切都没有,而是说人可以努力地去促成某事。但是一旦成功或者失败之后,都不需要放在心里,“君子事来而心始观,事去而心随空”。因此,禅宗能够将世俗哲学中相对立的“空”与“有”,两种状体融在一...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一回 拜大天神

佛教故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简介:第三十一回 拜大天神

第三十一回 拜大天神堕罗钵底城,在一个幽深的夹谷中,路道险峻。善财走路的时间不多,而城难进。因城四围夹谷绝壁,唯独一条出入之路。行人嚷嚷,拥挤非常。善财具有悲心,不想抢人之先,夺人之好。处处讲礼貌,...

阻人建寺 苦报无边

阻人建寺 苦报无边

阻人建寺 苦报无边 诗曰: 「心怀烦恼口招殃,偶发闲言受苦长; 业火烧身难忍耐,幸生善念获清凉。」 七地菩萨化身的阿耨婆达多龙王,他有一天,恭请佛陀到龙宫去接受供养,佛陀就带领五百弟子...

日常的佛心行禅:两只红鞋

日常的佛心行禅:两只红鞋

两只红鞋有位留美女士逛美国的一家百货公司,在进口处有一堆鞋子,旁边的牌子上写道:超级特价,只付一折即可穿回。她拿起鞋子一看,原价70美元的漂亮大红鞋只要7美元,这简直让人不可相信。她试了试,觉得皮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