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我见为一切烦恼之本

坏聚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皆属于恶见的范畴。

坏聚见,又称身见、萨迦耶见。坏为毁坏、无常之义,坏聚指五蕴色身,于此五蕴法上,妄生执取,计我、我所。认为我是常的,或者是断的,则属于边执见。

我见又有分别和俱生之分。分别的我见较易断除,俱生的我见则很难清除。见道,主要断除的是见惑。唯识宗谈到,八地才舍弃阿赖耶,而非初地所能舍弃的。说明初地虽已断见惑,但俱生烦恼还在起作用。

《道次第》中,将我见视为一切烦恼的根本,由此导致我贪、我嗔、我痴、我慢等。了解烦恼的种种表现,对修行很有帮助,从而有的放矢地对治这些凡夫心。如能结合《俱舍论》来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烦恼过患及生起次第,因为《道次第》的不少思想皆源于此。

在烦恼的生起次第中,关于无明和坏聚见(我见)的作用有两种不同说法,或认为是各别,或认为是一体。无明,是“于事理等法无所明了,障覆真性”。又因为不明真相,故产生我执这一错误认识。那么,无明和我执究竟是一还是二呢?

唯识典籍中,经常运用的一个比喻是,将绳子误当做蛇。因为没有看清,所以将绳子当做是蛇,以此说明凡夫因未看清五蕴色身,故当做是“我”。看不清事实真相,是无明的作用;把它当做是我,是我执的作用。所以,无明和我执可以理解为是一,也可以理解为是二。

我执,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而缘起法告诉我们,一切都是众缘和合而成,包括每个起心动念,包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其中既无我,亦无我所。经常作如是观,就能淡化并逐步瓦解我执。我执是一种意识作用,或执著色身是我,或执著想法是我。其实,这纯粹是人们赋予其上的错觉。而这种“我”的感觉,是凡夫根深蒂固的惯性。任何一个念头产生时,背后都有这个“我”在作用:我喜欢、我讨厌、我要、我不要等等,几乎是不假思索的。

我们要修行、解脱,就必须摆脱这一错觉。如果随此惯性摆布,苦日子是没有尽头的。所有烦恼皆因我执、我所执生起,这种执著不仅在于意识层面,更深深埋藏于潜意识中。但第七识(末那识)本身不会修行,必须从第六识(意识)建立正确寻思及智慧观照,也就是观察修。观察修达到一定程度后,引发现量的观照。随着观照力量的不断增强,第七识也将随第六识的转化而转化。

2007年10月修订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

超越自己一位和尚跪在一尊高大的佛像前,正无精打采地默诵经文。长期的修炼并未使他立地成佛,他因此而苦闷、彷徨,渴望解脱。正好,一位驰名中外、云游四海的哲人来到他身旁。尊敬的哲人,久仰久仰!弟子今日有缘...

布施价值:让乞丐富足

布施价值:让乞丐富足

我曾听说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一位只有右手的乞丐来到华严寺向彻悟方丈乞讨,方丈面色严肃地对他说:“你帮我把前院的这堆砖头搬到后院去,我就给你饭吃。”乞丐很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怎么能搬砖头呢?你...

清净法师:《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

清净法师:《圆觉经》讲记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章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萨章世尊在本章为威德自在菩萨等大众开示修行的方便,依着众生的根性而有三种次第差别:一、奢摩他、二、三摩钵提、三、禅那。此三法门若得圆证,即成圆觉。本章学习提纲:成佛的几种方便法门1、...

睡觉时千万不要带着这几样东西

睡觉时千万不要带着这几样东西

“境随心变,允许一切发生。”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日常的佛心行禅:人类的未来决定在你的脚步

日常的佛心行禅:人类的未来决定在你的脚步

人类的未来决定在你的脚步一行禅师当你行禅时,请以自然的方式来行走。你无须合掌也无须扮个严肃的脸。在公园中或沿着河岸,选一条空幽的道路。如果是在禅修中心的话,那你随时都可行禅,因为大家都知道你是正在行...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目录

佛教故事:阿含经和生活禅修:目录

阿含经和生活禅修林崇安教授著自序本书收集个人应邀登于《人乘季刊》中「阿含与止观讲座」的十二篇文章以及《内观杂志》的后二篇文章,其内容大都是佛陀在《阿含经》中有关生活禅修的重要指导,且是以譬喻来解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