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止观的实质

止观的实质

《道次第》建构的实修理路,指导我们将本论阐述的各个法门落实于心行。一切教理能否在心行上产生作用,归根结底,不外乎止观。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经教都是为止观实践服务的。

止是安住修,观是观察修,在我们现有的心行上都可以做到,并非以往想象的那么深奥、复杂。当然,高层次的观修必须有明眼人指导,并具备正知见和较好的心行基础,否则很难契入,这需要等待时节因缘。除此而外,普通的安住修、观察修属于止观修习的基础层面,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止观的实质是什么?无非是心和境。我们的世界,是心和物的世界、能和所的世界。

从能缘来说,凡夫的心总是像无主孤魂般漂泊不定。止所做的,正是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的状态,并使这种状态保持延续。若不通过相应的禅修训练,心往往在散乱和掉举间跳荡,片刻不能安住。

从所缘来说,若欲使心安住,必得将心系于某一善所缘境上,同时对此所缘境有正确观照。凡夫往往对境界充满错误的判断,这种错觉又促使凡夫心不断增长。必须以观察修转化这些不良心态,调服种种妄想,以正见对境界保有智慧观照。

止,又分有所止和无所止。通常,修行是从有所止开始,安立一所缘对象,然后将心住于其上,不再四处攀缘。止的特点,是无分别。若以佛法正见对此特定对象作深入观察和思考,则是观。观有深浅之分,亦有比量和现量的不同。有分别为比量,无分别为现量。契入空性时固然是无分别,但之前应以比量观修为基础,否则往往会不辨是非。比量观修的方式为推理、探究,一切烦恼皆源于错误观念,必须通过观察修和正思维将其调整过来。若能以般若智慧透视世间,远离颠倒梦想,烦恼便无立足之地,内心自然也能随之调柔,是为“无所止”。

真正要观到如梦如幻,仅仅靠比量的知识或闻思之见,是不容易做到的。若对空性没有体悟,看到的一切都是实在的,所以才会将色身当做是我,将想法当做是我。必须切身体悟到一切现象背后的空性本质,并安住于这一层面,所见皆为缘起影像。如能了知一切皆如幻如化,不再有所执著,也就无所谓出离不出离。因为断除贪著的本身,就是一种出离。出离,并非出离环境,而是出离对环境的执著。

《道次第》的基本构架是三士道,其中,止观部分虽然为上士道的修学内容。事实上,在道前基础的略示修法中,就已将止观作为整个《道次第》修行的核心之一。也就是说,三士道的各个法门都要落实到止观修行上。可见,止观是佛法修行的关键所在。

2007年10月修订版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业因部 第五章

佛教故事:因果故事:业因部 第五章

业因部 第五章如智度论说。恶有三品。但造下品之恶。即生饿鬼趣中。如依十地论。亦同此说。于十恶业。随造何业。一一先生三涂。后得人身。若依正法念经说。若起贪嫉邪吝谄曲欺诳于他。或复悭贪积财不施。皆生鬼道...

医生,救救我的婆婆!

医生,救救我的婆婆!

文/俞 彪在一个村落里,一位年轻的村妇和她的婆婆关系异常不好。她认为婆婆一向都和她作对,处处为难她。她心里老是想着若何对于她的婆婆。一天,年轻的村妇来到一家病院,问一位很慈祥、年长的女医生说:“医生...

中国名人故事:不穿布鞋的贺龙

中国名人故事:不穿布鞋的贺龙

1929年,贺龙军长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坚持同敌人进行艰苦不懈的斗争。那时候,由于环境艰险,物资短缺,贺龙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走路。一次行军中,贺龙的脚裂了许多口子,一走路就流血。一天,一位六十多岁的老...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施灯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施灯

施灯佛陀教导我们:应时常发高尚的愿望,看见别人做高尚的事业,心里要随喜。对于自己所做的功德应回向给一切众生。发高尚的愿望,对于我们有人格和心智帮助很大。我们现在就举一个佛经里的例子来说明。《阿阇世王...

这三个佛教知识,你知道几个?

这三个佛教知识,你知道几个?

这三个佛教知识,你知道几个?这三个佛教常识,每一个学佛人都应该知道,如果你对佛教还不够了解,也可以通过这三个佛教常识,来了解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1、什么是佛?佛是什么?这是我们学佛最先要了解的,...

化佛与法界佛作为十种佛身之二的因果原由

化佛与法界佛作为十种佛身之二的因果原由

十种佛身是中国本土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禅宗的著名经纶典著《严华经》之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用于区别众佛之身,用途较为广泛,并且至今仍在被众信徒进行使用。所谓的十种佛身其实也就是正觉佛、愿佛、业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