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光法师:体光老和尚 开示十二

开示十二

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是在语言上、分别上,也可以说是世智辨聪,八难之一!

禅宗提倡明心见性,宋朝之后提倡看话头,这是大慧宗杲禅师提出来的,宗杲禅师他也不看话头,他是念观世音菩萨见性的,那个大本子功课上,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那一个观音文,以前有些丛林绕佛皈依,念这个观音文。在六祖那个时候,他没有这个,六祖是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不看话头,也不弄这弄那,啥也不弄。就跟印宗法师问六祖:你在黄梅得法,黄梅有何指示?六祖说:没有指示呀,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六祖弘扬的就是这个最上乘!到后来学佛的人只管外聪明,看外表也象个出家人,也能说一说,也能知道一些事情,可是得不到实际的受益。

到现在更是日落西方啊!社会上这些聪明人来出家,他出家不但是没有放下,另外还是学习社会上的。这禅堂里多少年了,提倡看话头,看话头不晓得什么是话头,那么聪明嘛!看了那么多的经,学了一肚皮佛法,这看话头不会看。

前天上海尼众佛学院的一个法师,她那教理通达的很,读书读了很多哦,她不愿意教下那个修观,她想看话头,不晓得话头怎么看,什么才叫话头?还要加上疑情,这什么才是疑情啊?问其他的法师,他们也不懂,不晓得什么人跟她说,你到青原山去吧!青原山我怎么能懂得这个呢?现在你们这些菩萨,来问我参禅看话头,这个话头我也不懂,不懂是不懂啊,以前的时候在禅堂里住了几天,在这脑子里边染了一点,染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受用,既然要问嘛,知道的就要说一下。

话头就是你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妄想,这个就是话头,禅门下提出来以无念为宗,有心即错,动念即乖,你不要别的再找个话头,没有,话头是你自己的话头,并不是在其他地方找一个话头来你看,你只要不生心动念,当下就是话头,还用找啊?这是个疑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看样子,这个疑情很要紧,要想明心见性,一定得有疑。有些人还不知道这个疑,其实看话头就是个疑啊!并不是话头跟疑情是两个,比如念佛是谁?不明白,这就是个疑。这个疑可不是胡思乱想、分析猜测、疑神疑鬼的疑,不是在猜谜语,也不是要找一个谁出来,这都属于妄想分别,都不是疑情,疑情不属于思想,不属于分别,就是因为不明白,心中生起疑念,一疑疑住,再不要想了,保持这个疑情不散,看话头也就是看住这个疑情不失,疑情当前,万念不生,照顾好疑情,不昏沉,不散乱,历历明明,如流水一般,不使间断,昼夜六时,只是一个疑情当头。

我这么一说,她才知道看话头,她现在江西抚州金山佛学院,给我来过几封信,以后还想到这儿来打禅七。现在你们参禅,是不是认识这个,能不能接受这个,最主要你是不是真真实实来相信这个法?凡是准备用哪一个法,你要认识这个法,要相信这个法,根本这个法还没有相信,哪能得利益呀?就跟那走路一样,路还没有走你就想到家,那可不行。

话头就是无生一念,看话头,东西要放下,放下什么?你所放不下的事情都要放下,你所看不上的话头你要看上,初步看话头就要使这个话头在,这是第一步,只有一个话头在,其他的都不在了,象念阿弥陀佛,其他的妄想杂念不在了,只有阿弥陀佛在,念佛时间久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动静一如,这就进步了。话头也是这样看的,这个话头熟了,你不看它也在,看它也在,吃饭它也在,不吃饭它也在,在禅堂里跑香在,坐香在,去睡觉还在,睡着了还在,一切都在,吃饭也不知道什么饭味了,只有这个话头在,你这个功夫算是熟了!熟能生巧,纯熟久了,没有其他的心,没有其他的念,这个疑情(话头)就要发慧,就要见性。

虚云和尚他从黄山吃了早饭走,黄山到南京几百里地,他过了几道河?不知道,这中午吃饭不吃饭,都不知道了,他就是一心哪,有人说他是神通,那不是啊,那就是他的功夫纯熟了,他的定现前了,并不是其他的。这个定还不算理上的定,只是事定,悟还是悟不了,时间久了,见了性,断见思二惑,证了果位,这才是理上的定,是这个次序。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都没有做到啊,吃饭不知饭味做到了吗?你这个吃的那个吃的,还在这里分别,分别是识,不分别才是智,话头看的纯熟了,吃饭不知饭味了,这就是智慧,你这个味道那个味道这就是识,识就是分别,分别就是生死,你投胎的时候也是这个,你要是不分别,就投不了胎。这些菩萨、祖师、证了果位的圣人,发心来这个世界上度人,所谓“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他完全是一个定力,他一举一动就是智慧,我们是不是学这个呢?我看还没学,都往这习气毛病上做去了,你这个要是放不下,你念佛、参禅修什么都不行,因为你不是在这上面走嘛,你依旧还是在那烦恼无明上边搞,根本与看话头一点关系也没有,你今天看看这个书,明天看看那个书,纯洁的话头你不去看,你说你想得好处啊?你那是妄想,你怎么能得到呢?得不到。

把思想、行动这一切放下来,念念在这个话头上,乃至行住坐卧都在话头上,像这个样不管是彻底不彻底,有没有见地,你总算个用功的人哪,你还在上边用,虽说没有见性,没有得大解脱大自在,跟那走路一样,你还在走啊,你既然还在上面走,总有一天会得一个实际。要知道,会念佛的人就会参禅,会参禅的人也会念佛,二八平等,都是一万里,你想少走一步也不行,就是这个样,催板!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矮人孝子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矮人孝子

矮人孝子记者要拍照时,他说:先给我妈照。看到母亲比较拘谨,他又走过来说:妈,笑一笑。家里家外的活他一个人都包了每天都给母亲揉腿他的爱情在哪儿本组图片 记者 王振东 董海东 摄孝行一:晚上给瘫痪老父揉...

我们很多人都是命不好、运气不好。总觉得自己活得累、活得痛苦、活得没有意义,这叫命不好。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满意过、知足过,这叫运气不好。实际上,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建筑者,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改变呢?不用靠别人。想改变命运,就要改掉自己的毛病。毛病越来越少,运气就会越来越好;毛病越来越多,命运就会越来越不好。

要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需要上师三宝的教诲,需要明白佛法里讲的这些道理,然后把佛法当镜子照自己,把佛法当秤称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是善还是恶,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修行。自己应该最清楚自己,怎么不观察自己呢?能看出来自己有毛病,这是一种觉;能改掉自己的毛病,这是一种成就。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法有看法,甚至产生了很多诽谤。这都是我们这些学佛人自己造成的,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我们都一定要观察一下自己:自己的身口意是在学佛、修行吗?你看看:心胸那么狭窄,内心那么复杂;一会发火,一会生气;一会挑这个理,一会挑那个理;光说别人,不说自己;光看别人的毛病,不看自己的缺点。

连佛法中强调的团结和睦都没有做到,还能谈得上学佛修行吗?我们都是修行者,我们都是佛的弟子。别人骂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骂别人;别人打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别人;别人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伤害别人;别人欺骗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能欺骗别人。因为我们是修行人,我们就是要修正自己,没有必要修正别人。一定要修正自己,把自己修正好就行了。修正好了自己以后,慢慢就能修正别人了。

华智仁波切说过:最好的上师、善知识,是能直接指出你毛病的人。有的人能看出来你有毛病,但是他不会说。第一,他不敢说,怕得罪你;第二,他舍不得说你。而我们的敌人能看出来、说出来,他不会客气。谁能直接指出你的毛病,谁就是最好的上师、善知识;能让你改掉毛病,改掉习气,这个方法就是最好的窍诀。

其实,你所谓的敌人、仇人才是你的上师、善知识,才是你最大的恩人。他通过很多方式指出你的毛病,让你知道自己的缺点,这是最好的窍诀,没有比这更好的窍诀了。通过他的诽谤、批评,你知道自己有毛病,那个时候你肯定悔改。如果你有智慧的话,这不是坏事,是好事!

我们在学习佛法、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也能知道自己有很多的过错和缺点,这就是进步,这叫智慧。你以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过错,现在知道了,这叫正知正见,这叫见性。你能在生活、工作当中改正自己的缺点,好好地工作、好好地过日子,这就是学佛修行。

命不好、运气不好?试试这样做

我们很多人都是命不好、运气不好。总觉得自己活得累、活得痛苦、活得没有意义,这叫命不好。从来都没有让自己满意过、知足过,这叫运气不好。实际上,我们就是自己命运的建筑者,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怎么...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王裒

佛教故事:孝的故事:王裒

王裒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

星云法师:四种忍

星云法师:四种忍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忍有四种真义: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时,我们要默而不报,用沉默来...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9、贫人烧衣

佛教故事:百喻故事广释:29、贫人烧衣

29、贫人烧衣做生意的人从本求利投一匹资本下去,希望赚一匹钱回来。农夫辛辛苦苦的耕作,撒下种子必希望丰收回来。有人投资却如买来虚幻的晚霞,看来美丽灿烂但转眼成空,岂不是空欢喜一场?而损失很大。从前有...

五蕴--《藉心经说真谛》中有关五蕴部分内容

五蕴--《藉心经说真谛》中有关五蕴部分内容

什么是五蕴?什么叫了?何为“照见”?什么是色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色蕴” 什么是受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受蕴”?什么是想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想蕴”?什么教行蕴?如何理解五蕴中的“行蕴”?五蕴中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