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继梦: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宝藏

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宝藏

《华严经》是「人类五大古文明的精华」

《华严经》是「解读生命奥秘的百科全书」

《华严经》──就是生命的花园!................

讲太多的「不可说」和「不会说」,

大家都会听不懂,

我重新作一个定义:

「华严经是人类五大古文明的精华」

这样,大概你就比较容易了解。

人类到目前为止,有五个大文明:

中国文明、印度文明、

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

还有后来的希腊罗马文明。

你可以在地图上留意一下,

这五大文明围绕着一个真空区域,

这五大文明刚好从东向南走到西方,

中间有一块是真空状态的,叫做中亚细亚,

也就是我们一般人讲的中亚大草原。

这个地方原来不叫草原,

原来是森林很茂盛的地方,

从人类历史的文明发展上来看,

这一块土地有一个特色,它

没有过强而有力的政权、

没有过统一的国家、也

没有过统一的语言和文字

而《华严经》就是诞生在这个地方的

一部关于人类伟大古文明精华的著作!

当然,我们不否认

华严经的根和种子是来自印度,但是

整个思想的形成是在中亚细亚这个地方。

那么,

中亚细亚因为受到这五大古文明的洗礼,

我要强调的是这一点,这五大古文明

有一个特色──曾经兴衰几度!

我们知道回教有波斯帝国,

后来最近一次是奥匈帝国,

那么这个就有两度兴衰;

埃及已经过去了,它不再来了;

巴比伦也过去了,也不再来了;

那都只有一次!

印度是几次兴衰,

中国也几次兴衰

所以,你要注意到,当它兴起的时候,

全世界这一代的,从欧洲一直到亚洲,

所有的文明资源,通通会向兴盛的地方集中!

当它衰落的时候,文明就会散开,

所以民族就会产生大迁徙的移动;

文明一产生迁徙、

民族一流动时,文化也会跟着走,

各位要记得:好文化会跟着走,

不好的文化会被扬弃,你留意这一点!

什么叫好文化?

不是你定义好,我定义好就叫好,

要能够为人所接受,能够生存下去的,

那才是好的文化!

各位从故乡来到这个地方,

这里的饭菜,你吃得还习惯吗?

这就是个问题了,你能接受的就是好的!

你知道吗?你不能接受的,那就是不好的!

好与不好,不是由你讲的;所以,

经过五百年后,还能留得下来的,

就是好的,一定是、肯定是好的!

你从故乡带来的东西,会留下去吗?

留不下来的一定被淘汰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讲的那个文明的精华──

就是这样透过民族迁移的过程里,

把那最好的就留下来了,

不好的就淘汰掉了,是不是这样?

那么,华严经就是──在这样

民族迁移流动的过程里,

把人类最好的东西留下来了!

它不是留下什么科技、什么文明,

它留下了生命的真相!

留下了生命里头的宝藏!

所以,严格讲起来,《华严经》

就是「解读生命奥秘的百科全书」,

这是它的基本定义。

对于生命的原貌,你了解吗?你到底

知道多少生命存在于大自然间的奥秘!?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浅谈素食与道教养生的关系

浅谈素食与道教养生的关系

道经云:“斋食(即素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素食)戒,以神明其德夫。”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道教是...

海涛法师:我是一个医生,请问如何将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又如何保护自己-

海涛法师:我是一个医生,请问如何将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又如何保护自己-

海涛法师:我是一个医生,请问如何将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又如何保护自己? 问:我是一个医生,每天面对很多病患,请问如何将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给他们?又如何保护自己? 答:做医生要保护自己,因为病...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50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50

【药师坛城“法施”连载50】药师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以“恶”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是破残的;以“善”眼光看世界,世界总有可爱处。土壤虽脏,能生万物。大海随浑,能容万物。温馨提示:心质鸡...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第四章 佛学之宇宙论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 处名一世界。即以须弥山为中间,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是印度梵语,翻成中文是“无量智、无量觉”,是光寿无量的意思。我们见面第一句话:阿弥陀佛,是祝你长寿、光明、智慧。也是提醒你要警觉,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大公无私...

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缘起

兔王舍身供养梵志缘起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行菩萨道,由于宿世余业的因缘,曾经是兔王,虽然受此果报,但因为累世行菩萨道的功德与愿力,能说人语;菩萨的身口意纯正、真诚、正直,从不虚伪,不做违背真理、道德之事,累世积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