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在对境面前心平气和?

面临一切境遇,无论顺与逆,好与坏,善与恶,皆泰然视之为修行的对境,视之为成就的助缘,将一切对境转为道用,即是恒时欢喜。这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那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得到呢?只有依佛法,依智慧、依觉悟的人才可以做得到。

 

转化一切对境为道用,视之为美善,观其为成就的助缘,当遭人谩骂时,当遭人殴打时,当被人欺骗时,当被人伤害时,统统转为道用,当做修行、成就的助缘和对境,内心如如不动——不离觉性——心甘情愿地接受,心平气和地面对,而绝非表面平静内心别扭。

 

有的人稍微懂一点因果,害怕造业而勉强憋着,第一次还行,第二次也行,第三次就爆发了,彻底完了。真正做到内心如如不动确实有点难,虽也可以强忍,但还是不究竟。

 

那么如何做到心甘情愿地接受,心平气和地面对?也许有些人心里想“这是不可能的事,谁能做到啊……”,以觉悟,以智慧完全能够做到。

 

佛和凡夫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此,对于佛来说,无论身处何种对境,始终保持心甘情愿、心平气和的状态,内心如如不动、了了分明。而凡夫的言行与心念,相形之下不啻云泥之别。在外在显现上,在吃喝拉撒上,佛与凡夫没有什么区别,即便是佛,也是以人的形象来度化众生的,因此,在示现上、在表面上,佛与人别无二致。否则,怎么度化人啊!虽然表面一样,但是内心的境界天差地别,尤其遇到对境时的表现堪称天壤之别。

 

凡夫就是自寻烦恼,自找痛苦,自我束缚,自己把自己关在了笼子里,佛不会犯这种错误,不会做这种愚蠢之事。佛似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如《普贤行愿品》所赞:“莲花不着水,日月不住空。”其内心不会被染污,无论在何种对境中都是平静泰然的,无论在地狱还是在天堂,无论在浊世还是在净土,他的觉性、他的光明都是不减不增的。

 

  日常生活中,对境肯定多,尤其是不好的对境更层出不穷。有没有学佛,有没有修行,有没有变化,可以在对境中衡量。当真正战胜了逆境时,还要进一步战胜顺境。如果在顺境中内心也能够如如不动,不落陷阱,你就彻底就胜利了。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阿弥陀佛的救度

阿弥陀佛的救度

阿弥陀佛的救度──于净宗书院为莲友闽南语开示(八)诸位莲友,诸位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入冬后天气寒冷,湿度也很高,希望大家注意身体。黑奴小孩与船长的故事我先来说一个黑人小孩与船长的故事。有艘货轮航行在...

如何挽回感情?感情挽回的方法

如何挽回感情?感情挽回的方法

爱情是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相互包容对方的缺点,理解对方的选择,如果不能做到这些,感情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感情挽回的困难也就在于此,你不知道对方的心思,不知道到从和下手,如何挽回感情,看看下面感情挽回...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8.三妙门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68.三妙门

68.三妙门离开海岸,佛陀前往巴连弗城和毗舍离,然后再朝着他的故乡前进。刚进入释迦国的三摩伽摩城,他便获悉耆那教派的教主若提子去世的消息,并知道他的教团已分列成水火不容的两派。双方除了彼此力斥对方误...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禅心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禅心

寻找真正的禅心修禅修心,倘若自己心中对禅理一知半解,只凭嘴上空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与佛学融为一体。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

名家郑板桥的养生宝典

名家郑板桥的养生宝典

郑板桥,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着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在古人所说的人活七十古来稀的时代,对于郑板桥这样一位不得志的文人来讲能活72岁,已属...

星云法师:人生十问

星云法师:人生十问

第一问:如何处贫居富?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我们又如何来认定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呢?有的人高楼大厦,汽车冷气,锦衣玉食,福禄双全;有的人一生劳碌奔波,工作所得极为菲薄,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