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戒品

说戒品

继前文之后又说:彼人眼见色已等等,是显示根律仪戒。

彼人,是指坚持别解脱律仪戒的比丘。

眼见色已,是由于有见色能力的眼识而见色已的意思。然而古人说:无心故眼不能见色,无眼故心亦不能见色:当(眼)门与所缘(之境)相接的时候,由于以眼净色为依止(而起)的心才能见色。这种说法好像真的为见的原因论,正如有人(说射箭)说我以弓射一样。是故以眼识见色已便是这里的正确意义。

不取于相,便是对于男女相,净相(可悦相)等而能生起烦恼的一切事相不取着,而止于他真实所见的。

不取细相,便是对于能使烦恼显现而得通名为细相的手、足、微笑、大笑、语、视等种种相不生取着,他仅见其所见的真实部分,犹如住在支提山的大帝须长老一样。

据说:长老从支提山来阿努罗陀补罗乞食,有一位良家妇女和她的丈夫争吵了以后,装饰得像天女一样美丽,早晨从阿努罗陀补罗城内出来向她的娘家走去,在中途碰见了长老,生颠倒心,向他大笑。当时长老想:这是什么?于是向她一看(看见了她的笑口的牙齿),便对她的牙骨部分作不净想,证得阿罗汉果。

于是他说:

看见了她的齿骨,

随念于以前所修的不净之想,

长老就站在那里,

证得了阿罗汉果。

这时,她的丈夫亦从同一路上追寻而来,看见了长老问道:尊者,你看见什么妇女吗?长老说:

我不知道是男是女,

向这路上走去,

但见一堆骨聚,

行于这平平的大路。

因为他的眼根若不防护,是说因为不以念之窗防护眼根及关闭眼门的人,便为贪等法所侵入所系缚。彼防护而行道,是说以念窗关闭他的眼根而行道。若能如是行道者,即名保护眼根,作眼根律仪。

仅在眼根中,实无任何律仪或不律仪可说,在眼净色所依亦无有念或妄念生起。当所缘之色现于眼前之时,经过有分(识)二次生灭之后,便起了唯作意界的转向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有眼识的见的作用,自此有异熟意界的领受作

用,其次有异熟无因意识界的推度作用,其次有唯作无因意识界的确定作用,经过一生灭之后,便起速行的作用了。这里在有分,转向(乃至确定)等的任何作用阶段都没有律仪或不律仪可说。但在速行的刹那,如果生起恶戒,或忘念、无

智、无忍、懈怠,便为不律仪,如是发生而说他为眼根不律仪。

何以故?因为那时眼门没有守护了,则有分与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譬如城市的四门若无守护,虽然城内的家门、仓库、内室等善加守护,但城中的一切财货实无保障,因诸盗贼可从城门而入市内恣其所欲而作故。同样的,如果在速

行的阶段起了恶戒等,则那时成为不律仪,眼门便无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亦无守护了。若在速行时生起戒等,则眼门有了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

路线也有了守护。譬如城门若能善加守护,虽然城里的家门没有守护,但市内的一切财货亦善能保障,因为城门紧闭没有盗贼可以进去了。同样的,若在速行的阶段生起戒等,则眼门有所守护,于是有分及转向等的路线也有守护了。故在速行的刹那而生起律仪,名为眼根律仪。

耳闻声已等其义亦尔。

如是当知业已略说以回避取着色等烦恼随缚相为特相的根律仪戒。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

达真堪布: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 问:哪种供养和布施是最重要的? 达真堪布答:供养有很多种,但是法供养是最圆满、最殊胜的。对上师三宝,你可以没有别的供养,但是你不能没有法供养;对父母众生,你可以没...

热,是冰的价值

热,是冰的价值

热,是冰的价值有两个孩子从家中偷了一些水果和奶制品,跑到野外去玩。那时还没有保存食物的方法,看着吃剩的食物在阳光下坏掉,他们没有一点儿办法。后来,两个孩子上了中学,他们依然是好朋友。一次,沿着冰封的...

我与地藏菩萨结缘的经历

我与地藏菩萨结缘的经历

大约三年前,我妻子得了肺结核,到沈阳医大二院呼吸内科看病,被推荐至沈阳胸科医院八病房多次,开始咯血,我在医院陪护妻子,看到每天都有人因肺结核而离开人世,每天都看到人死亡时的痛苦,精神饱受摧残折磨,看...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5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5集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 研习报告 第25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 【或奉真朝斗。】 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

你知道森林蔬菜吗?

你知道森林蔬菜吗?

在广阔的森林中,有许多植物的芽、茎、叶、花,甚至整个地上部分都可以作为蔬菜食用,这些可作为蔬菜的森林植物称为森林蔬菜。森林蔬菜生长在空气新鲜的林地环境中,没有受到污染,对人体十分有益,所以被人们誉为...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禅心

佛教故事:谈佛说禅悟人生:寻找真正的禅心

寻找真正的禅心修禅修心,倘若自己心中对禅理一知半解,只凭嘴上空说,没有任何意义。对于禅机的参悟需要一颗玲珑的禅心,与佛学融为一体。小和尚问老和尚:僧人皈依佛门,四大皆空,讲究一种虚静。那么,我们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