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属于自己的风景,从来不曾错过;不是自己的风景,永远只是路过。天地太大,人太渺小,不是每一道亮丽的风景都能拥有。

一辈子,只求有一道令自己流连忘返,不离不弃的风景就已足够。每一颗心,都有一份无法替代的情愫和某一道风景永远关联着。人生的风景,是物也是人。

我们都是时间的过客。人生,空手而来,必然空手而归。在你我的时间尽头,一切都将化成云烟。因此,在拥有时,要好好珍惜;失去之后,要舍得放开。

失去之后还紧追不舍,最终追回来的只有无尽的落寞和悲伤。能拥有的即使再不堪也比会失去的强,只有懂得珍惜,舍得放手的人,才能邂逅越来越好的拥有。

正确看待自己的拥有,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人生的得与失,就能享受充实而幸福的人生。清闲有清闲的寂寞,也有清闲的快乐;繁忙有繁忙的热闹,也有繁忙的烦恼。

任何东西都是祸福相依的。因此,得到了别骄傲,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没有的别失望,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活在于过程,犹如生命在于成长。平淡不是无味,而是生活的真味;平淡不是无所求,而求得的恰是人生的本质。

高山峻岭能够为我们贡献惊奇,但平原上的稻香麦浪,才能满足我们的真正需求。任何激越的爱情,都会回归于柴米油盐;任何辉煌的人生,都将恬淡于平静的回忆。

说不清生命的味道,分不清人生的滋味,得有得的滋味,失有失的味道。生命的过程中,五味俱全,失落时我们不能不伤情,得意时我们不能不欢欣。

我们总是把人生的种种得失,融入于我们的感情,得之则喜,失之则悲。生活就是这样,忙忙碌碌,平平淡淡,人生就是这样,坎坎坷坷,起起伏伏。

量有多大,心有多静;心有多静,福有多深。心静不静,和环境无关。最深的宁静,来自最宽广、包容的胸怀。福深福浅,不在于能笑着迎来多少,而在于能看淡多少失去。

人生之苦,在得失间。心胸宽广之人,拿得起,放得下,无意于得失,自然坐怀不乱。花谢芳不败,心静人自在。心静了,才有闲心品味出已有的幸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4)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4)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24) 无量寿经24(大教缘起第三) 这一品别序,是无量寿经三度所有的瑞现,阿难看见世尊放光,以前从来没见过,所以他长跪合掌来问佛, 而白佛言 ,就是向佛来禀白,说:世尊今日...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三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三集)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四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今天稍微晚了十分钟,请大家多多见谅。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看经本第一...

在MZ里,经常能提到见解脱、闻解脱之类的圣物、圣地。有的人听说一到某某圣地就能消业、解脱,可是到了圣地,业障并没有消,也没有解脱。有的人听说哪里有什么殊胜的圣物,一见就能解脱,一戴就能消灾免难,可是见了、戴了,没解脱,也没消灾免难。没过两天家里又出事了,儿子发烧了,或者工作不顺利了,就开始怀疑了,认为都是假的、骗人的,然后就诋毁佛法,诋毁密宗。


在这个世界上,印度的金刚座是最殊胜的。若是有一个地方,见到就能解脱,那肯定是金刚座,因为它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再殊胜的地方也比不上金刚座。若是一到那个地方就能解脱的话,佛也不用三转法轮了,佛的弟子们也不用苦修了,都到金刚座去就行了!哪有那么容易?


确实是有很多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但这是对相续成熟、因缘具足的人而讲的,他们一见到、一听闻、一系上这些圣物就能解脱,瓜熟蒂落。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我们一般的人还需要修行。所以说,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以后别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一切随缘。这些都是所依的作用。你若是需要一个所依,你现在手里拿的这篇文章,也是所依。为什么?因为它是法宝,是三宝之一。


但是人都有分别心、执着心,看到贵重的佛像就觉得殊胜。这样一篇文章,谁都没当成所依,都当成废纸了!所以,家里设佛堂,请这些佛像、法器或者供品,也有功德,但是,要随缘而做。有了是福报,没有就没有,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很多学佛人都很重视这些,但是不知道闻思修行是最根本的,是最重要的。

见解脱、闻解脱为什么不灵

在MZ里,经常能提到见解脱、闻解脱之类的圣物、圣地。有的人听说一到某某圣地就能消业、解脱,可是到了圣地,业障并没有消,也没有解脱。有的人听说哪里有什么殊胜的圣物,一见就能解脱,一戴就能消灾免难,可是...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狗的遭遇

佛教故事:动物的故事:狗的遭遇

狗的遭遇库特盘狗在它刚刚睁开眼睛时,就与妈妈分开,被主人抱回了家。主人爱狗如命,养狗不逊色于养育子女。逐渐长大的库特盘狗也没辜负主人的期望,很快显示出警觉、勇猛和善于护家的本领。起初,它不叫库特盘,...

贫贱富贵的前因与因果的三世性

贫贱富贵的前因与因果的三世性

贫贱富贵的前因与因果的三世性 贫贱富贵各有因,这是前生修来的。 同样是人,为什么有尊贵的人?又有下贱的人?是什么原因使他就尊贵了?什么原因令他就下贱了?有五种道路,令人走到下贱这一种的果报上。 这...

般泥洹经

般泥洹经

般泥洹经 般泥洹经上 不载译人附东晋录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王舍鹞山。从大众比丘。比丘千二百五十。时摩竭王阿阇世。与越只不相得。众臣议言。越只自恃国富民众。地沃野丰多出珍宝。不首伏我。当往攻伐。国贤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