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六和敬”是指什么?

佛陀住世时,领导的僧团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等七众弟子,以佛陀身旁的常随众而言,就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多。如此庞大的僧团,佛陀如何统理,使其和乐清净,发挥住持正法,度化众生的集体力量?“六和敬”即是佛陀摄众的方法之一。略述如下:

一、身和同住:

在行为上,不侵犯人,就是相处的和乐。僧团大众,同作佛事,必须做到身业清净,讲求和谐快乐,彼此互相帮助、尊重、包容;遇有疾病,相互照顾,平等共居,和合共住。

二、口和无诤:

在言语上,和谐无诤,就是语言的亲切。僧团大众,共同信佛、赞法、敬僧,必须做到语业清净,说话恳切,言语柔和,和平共处。

三、意和同悦:

在精神上,志同道合,就是心意的开展。僧团大众,同一信心,共同追求佛法真理,必须做到意业清净。日常生活中,不违不犯,不比较人我得失,不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才是当下的净土。

四、戒和同修:

在法制上,人人平等,就是法制的平等。僧团大众受持戒法,进退有节,仪礼有据,行住坐卧之中,威仪庄严。

五、见和同解:

在思想上,建立共识,就是思想的统一。僧团大众对于出世圣道,能如理通达,舍去分别执著,彼此见解一致,达成共识,此乃共同成就之前提。

六、利和同均:

在经济上,均衡分配,就是经济的均衡。僧团大众,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大家受用均等。

六和敬之中,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是和合的表现。身业的实践,如法共住;语业的谈吐,和雅高尚;意业的动念,清净无染。和乐清净的僧团,便是正法久住的基础,因此,经典中以破和合僧与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同为“五逆重罪”。

“僧”是佛法的住持者,割爱辞亲,舍离世乐,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他们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但以耕耘心田为要务,耕耘自己的心田,也耕耘众生的心田,更做众生的福田。出家法师也称为“开发心灵能源的工程师”。佛陀教示人人皆有佛性,僧团奉行佛陀的教法,以绍隆佛种、教化众生为己任;因为有僧团住世弘化,因而得以“续佛慧命”,因此,僧团就是佛陀的真身。

僧团因为奉行“六和敬”,因此能和乐清净。广义而言,一个家庭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美满安详;一个团体只要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发挥团体的力量;一个社会若能奉行佛法,共同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就一个安和乐利的社会;一个国家若能奉行佛法,行持六和敬,就能和合无诤,成为一个富强康乐之邦。

当初佛陀成立僧团,标举六和敬,以思想、法制、经济、语言、身行、心意为民主平等的原则,树立了佛法的平等风范,无疑是一帖止诤的良药,因此,“六和”不仅是建立僧团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追求世界和平的根本之道。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施财放生扭转灾运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施财放生扭转灾运

施财放生扭转灾运二十世纪初在台湾一个叫金包里的地方,有个慈善家林老爷,林老爷在街上经营着益源号杂货店及布庄,平素交易公平,童叟无欺,心地仁爱,慈善为怀,对于公益事业不遗余力。有一天当地渔民捕获一只巨...

什么是辟谷减肥 是不能进食吗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什么是辟谷减肥 是不能进食吗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

当今人们对自己的身材有比较高的要求,想要更加的苗条,而在诸多的减肥方式中,辟谷减肥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很多人以为辟谷减肥就是什么食物都不能吃,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接下来就给大家讲讲什么是辟谷减肥,帮...

看见如来从空而下,一时光明遍照,全寺都惊奇

看见如来从空而下,一时光明遍照,全寺都惊奇

南北朝刘宋时,比丘尼法盛,清河人。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已过七十岁,在金陵建福寺削发。她才识敏悟,对同志昙敬,昙爱说:“我学佛修行,自愿在西方!”至十六年(公元439年)九月廿七日,她在塔下礼...

星云大师: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

星云大师: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

佛教在印度或中国,有不少关于钵的故事,能否为我们开示?有关钵的故事,最脍炙人口的就是金碧峰禅师与玉钵的故事。金碧峰禅师是一位道行高深的行者,他对世间一切都不贪爱,唯独对一只玉钵爱不释手,每回他都会先...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是何因缘,男婴竟身着须曼花衣出世?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是何因缘,男婴竟身着须曼花衣出世?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位大富长者,娶了名门贵族之女为妻。长者还特别聘请城中最好的乐师,每日演奏种种上妙音乐,来取悦夫人。长者夫人怀妊十月后,不仅产下一名相貌端严的男婴,且一生下...

达摩祖师:莫将福德当功德

达摩祖师:莫将福德当功德

有很多佛子,知道自己业障深重、修行不力,怕智慧功德不够,就拼命地、刻意地、到处打听地、想方设法地多做好事、多做义工、多拜经忏,多念经咒、多修法会、多修供养、多修布施、多放生命、多修寺庙、多朝名山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