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圆法师答:求求师父告诉弟子该怎么继续走下去?

问:真圆大师您好!弟子来自辽宁省辽阳市,弟子在感情上有所困惑几乎崩溃,我与他相爱3年,我们很相爱但是我们并不快乐很累因为我们一直都在为琐事吵架,争论不休,我一直都很较真对于事和物,他与我类似但他一直忍让我现在我已经开始为他改变,放下了自己的位置,用心来关爱他,他却依然沉默,我们工作不在一起,尽管如此我还会打电话问候关心,哪怕去见他短暂的几分钟。我怕他真的不爱我了怕他真的会爱上别人,对于我来说他很重要,我去求他的原谅他拒绝了但是他的泪让我增加了自责,刚刚我的一个亲人去和他谈关于我们的矛盾,这几天我在为他改变为我们发自内心的祈祷!求求师傅告诉弟子该怎么继续走下去?、

阿弥陀佛!

答:人生本来就是为解决生死问题而不可能不痛苦的既漫长又短暂的过程,因为生老病死、爱恨缠缚、名利金钱纠结等而使这个过程更复杂曲折漫长,因为当我们还没有明白的时候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所以又是如此短暂。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不能使我们很好地面对这一切问题,那么一生只有痛苦、煎熬、挫折,直到生命的尽头依然不得暂歇,从而为生命的下次循环种下继续纠结不清的因。今天我们遭遇的一切就是生命前次循环中我们的身口意所作业之结果。修行就是要不断开发我们本具的智慧,用智慧的思维和方式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烦恼,如果没有智慧,任谁也不可能从痛苦中、从挫折中、从疾病中、从错误中回归到理性的、正常的轨道。修行的智慧是将前次生命循环中种下的不良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使得今生变得顺遂畅达,进而为出离轮回铺平道路。

当我们遭受痛苦时,绝大多数人只会考虑环境、他人有多少问题而很少思考自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们前次的轮回为今天的境遇种下了前因。在佛家为什么要修忍辱?,因为一切屈辱痛苦不是无因的,换言之一切有情没有错误,错误的只有自己,既然是自己的的错误所以就必须承受,表面看来似乎这是阿Q精神,其实不然,忍辱使我们自性的混沌变得清楚有序,使我们本具智慧逐渐显现,使我们烦躁不安的心境得到安谧。

佛教的修行乃菩萨行,菩萨行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所以众生无错,错在菩萨。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会抱怨?我们还会自我?我们还会纠缠在名利爱恨的痛苦中?(顾问团:真圆法师作答)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智????·天台祖师

佛教故事:大德讲故事:智????·天台祖师

智顗天台祖师智顗,俗姓陈,原籍颖川(今河南许昌),东晋时迁居到荆州华容(湖北监利县西北)。智顗的父亲曾是梁朝的重臣。传说,智顗的母亲怀孕的时候,常在梦中看到五彩的祥云,就像飘浮的白云一样在她的怀中萦...

太上感应篇图说110:沽买虚誉

太上感应篇图说110:沽买虚誉

经文:沽买虚誉。【原文】亡而冒为有,虚则假为盈。巧诈欺同辈,关通攫功名。一朝奸毕露,鬼蜮现其形。所以玉蕴石,抱璞甘沉沦。注:自古有高世之德业者,皆名并天壤,岂有心求之,实大声自宏耳。如居官本不廉,要...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二十六卷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第二十六卷

第二六卷  诸位观众,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第六十四面,我们看经文: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3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6)

佛教故事:玄奘精神 第63节:第九章 人生无常,唯有把握当下(6)

人类文明大多是依河流而生,大地是母亲,大河就是母亲的乳汁--恒河和亚穆纳河是印度北方最重要的两条河流,都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传奇故事,古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曾提到这里,因此被人们...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 攀山

佛教故事:哲理小故事: 攀山

一位著名的攀山教练,他发现有一位队员最近情绪低落,做事丢三落四,常常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于是他问:你最近怎么了?队员无精打采地说:我很喜欢一个女孩,可我追了她很久,她竟然连看都不看我一眼,我感觉自己很...

佛教与素食的关系

佛教与素食的关系

世界上许多素食者都是基于宗教的因素而食素。佛教主张不杀生,佛教《涅盘经》:“佛说:吃肉的人断大慈悲种子”。另外在佛教的《楞严经》中还有“永断五辛”的说法,五辛是葱、蒜、洋葱、韭菜及兴渠,在佛教中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