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舍利子一般超不出以下几种来源:结石骨头牙齿死者携带的随葬品或人为放入骨灰中的东西。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这种解释也难自圆其说,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

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槃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舍利子是天竺尸骨之名,音译为舍利子。由于断烦恼者死后火化时,其尸骨异于常人,部份尸骨化成晶莹美观之颗粒状,所以有人将已断烦恼之亡者火化后之尸骨舍利子,作为圣物而收存纪念之。所以舍利子只是断烦恼者死后之表显物,并非真实佛法。

佛入灭后,故意将尸身化为碎身舍利,欲使多数人都可以分得纪念供养。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德,而是佛的威神力所变现。

尚未见道的凡夫,只要世间五欲的烦恼很少,有时也能烧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断我见以上的圣者才能烧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鸟类,被教导念佛数年以后,死后也烧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烦恼很少,虽然没有学佛,死后也烧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对世间的五欲贪着减少了,或者断除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还不是佛法中的圣者,死后也能烧出舍利子。所以舍利子的生成,是因为世间欲的烦恼少了以后,死后便会烧出来,与佛法的修证不一定有关。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正法;所以佛弟子应该以护持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母亲节思母报恩 愿以纯净的功德孝敬故母

母亲节思母报恩 愿以纯净的功德孝敬故母

《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甚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读这首古诗的时候,...

修行之道--爱语沟通

修行之道--爱语沟通

愛語溝通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需要好的人際關係,希望與別人相處和睦,能夠建立良好的友誼,彼此溝通意見,互信互助。人際關係相處得好,就是通常所謂的人緣好。人緣好是安全感的來源,是事業成功的要件。佛法...

秋吃清炖冬瓜丝瓜清热排毒

秋吃清炖冬瓜丝瓜清热排毒

秋季,很多朋友渐渐把养生的重点放到进补上。在此之前,不妨先把体内的毒素排掉,为进补扫除障碍。经常熬夜热毒重 经常熬夜之人,阴虚火旺,加上天气较热,外热引动内热,体内会蓄积很多热毒,多有口苦,眼睛经常...

30岁亲证般舟三昧,面见阿弥陀佛的悟先大师

30岁亲证般舟三昧,面见阿弥陀佛的悟先大师

30岁亲证般舟三昧,面见阿弥陀佛的悟先大师  佛教禅定方法中,有一种叫“般舟三昧”的。佛门弟子如果修持这种戒定,十方诸佛便会出现在自己眼前,佛国净土的清丽超尘的景象,更是毕现目前。正如佛教经典《摩诃...

我所经历的观世音菩萨感应事迹

我所经历的观世音菩萨感应事迹

多 杰以前因持“心即是佛”之理,认为只要在心地下功夫即可,自性即是观世音,又何必去拜心外之观世音呢?去拜佛菩萨完全是不明道理的行为,我是不屑于这样做的,但后来发生的一些事使我改变了这种看法。 《普门...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别让自己更孤独

佛教故事:处世哲理:别让自己更孤独

傍晚,我站在台北办公大楼的门前,看见一辆公共汽车驶过,有个黑人正从后排的车窗向外张望,我突然兴起一种感伤,想起多年前在纽约公车上见到的一幕:一个黑人妈妈带着不过四五岁的小女儿上车,不用票的孩子自己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