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子是怎么形成的?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学者提出,由于佛门僧人长期都是素食,摄入了大量的纤维素和矿物质,经过人体的新陈代谢,极易形成大量的磷酸盐、碳酸盐等,最终以结晶体的形式沉积于体内而形成。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完全令人信服。世界上素食主义者成千上万,为何并无舍利子出现?佛门弟子不计其数,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舍利子呢?舍利子一般超不出以下几种来源:结石骨头牙齿死者携带的随葬品或人为放入骨灰中的东西。一些学者认为,舍利子可能是一种病理现象,类似胆结石、肾结石之类。这种解释也难自圆其说,不少患结石症的病人,死后火化,无一例有舍利子存在,况且出舍利子的高僧生前几乎都是身体健康、安详自在的长寿老人。

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槃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舍利子是天竺尸骨之名,音译为舍利子。由于断烦恼者死后火化时,其尸骨异于常人,部份尸骨化成晶莹美观之颗粒状,所以有人将已断烦恼之亡者火化后之尸骨舍利子,作为圣物而收存纪念之。所以舍利子只是断烦恼者死后之表显物,并非真实佛法。

佛入灭后,故意将尸身化为碎身舍利,欲使多数人都可以分得纪念供养。甚至于为度有缘之众生,有时无中生有,忽然出生舍利子,使人生起信心,进而修学佛法;但这不是舍利子本身的功德,而是佛的威神力所变现。

尚未见道的凡夫,只要世间五欲的烦恼很少,有时也能烧出舍利子,不一定要断我见以上的圣者才能烧出舍利子;所以有些八哥鸟类,被教导念佛数年以后,死后也烧出舍利子;有的人五欲烦恼很少,虽然没有学佛,死后也烧出舍利子;外道修行者,如果对世间的五欲贪着减少了,或者断除了,虽然还没有断我见,还不是佛法中的圣者,死后也能烧出舍利子。所以舍利子的生成,是因为世间欲的烦恼少了以后,死后便会烧出来,与佛法的修证不一定有关。

佛所最重视的舍利,称为法舍利,也就是三乘菩提的正法;所以佛弟子应该以护持佛的法舍利,做为护持佛教的最重要内容。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做完法事后斩桃花符放在哪里相当重要!

做完法事后斩桃花符放在哪里相当重要!

在我们婚姻遭遇第三者的时候,就可以去选择找道长做斩桃花的术法,那么这个时候做完了法事后,斩桃花符放在哪里相当重要!要向道长问清楚,如果放的地方不对,可能是不能顺利让自己的婚姻回到原来的样子的。除了这...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婆罗门作贼畏打,终证圣果

佛教故事:佛经故事:婆罗门作贼畏打,终证圣果

一时,佛在舍卫城。一发心常行供施的婆罗门希望凡来接受自己供养和布施的人不要有任何争论和斗争等不祥之事。一日分别来自市中心和市郊接受布施的婆罗门互相不合,市内的对市郊的说:你们以农务为主,来此接受布施...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午餐

佛教故事:微型小说:午餐

午餐我每天撒一片白菜叶子往面包中间一夹。今天撕一片,明天撕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落入肚中全不见。上世纪90年代我在深圳一公司上班,公司做的是大买卖。但是公司里最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民愤,不是投资失败...

告诉你一个把泥土变黄金的窍诀

告诉你一个把泥土变黄金的窍诀

修造佛菩萨的殿堂乃一切有漏善业中最为重要的,哪怕你只赡养一筐土,就已具足赡养一筐黄金的功德。【处处尽是华藏界,从教何处不毗卢。】因为众生无尽,佛殿经堂亦应无尽,可安立佛、法、僧三宝久住于世,可供给机...

恰宓禅师:毗婆舍那禅 第五章 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

恰宓禅师:毗婆舍那禅 第五章 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

第五章清净的七个阶段(七清净)为了证悟,我们必须经历七个阶段的清净:一、戒清净 (Purification of Moral Conduct )第一是戒清净(sila-visuddhi):指道德行为...

佛陀也有苦恼

佛陀也有苦恼

佛陀也有苦恼赵州从谂禅师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他以深邃的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赵州禅师活了一百二十岁,被唐昭宗敕谥为真际大师。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道:佛陀有苦恼吗?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