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真正富裕?

古代的舍卫城里,有一个穷困潦倒的汉子--须赖。虽然,他赤贫如洗,但却非常有修养,自制力极佳,丝毫不将贫苦放在心上。他所以会有加此修养,在於他一直确信释尊的教理,才能忍受极端的困苦,和诸方的引诱,坚苦卓绝,忠贞纯洁,在正大光明的佛道上,脚踏实地,逐步前进,堪称一位罕见的善行者。

天界的帝释天王,运用天眼,发现舍卫国贫困的须赖。须赖以金刚那样坚定的精神,致力於善行,既不动怒,也无肮脏与缺陷,不论行、住、坐、卧,经常都保持威严和礼节,寡欲知足,竟不在乎世人津津乐道的名利,反而粗茶淡饭,衣著朴素,安之若饴。他虽然家里贫困,但每隔几天必参访释尊,供养礼拜,聆听教义。帝释天王看见一个珍贵的实况∶那就是须赖去礼佛时,常常有几百人跟随著他。凡尘里充满著奸恶、迷妄与苦恼,而须赖居然能保持纯洁与善良,对於行善能剑及履及,不尚空谈。帝释天王看见这种情况,忍不住对他有某种恐怖与怀疑∶

「我可大意不得。凡尘竟有这样的善行人,恐怕不久连我这天界,也会被须赖抢去了。我还是下凡一趟,问他为何要行善?广积功德,要求什麽道呢?」

帝释天王盘算後,即刻化身几个人,直往须赖的住处。接著,大家异口同声,指他叫骂∶

「须赖这个穷小子。」

须赖在家里听见一群陌生人,在门外谩骂嘲笑,视若无睹,不发一言。本来,帝释天王预料对方必会在愤怒之下,反唇相讥,谁知他竟不为所动,帝释天王倒有些失望了。

於是,他们改拿著瓦石、刀杖去迫害须赖。然而,他竟能忍受百般的侮辱,无嗔怒之意。反而对於迫害者怀著慈悲心,一点儿也不生气。帝释的第二种试验,显然亦惨败了。帝释老羞成怒,再度化身,走到须赖面前威胁他说∶

「好家夥,那麽多人骂你,你却默然不语,他们用瓦石、刀杖要害你,你也毫不生气。倘若他们要杀害你呢?」

「这样问我未免太笨了,骂人是不善的行为。纵使有人想用刀剑杀害我。我对他既不憎恨,也不愤怒。不论如何,罪福必然伴随两种结果...。凡做善事的人,会得到天界的善报;那些犯罪的人,会堕入恶道裹。纵使我不报复这些人,但是,他们也难逃自作自受,造业自得的报应。也就是说,自然的因果律会制裁他们。因此,我并不憎恨那些想迫害我的人,反而十分同情他们。」须较淡淡地回答,接著朗读一首诗∶

「凡播下苦种的人,会得到苦果的报应。

凡播下善种的人,会收到善果的报应。

上人忍辱不埋怨,智者守规矩不犯罪。

身、口、意三业清净,福德双修的人,经常置身在安乐中。」

帝释的阴谋和诡计,照样不能动摇须赖的坚定意志。帝释的第一项计划失败,就采用第二项策略,他一面化身七宝金塔,重现在他的面前,一面化身成许多人,走到他的身边。那些人对须赖指著金宝塔说话,企图诱惑他∶

「须赖,你还是将眼前的七宝金塔收下吧!你不妨用它来布施,广积福德,添购新装,买些佳肴,享受口福不更好吗?你为什麽不把眼前层层堆积的七宝塔收下呢?」

「我很感激你的好意,不过,我目前的贫困,乃是过去世的报应。倘若我现在轻易接受这个珍宝,那麽,我来生会更贫困,一辈子也不能与贫穷断缘,所以,我不愿收下这个宝物。」

「这不是过去与来世的苦乐问题,而是我们应该在现世里尽情享乐,过著欢天喜地的日子才对,不要总是提到坚苦卓绝的车情,你还是收下吧?这才是脱离贫苦的最好方法。」

「你说话未免太强辞夺理,把不实说成事实,正是鬼迷心窍者的话,也是智者所担心,更是明智者缄口不提的话。考虑欠周的作为,必然要饱尝苦头。不该拿的东西,属於胡妄的贪求行为,无异於盗贼的行为,也是智者的耻辱。妄爱此身,执著寿命,企图长生不老,乃千难万艰的事。身命无常,一切皆是无常。不过,我所尊奉的,只有佛道而已。」须赖回答後,又朗诵一首诗∶

「宝藏无限,如果放在家不肯布施,身死时才懊悔,智者说是真穷;若能体会这些隽语,舍弃美味饮食,爱好布施,思意周密,佛说是真富。」

须赖并没有落入对方诱惑的圈套。而第三种方法企图引诱须赖的贪欲,又告失效,他们也不得不退下。

不久,帝释又拿著价值数亿的珍珠,出现在须赖面前说∶

「须赖,我现在因为某件案子正打官司,据说哈西诺克王要找你作证,我打算把这颗珍珠给你,倘若你肯为我说些好话,我将感激不尽。」

「我也许该为你讲几句好话,无奈,伪证是一种迷妄的言语、不合道理的话,首先是欺骗自己,其次是骗天,也是骗法、骗人、骗圣贤的一种可怕行为。因此,凡爱胡扯的人,心与口都无信字可言。而这些全是罪恶的根源,断绝善行,罪恶滔天。」

须赖拒绝眼前的诱惑,同时朗诗∶

「许多爱撒谎的人,嘴里常常发出恶臭,要小心遭恶报,可别胡言乱语。欺骗我和我的心,也在欺骗别人时,这种话全会被世人怀疑,得不到信任。胡言乱语对自已和别人,毫无益处,它会造成许多罪恶的根源,断绝善行与善业的种子。即使天地皆是黄金,四海都是珍珠,这些全部都要送给我,我怎能说出不合理的话呢?」

由此可见,帝释依然不能诱发须赖的贪欲。不仅如此,须赖还说他胡言乱语,乃是罪大恶极,迫使帝释只好怏怏离去。

帝释又想出第四种方法,企图叫自己的妻子来诱惑须赖。帝释回到宫里,把夫人找来∶

「你立刻带领我们所有的歌妓走访须赖,动摇他的意志,停止他的清净修行。」

帝释夫人奉命带领一群歌女,等到夜幕低垂,才飞到须赖家裹的上空,发出银铃似的娇柔声音,意图引诱须赖∶

「须赖,你睁眼瞧瞧,天女都在你的左右侍候你。贤慧娇美,温柔体贴,穿戴美丽与庄严的璎珞衣裳,正侍候著你。你睁眼看看吧!须赖。」

净夜的天空,发出美玉般的声音,须赖听入耳朵里,不禁身心荡漾,好像瘫痪一样,自己暗忖,我果真被引诱上了吗?他一面仰望天空,一面猛烈指责∶

「苗条身材,和漂亮的长相,乃是地狱、饿鬼和畜牲等朝夕梦想的,而天人与智慧杰出者,是不会津津乐道。我把你们的容貌,看成梦幻。连那婀娜的身姿,旃檀般的香气,全都像泡沫。至於你的外形、骨骼和肉体等。全属於皮囊,被表皮所盖覆的脏物。也像梦幻与水泡般的虚浮,一点儿也不值得我去执著。诸位为了要破坏我的善心,竟不惜半夜来引诱,恐怕你们将来会堕入三恶道里。」

帝释夫人及一群美女,轻声柔语亦不能激发须赖的欲念,她们只好败兴回报帝释天王∶

「大王,须赖这个男人,道心坚固,早已体会真理,熟知女人的狂态,而且已舍弃色欲。俗语说,健康所在,连毒气也无法渗透,他既已断绝了色欲,美色的诱惑对他是不起任何作用了。」

帝释天王亲自用各种方法试探须赖,不但都遭到惨败,甚至从人性的弱点下手,也就是色欲的引诱,结果也一败涂地,这样更使帝释天王对须赖倍加警惕,知晓对方毫无邪念,如此清净的行者,必能上天界来,不禁更加坐立不安。帝释决心消除这个阴影,终於亲自下凡间,走访须赖。

「你要追求什麽?到现在还在持戒。连日、月、释、梵,也盼望著王位。」

「日、月、释、梵、帝王等,虽然地位高高在上,但全是无常的世法,为什麽还要渴望它。坐、老、病、死的悲哀,和憎、爱、怨的苦恼,全都抛弃一旁,只渴望渡救三界的世人罢了。」

帝释天王听到须赖的回答,才好不容易溶解了凝固的怀疑,和不安的心情,眼见须赖喜出望外,就唱歌赞扬他∶

「远离三世的尘垢,迈向救世的大道,须赖呵!诸天会欣然护持你。」

须赖承受帝释的百般考验。只见他手持宝珠,走到舍卫城里,一面走一面高声叫嚷∶

「现在城里只要发现最贫困的人,我就把手上的无价宝珠赠送他。」

此时,有数千名极贫穷的人,听见须赖的声音,无不纷纷前来问讯,并且异口同声要求∶

「我们全是一贫如洗的人。请你把那颗宝珠给我们吧!」

「诸位绝不贫穷,在这个宽大的会卫城里,只有一个人最穷苦,我只送他。」

「除了我们以外,还有谁是最穷苦的人呢?」

「说来也许令你们吃惊,全国最穷苦的人,就是国王波斯匿王。」

「须赖,你搞错啦,国王仓库里的宝物,都装满得快溢出来,他不就是全国最富裕的人吗?」

此时,须赖又在大庭广众面前,唱出一首偈语∶

「虽然财宝堆积如山,如同水昼夜流动,只知拚命求财的人,也仍像穷人一样。贪欲不断地扩增,仍不把苦恼当成苦恼,奸恶行为尚不知惭愧,是真正的穷人。」

须赖唱完歌後,就往王宫方向去。几千名穷人也好奇地跟随他,走到王宫的大门前。

此时,适逢波斯匿王为了增加自身的财富,竟打算要把五百名无罪的富翁,硬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以便吞没他们的所有财产。

侍卫禀告∶

「大王,须赖现在宫门外求见。」

「你们快去请他进来。」国王下令。

须赖离开自己的破屋子时,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在守卫的引导下,走近了国王的宝座。须赖献上手上的宝珠,接著说∶

「大王,我在舍卫城边走边诵经,意外地得到这颗黄金宝珠。我想将它施予全国最穷困的人,所以到处查询。现在我发现国王才是全国最穷困的人。希望大王收下这颗宝珠吧!」

因为须赖的话里带著讥讽,难怪波斯匿王的脸上,突然现出羞愧的样子。

「须赖,你说我的贫穷跟你一样吗?」

「大王比我更贫穷。」

「我的我财多得比比皆是,怎麽会比你更穷呢?」

此时,须赖在众目睽睽之下,解释理由,而又为国王吟唱一首诗∶

「如果昼夜不分,只知贪财,

在现世会使五体受害,来生身体会烧痛。

总想确保长生,不信来世的报应,

只知贪婪,是极穷困的人。

经常要满怀爱心,待人接物要谦虚,

远离色欲亲近贤人,这才是智者。

在安逸中忘记危机,只爱贪财蓄财,

来生的恶果就在眼前,死了後悔莫及。

就像烈火燃烧草木,贪火也猛烈地燃烧,

终究有熄灭的时候,富贵则变成天空的浮云。」

国王听见这首诗後,不禁责备他∶

「须赖,天下有谁能证明我贫你富的情形呢?但谁那知道你一贫如洗的事实。」

「大王,我知道你会怀疑。其实,除了真正洞悉世界真相的世尊外,就没有圣人能够评判这件事情。幸好圣人现在只园精舍里,大王何妨去拜访圣人一趟?」

「那倒不必,如果是那位圣人,我早已经拜见过了。」

「那麽,就请这位圣人作证如何?」

须赖为了恭迎世尊的驾临,乃合掌,坦露右肩,双膝跪地,朝著佛的方向礼拜,衷心祈求∶

「察知所有世人的意思,洞悉诸般真理的佛陀,请您能察悉我的真心,大显神通,快呈现在我面前吧!」

突然,大地震动,佛陀与诸菩萨,好像从地面各处涌出,果然现身在国王的宫殿里了。

须赖走去朝佛礼拜哀求∶

「世尊,不久前我在城里得到一颗黄金宝珠。於是,我到全国各地寻穷人,打算施给他们,目标是找个最穷苦的人。这个人叫做波斯匿王。原因是他的贪欲无穷,向百姓苛徵重税,以满足自己的富裕。所以,我十分同情他,才献出这颗宝珠。不料,他不但不高兴接受,反而指责我,要我表示贫富的证明。现在只想请世尊来开导他。解答他的怀疑。消除他的污垢,为他说明道理。」

佛对国王说∶

「大王,须赖说的句句实话。大王心目中的富裕,乃是淫乱之物,举凡金、银、宝石和宫殿等,全属物质上的财富。这种东西不能是真正的财富。须赖所说的财富,系指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和智慧等,这些全是精进上的财富。大王的富跟须赖的富,不能等价齐观。凡以物质为主的财宝与富贵,如同天空的浮云;精神的财富,垂手可得,也不像浮云般飘忽不定。希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佛在国王与群臣面前,竭立赞须赖的功德。

须赖虽遭人百般嘲笑和指责,但却克服了帝释天王的诸项考验,并告诫国王富贵如俘云,又得到释尊的正确判定,以致获得全国最富有的尊称。

《佛说须赖经》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这段时间我不能仅凭借上师规定的时间来求法,我这段时间太忙碌了,没有真正修成什么法,我能不能延长一些时间来求法?”非常好!我们不是为了走个过程。

我曾经在不同的地方走动,那时很多人都到我身边说:“我想在您面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可不可以?”我说:“当然可以!”因为平常我们就是这么讲解的。我接着问:“你前面求过什么样的法?”回答道:“成熟口诀法是求过的,不仅仅一次、两次,都已经求过3遍了,我现前还想在您面前再求一遍成熟口诀法。”难道成熟口诀法是靠次数来成办见解吗?当然不是!为什么在很多人面前就变成这样了呢?就是刚刚所说的,走马观花,仅仅走一个形式,最终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还有很多人的想法是,下面的这些法我先搁置一旁,先把高一点的法求学一下,说不定在那个时候就会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见解。真要是有这样的好事,历代传承祖师还讲解前面这一系列基础,有什么意义啊?

我记得非常清楚,喇嘛仁波切曾经告诫很多弟子。他说:“我现前告诫弟子们需要在亚青寺呆多少年,方可把成熟口诀法赐予给你们,而不是我这边需要人。”上师说:“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多了,但即便在那个时候,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也不允许这样做,因此不集聚很多人还更好。但没办法,要把一个完整的窍诀法赐予给弟子,让他获得圆满的见解,必须得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一个见解来。不是由于我这边需要人,长时间在我身边这样逛游着。”

我们今天这么宣讲的目的也不是由于什么其它原因,真正要是如同你所想般的,哦,直接求学高一点的法就万事大吉了。这两天我也陆续听到有些人说我已经求过《三句精要》,也叫《锥击三要》——印证之见、断定自决、解脱自信。“印证之见”是直接印证,有印证见解、印证修行、印证行为、印证临时和究竟果实,再加上印证三身之见解,这些都叫印证,是直指你的见解,这就叫见解。如果直指你所得到的见解就叫见解的话,前提是你应该有这样的见解啊!要不直指你的什么见解呢?从这上面就能看得出来,刚开始步入修行的人能印证见解吗?

断定自决——万法摄一,你连“摄一”是什么都没证到,怎么去万法摄一?我们虽然从理论上讲解,“摄一”是心性,只是说心性,心性本身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可能是“明空不二”。什么叫明空不二?!有时候有些人到我身边来说,他现前能做到明空不二,这是否是见解?明空不二适用范围太广了!就拿眼前所看得见的这朵花来说,当你看着这朵花、知道花的当下,能看得见花吗?当然看得见花;知道是花吗?当然有觉知,知道是花。这时候看见的花和知道的花当下一如,与你所谓的“自性”有什么区别?没有一个人能辨别出来它俩之间的区别。说是“空性”,什么叫空性?就是紧接着没有对它产生分析就叫空性的话,那么当下一瞬间知道是花的时候,他已经具备了这个特点。这叫“见解”吗?是什么见解?这就叫“耽著”。我们在讲解八识时,分为无念和有念,还在“有念”的范围当中!连“无念”都没达到,还说是什么觉知一类的,见解可没有那么粗糙!

所以我希望在座的每位修行者,不论当前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禅定,不要加以辨别,因为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现前自己拥有多少,就先在这上面好好护持着它。当见解越来越增长的时候,用不着谁来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你自己就可以慢慢慢慢体会到。

我也曾经遇到过很多自认为已见性之人,我说我今天就不评论你的见解到底是对、是错。我就先问一下,我就拿着刚刚那个问题,那个“耽著”与见解之间有什么区别?他说我的见解就是这样的。我说:“师父,对不起,你知道我刚刚问你的这个是什么?那可是在意识范围当中的耽著啊!”这时候他就不敢说什么了,因为他说是“见性”,我说是“耽著”,但你要是见性了,就说出与耽著不同的特点来。他讲不出来,除非他有更高的境界。需知,禅定太细了!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光凭借“一切都是虚幻”,没那么简单!所以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好好修行着走,你就会越来越感受到,哦,区分就在这上面。但你要是回去的时候还是去想,刚刚上师不是说过,看见花、知道花,这是“耽著”,那真正的“见解”是什么呢?你想!想破天你也想不出来!因为见解不是想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所以,不管现前你拥有什么样的见解,就慢慢慢慢修行着走,我们会把一个完整的修行、完整的见解赐予给你的。

第二断定自决,连个什么叫“摄一”都不知道,万法怎么“归一”呢?第三解脱自信,四大解脱当中的“本来解脱”如空室入盗。好的,你说一切都是空性,还不是心在觉知吗?你还是站在现前这个意识时空当中感受一切。不是禅宗讲解“脱落”和“爆炸”吗?连这么一点点起码条件都不具备,你说这还叫“解脱”吗?所以,可不是啥都没有的人可以讲解《三句精要》的。平常也有很多弟子都说他已经听过《三句精要》了。只是说你小时候上过学,现在我已经把《三句精要》藏文版翻译成汉文版,所以对照上面的文字,可能你没有什么陌生的字,你可能会读。但是真不能说你懂得了其中所有的一切道理,哪怕知道,可能也就是在上面一个再加一个,这个像不像,那个像不像?

亚青寺冬天基本上都是在百日闭关修顿超。有一次冬天过后我去见S师,S师说:“这一次有个老和尚,这些人平常的思维真的很丰富,他说他在修顿超时看见前面一个明点,明点中间有几个明点,但只是这些明点不是太对称,高矮不一,但他好像今天真看见了一个忿怒佛的头像。”上师问他:“怎么讲呢?” 他回答道:“因为大的明点可以当成头,里面的两个小明点可以当两个眼睛。只是不对称,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但也勉强可以说是他的眼睛,下面有一个明点勉强可以说是他的口,就是少了一个鼻子。要是中间再有一个小一点的就可以当成鼻子了,这就说明我看见了一个忿怒本尊的头像。”“哎哟,这些人真能想!”上师说。

很多人的见解就是这样堆积出来的。这是个“明”,这又是“空性”,他们两个又是分不开的,所以在一个上面加啊、加啊、加啊……这就是他的见解。当然完全不懂禅定的人,仅从这方面这么讲解,觉得好像很有道理。但要是从见解上讲,完全就原形毕露,什么都不是!

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都知道,你刚开始步入修行,哪怕讲太多的事,我都不会太计较,毕竟你是刚开始修行,因此在修行等多方面不会有太多的经验。但是修到一定的时候,我就要开始辨别,哪一类叫闻思,哪一类叫实修。因此,要是没有一点点实修的味道,我一定会在中间止住你。好嘞,这不叫修行,我们今天是在讲解实修,请讲一些实修经验。讲这些理论的弟子可能很多都已经逐渐感受到了。好的!好好修,好好修!大概就是这样。

普巴扎西上师:好好修,好好修,真的需要好好修!

我今天下来主要是想把前面这些道理说一下,目的在于什么呢?在座的每一位修行者以及各地很多修行人都要铭记心中,我们当前有些地方可能错在了这些地方。要是往昔已经感觉到的,当然就没得说了。当然也有些弟子说:...

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

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

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 居士: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讲“一门专修”,这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是不是矛盾?大安法师:“法门无量誓愿学” 出自菩萨四...

    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宣说的一切经典,无不是在讲说调伏自心的方法,因此,向自心打商量并且去观照,才是最重要的。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首先,让不安定的心安定;
 
   中间,让安定的心稳固;
 
   最后,让稳固的心发挥功用——这样的口诀,是最要紧的。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听闻的智慧,要能认识烦恼;
 
   思维的智慧,要能降服烦恼;
 
   禅修的智慧,要能根除烦恼。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弟子的镜子是上师,弟子自心所有的,也会显现为上师身上所有的。

 
   总之,如果不想着上师的功德,只想着上师的过错而不尊敬,这样就没有出离轮回的方法。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就算有口诀还不够,修持才是最重要的。

 
   总归而言,当临终时睡在自己的卧铺,吞下最后一口饭,亲友们围绕身旁,呼吸或长或短的喘着气时,要能作到由光明走向光明,从喜乐走向喜乐,让本尊空行前来迎接。
 
                             
---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

 
   有怎么样的弟子,就会有怎么样的上师阿闍黎,无边十方国土哪里有各种具缘的弟子,上师就会生往那里,

 
   由于获得生死自在的上师阿闍黎,对于各种弟子来说,是不可能没有意义的,所以,直至未来的边际,上师会不断地为弟子而来,

 
   因为上师的心,即是金刚总持的心。
 
          
--- 第二世噶-玛-巴噶-玛-巴希

 

    见地,就是显相与空性无二无别;
 
   修持,就是无漏的法身;
 
   行持,就是无碍的本智;
 
   三昧耶,就是清净无垢;
 
   果位,就是“自心即佛”。
 
           
--- 第四世噶-玛-巴若佩多杰

 
   不要看别的地方,就看着自己的心,当你看着自心的时候,看不到任何能见的相;

 
   所谓的见地呢,就是了解真的没有“能修”和“所修”。
 
              
---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


    仅只是一个法脉不能调伏所有的众生,佛陀依着众生各自的意愿给予眷顾,自身对于自己的法脉若能如法而行,这就可以了。
 
             
--- 第五世噶-玛-巴德新谢巴

    痛苦时想起佛法,不算真实;
 
   幸福时想起佛法,那才是真实的。

---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如果一个弟子,对他所皈依的具德上师生起了想解脱轮回的真实信心,那么,即使有人毁谤这位上师,他是不会生起贪着或瞋恨的,如果有这样之心生起,表示他并没有真实的信心。

 
   因此,一旦生起“依靠法与上师,就能得到解脱”的信心,即使遇到让自己和他人生起烦恼的因缘,自他烦恼只会完全平息,除此之外,再不会有其他情况。
 
              
---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能直接利益到众生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间接的利益众生,不伤害众生,而尽力去说法、思法、修法、集众、立寺、建塔、塑像等,如此造福积德的一切思想与行动,将成为大菩提的因。

 
   若是没有利益众生的想法,或者就算有,但行为上却做出会伤害众生的闻思修与积聚福德的一切相似法,不会成为成佛的因,因此,需要善巧的放下。
 
                
--- 第八世噶-玛-巴米觉多杰

    虔诚地顶礼一位菩萨,即是顶礼一切菩萨。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诸佛菩萨为了随类调伏众生,而不定地示现带有各乘法教的化身,但事实上,法门只有一个,道只有一个,果只有一个。因此,你听闻菩萨名号的信心而生的善果,与见到佛色身的福德而生的善果是相同的。
 
                

 ---第十世噶-玛-巴确映多杰

 
   在执着万事万物是恒常的无明轮回中,我们一直陷于“我的”、“你的”的纷争里,到了判定善恶的牢狱时,自作的一切,肯定成熟到自己头上。

 
   因此,一切如母有情啊!因果的分别,不要颠倒。
 
                 
--- 第十六世噶-玛-巴让炯多杰

 
   一个人对阿底峡尊者大喊说:“请传我口诀!”
 
   阿底峡微笑的点点头说:“我的耳朵很好、很好。”
 
   并大声地喊回去说:“口诀在信心!信心!”
 
                
--- 噶当派教言

 

    所谓佛法,没有别的,无非尽力让自心生起慈悲,

 
   尽力趋入离戏论的真实本性,尽力利益众生——就是这样的智慧罢了。
 
                
--- 帕莫竹巴

 
   瞋心大小,在被身分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欺侮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我慢大小,在自己学问有些增长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嫉妒大小,在别人抢到好位子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贪欲大小,在春风得意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吝啬大小,在布施自己的财物时,就看得一清二楚。
 
              
--- 藏巴加惹大师

 
   不贪着此生,就是最好的供养。
 
   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有情众生,就是最好的利生。
 
   满足于任何事物,就是最富有。
 
   到哪个地方都行,就是最好的故乡。
 
   睡在哪里都舒服,就是最好的豪宅。
 
   有助益的觉受生起,就是最好的朋友。
 
   彻底完成着手开始的事,就是最好的好汉。
 
   自己能做得了主,就是最有权威的话语。
 
   心不被贪嗔所驱使,就是最好的悲悯。
 
   没有不如法的心意,就是最好的戒律。
 
   心意具有觉证,就是最好的空行聚集。

---藏巴加惹大师

 
   一般人只喜欢高深的法,不能满足于初基的法,只喜欢那些说空空的、无无的、高高的法,只是人们的证解范围里,却没包含法的力量,

 
   光是大圆满法没有用,还要有大圆满人才行。
 
          

 ---央滚巴大师

 
   听到一个法、两个法就要去修;知道一点、两点也要结合在心上。若不将法灌注在心上,就像面粉与水,若不混合一起,却让法和人之间,有着能容纳下一个人的空间,法就起不了作用了。
 
           
--- 央滚巴大师

证悟者的心要口诀!

    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所宣说的一切经典,无不是在讲说调伏自心的方法,因此,向自心打商量并且去观照,才是最重要的。---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钦巴&nbs...

系统性红斑狼疮,戴开光弥勒佛发愿祈福后神奇痊愈

系统性红斑狼疮,戴开光弥勒佛发愿祈福后神奇痊愈

系统性红斑狼疮,戴开光弥勒佛发愿祈福后神奇痊愈特别提示:下文是一位博友的来信,现全文转发于此。博主你好:以前偶然看到你的博客,一直不太在意。以前也给博主发过邮件询问一些问题。今天又去看了,突然有些话...

日本感冒偏方干香菇煎汁退烧

日本感冒偏方干香菇煎汁退烧

日本自古就有食疗驱感冒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其中,三种吃法对预防和缓解感冒初期症状有帮助。干香菇煎汁能退烧研究表明,香菇的成分中含有抗病毒物质,把干香菇煎成汁饮用,自古以来就被日本人看成是治疗初期感...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

静波法师: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三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前辈、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昨天我们讲到“入”,入是证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