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广法师: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来谈谈《般若心经》的修法。《般若心经》要如何修呢?我只从两个 重点:观和自在来切入。

1、 《般若心经》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呢?在观。能观便能自在 ,能自在便是菩萨。菩萨要度化众生,自己岂能不自在呢?所以,自在对一个发心做菩萨的人,是很重要的。 那么,要如何观呢?就是按照《心经》经文所说的去观: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 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 道,无智亦无得........。 就是如是观。 观是什么意思?不必说的那么深。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就 是观想、思维,分析、推理。例如:对上述《心经》经文不懂的话, 要怎样呢?当然要去思想它的含意,找相关资料来阅读,分析它的道 理为什么是这样?........观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这样。 等到对身心五蕴的虚妄、不实、空如,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才有可 能进入较微细的内心观照。 观的大意如上。

2、 再来谈自在。 要如何才能自在呢?很简单,只要自已在,就能自在 。凡夫所以不能自在,就是自己常常不在。身体坐在这里 ,心却跑到别处去了;吃饭的时候,心却不在吃饭;走路的时候,心也不在走路中........。如此,怎能自在呢?自己都不在了──心跑掉了、胡思乱想去了,想来一大堆的事情,串起一大堆的是非人我,怎能不烦恼? 所以,要自在,必须自己常在。心与身合,身在哪心就在哪,心与身合一,不要身心分裂。如此,自己常在,自然就常自在了。 因此,古代有位禅师在用功时,常唤自己说:主人翁,你在吗? 然后自己回答:在!我在。清醒着!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念佛感应佛珠现光

念佛感应佛珠现光

念佛感应佛珠现光一辆摇摆不定、似乎是醉汉驾驶的电动车,刚刚通过县城的东西大街,通过一座桥梁,依然是旁顾无人的向城郊的东北方向驰去。这时,一位年近70岁的老太太,手拎着刚刚买回来的东西,紧靠人行道边的...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来处去高僧辞世

佛教故事:济公活佛传奇录: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来处去高僧辞世

第一回 静中动罗汉投胎 来处去高僧辞世诗曰:爱网无关爱不缠,金田有种种金丹,禅心要在尘中净,功行终须世上全。烦恼脱于烦恼际,死生超出死生间,不能火里生枝叶,安得花开火里莲。这八句诗,是说那释教门中的...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禅宗小故事:敬钟如佛

敬钟如佛钟,是佛教丛林寺院里的号令,清晨的钟声是先急后缓,警醒大众,长夜已过,勿再放逸沈睡。而夜晚的钟声是先缓后急,提醒大众觉昏衢,疏昏昧!故丛林的一天作息,是始于钟声,止于钟声。有一天,奕尚禅师从...

流浪猫毛毛,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流浪猫毛毛,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

初冬的西安,寒风袭人。月明星稀之夜,我依然不受这寒意影响,饭后悠然散步。街道上依然车水马龙,在一片喧嚣之中,路旁绿篱中传来了猫的哀叫声。我的心为之一动,想一看究竟。在昏黄的灯光下,我慢慢靠近它。没想...

索达吉堪布:“情”不自已,引发许多犯罪,怎样调整自己的心?

索达吉堪布:“情”不自已,引发许多犯罪,怎样调整自己的心?

索达吉堪布:“情”不自已,引发许多犯罪,怎样调整自己的心? 问:“情”不自已,引发许多犯罪,怎样调整自己的心?索达吉堪布答:这几年来,我之所以去不同的大学演讲,就是想尽自己的一点力量,让更多年轻人懂...

弘一大师说放生与杀生的果报

弘一大师说放生与杀生的果报

今日与诸君相见。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五)欲生西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今每门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