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先生:明心见性,明哪般心?见哪般性?

钱穆先生:明心见性,明哪般心?见哪般性?

禅宗故事里有一件很有名的公案说:

百丈怀海大师侍马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什么?”师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遂回头,将师鼻一,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于言下有省。(《五灯会元》卷三)

这一段故事,正好说明六祖意思。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所知见。禅宗祖师只许你有此“知见”,不许你有此“所知见”,而即住着在此“所知见”上。知见了一群野鸭飞过,不许说是一群野鸭飞过,也不许想有一群野鸭飞过。此是一种纯粹知见,非“无知见”与“不知见”,即此是“佛知见”。此是心本体,亦即是佛性。

禅宗要你“明心见性”,是明如此般的心,见如此般的性。今说我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此是前念生。野鸭飞过,我心也不存,此是后念灭。此念灭了,才能生别念,此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是要你“前念不生,后念不灭”。你看见一群野鸭飞过,只此一见,便成一相。但你不再说我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离一切相”。明白到这里,即易明白得明一切法而无念、无相、无住、无着的真境界与真体段。

再言之,你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慧”,你不再说看见一群野鸭飞过是“定”。否则你此一刻看见一群野鸭飞过,野鸭是飞过了,而仍在你念里存着,你心里老存着此一群野鸭飞过,会阻碍你下一念之新生。

所以要受马祖鼻子。因你如是般随外迁流,失了“定”,亦将失了“慧”。六祖的“即心即佛”义,大体是如此。

所以说“烦恼是菩提”。你若偏要说我看见一群野鸭飞过,但飞哪里去了呢?此问题即要成烦恼。所以只让你有知见,却不要在知见上着相、生念。见一群野鸭飞过,无所谓,那即是菩提了。

烦恼与菩提,同是此一知见,同是此一心,所异在有相与无相,着与不着。所以六祖最先在黄梅东禅寺作偈题壁即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行由品》)

——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美味四季番茄新问世,培植方法引争议

美味四季番茄新问世,培植方法引争议

今年冬季,佛州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都有新鲜番茄销售,这些新品种番茄产于本地,能抵御严酷的自然环境,最终才被端上了我们的餐桌。一般来说,工业化农产品在各种农产品技术指标上都会逊色于有机农产品。但是,正如全...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

第七节 我战胜了一切欲望、激情和懒惰,所以我的生活轻松得如同绒丝。/未来佛尼连禅河的水静静地流淌在沙石构成的溪流中。葱郁、挺拔的树木密密麻麻地排列于河的两岸。从树上向北望去,就可以看到王舍城中的盘陀...

上香的正确方法

上香的正确方法

如何上香才能有求必应?1.不可批评佛像的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奉于卧室内。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向佛要钱

佛教故事:佛典故事:向佛要钱

向佛要钱佛陀带领众比丘弟子,向善信居士大德乞食。一行人威仪严整,众人无不投以钦仰赞赏的目光;然而才刚刚转入一条小巷,情势马上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此路不通!」一名其貌不扬的婆罗门伸出手指在沙地上画出...

种生基分为好几种做法 何时产生效力

种生基分为好几种做法 何时产生效力

种生基是道教的一种秘密法术,它是用自身的基因通过地理环境的大地磁场达到重生的意义。其做法是用自己的出生时间、头发、手指甲、脚指甲及穿过未洗的衣服和经常随身的物件等,结合出生时间空间所缺的五行,寻找一...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上 十二、十善

华文小学适用佛学课本:六上 十二、十善

六上 十二 十 善佛陀说了五戒,又说十善;十善是比五戒更进步而更完善的行为规律。十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贪欲,九、不嗔恚,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