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金刚经》|法界通化分第十九(下)

金刚经 第19品下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下)白话文

二、无为福德周遍法界

前文说明以不住三心为「因”,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为「缘”,以是因缘,得福甚多。接下来佛陀阐述,因为福德其性本空,因此才说得福德多。

在第十一分中,佛陀校量法施和财施所得的功德,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令法音流布的无漏功德,远胜过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有漏的福德相。此分先以无住行施,悟解到「一切法空”,就不会产生执着,就像经文所说:「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有实,就是有实际的数量可以计算,如此福德即是有限的数量。但是因缘诸法,无有自性,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福德之相!因此,菩萨在布施时,不执着「福德相”,心无希求染着,这样无为的法性功德,是遍虚空,尽法界,不可限量的。

在第四分谈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不住心外的六尘境界,(空掉心外之相),十九分是以三心不可得的智慧为用,(空掉心内之相),心内的住着无住,布施的功德就周遍法界。

佛陀具五眼,彻见三心,一切众生事理二行,福德深浅,悉知悉见,教诫行者,不可以有心求,亦不可着无心觅,一念不生,以显平等本体。

吕洞宾又名吕岩真人。在唐朝末年时,三次应试都没有中举,偶然在长安的小酒馆遇到了锺离权,锺离权传授给他延命法术,从此他归隐山林,无人知晓他的行踪。他曾游历庐山,在钟楼的墙壁上题诗说: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有一次,吕洞宾途经黄龙山上,看见山顶紫云成盖,知道此处有不凡之人,便前往拜访。当时,正是黄龙禅师击鼓升堂,他混迹人群闻法。黄龙禅师早就看见他,喝斥说:「此处有个偷法贼!”吕洞宾毅然而出,问黄龙禅师说:「一粒米中藏世界,半升锅里煮山川。请说这是什么?”黄龙禅师指着他说:「你这个守尸鬼!”吕洞宾说:「你怎奈何得了我的不死药。”黄龙说:「就算你活千年万载,终落空亡。”吕洞宾听了大惊,于是飞剑直刺黄龙,但剑却刺不进去。吕洞宾当下跪拜,请求指示。黄龙说:「半升锅里煮山川我就不问了,什么是一粒米中藏世界?”吕洞宾忽然大悟。于是做了一首偈子:

扔掉瓢囊摔碎琴,如今不恋汞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吕洞宾扔掉装着不死药的瓢囊,始觉千年万载,守着肉身,错用心机,要个长生不死的色相,亿万劫数,终不免堕落。想尽办法延续四大五蕴和合的生命,倒不如把握每一分钟,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所提倡的「人生三百岁”,是真正的「长生不死”。

留下慈悲的种子,

留下爱语的和风,

留下信仰的舟航,

留下欢喜的怀念。

留一点慈悲的种子,让世人享用到和平的果实;留几句爱语的和风,让人间充满着尊重的温煦;留善美的信仰,使茫茫生死海中的众生,有得度的因缘;给人欢喜的言行,留予他人深远的怀念。这样的人生,处处给予,如此富有的生命,才是真正弥天盖地,遍及沙界。

很久以前,有一位从早到晚唸佛的婆婆,被人称为「唸佛婆婆”。当她阳寿尽后,来到阎罗王面前,阎罗王看了老婆婆一眼,便宣告:「到地狱去!”

老婆婆提出抗议:「我在世时被称为唸佛婆婆,叫我到地狱去?您大概弄错了吧!我生前唸的佛堆积如山,请您查查看!”

「我的眼睛是不会看错,不过为了让你心服口服,我会找到证据。小鬼们,去查一查!”

小鬼们将她累积了八大车的唸佛倒在畚箕上摇动,只见拍!拍!四分五裂,婆婆唸的佛只是渣滓,不是果实。

「你看见了吗?你生前所唸的佛,只是空唸佛,没有坚固的果实!”

此时,有一个红鬼叫道:「大王!只剩下一粒!”

原来仅存的一粒果实,是有一次,婆婆到佛寺参拜时,遇到大雷雨,眼前的杉树正好被雷打中了,那一刹那,婆婆心无杂念,唸出「南无阿弥陀佛”,只有此句正念真心的念佛成为果实,才免去老婆婆地狱之苦。

一句心无所著佛号,胜过恒沙数情识妄想的念佛。佛陀要我们截断三心的妄执,才能弘布开展严熟佛土的事业,处处心无罣碍,颠倒梦想远离,当可度一切苦厄,究竟涅槃

从无住布施,所获得的福德是无漏无限的,这无为福德,可以使我们扫荡内外迷相,离诸怖畏,以无住之心,圆满自利利他的福慧功德。

印度的阿育王信佛虔诚,遇到比丘总要顶礼,因此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词,经常劝谏他说:「大王,您是一国之主宰,身分尊贵无比,为什么看到比丘就顶礼,难道大王的头那么低贱吗?”

阿育王听之后,就叫人杀了一头猪,把猪头拿到市场卖了一千元。过了几天,阿育王又命人拿了一个死囚的人头到市场上叫卖,还嘱咐那个差人要在市场上这样的叫卖:「阿育王的头,卖五百元!”

结果市场上的人都吓得纷纷走避,无人问津。阿育王就趁机责问大臣们说:

「你们看!一个污秽低贱的猪头都可以卖到一千元,我的头只卖五百元都没有人要,你们说我的头尊贵无比,到底尊贵在哪里呢?”

人往往看不透世间的诸相,无知的执着,以贱为贵,以秽为净,就像故事中的外道大臣,只看见王者之相,而不明人的身体秽恶所集,何有尊贵?唯有法才是无上尊贵的,在人为尊,在处即贵,法宝胜过世间所有珍宝。《佛所行赞》卷四:

不须利器杖,象马以兵车;

调伏贪恚痴,天下敌无胜。

《金刚经》要吾人听受读诵,信解受持,以应无所住,彻见三心非实,即可调伏三毒,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在在处处,得以天人作礼围绕,遍散香华。《心地观经》卷三:

法宝能济众生贫,如摩尼珠雨众宝;

法宝能为三宝阶,闻法修因生上界。

了知三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性空,浑然无别,当下一口吞尽恒河沙数佛世界。金刚大法宝,能令众生由贫转富,超凡入圣,只怕行者狐疑不信,不肯登上离相无住的宝阶,听受微妙因缘法,得大坚固力,觑见五蕴外,原有与天地同寿,与法界共存,不坏的金刚之身。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如何挽回感情?教你4个挽回爱人的技巧

如何挽回感情?教你4个挽回爱人的技巧

当感情走到尽头之后,很多人都会非常难以割舍,于是想方设法地去挽回感情,更有甚至会放下自己的尊严和姿态去求对方留下,可即使这样也难以起到挽回感情的效果,难道在分开之后就真的无法挽回感情了吗?非也。在分...

文 / 一诚长老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

一旦有了执著心,内心就有了挂碍,没办法获得自在。所以说要做到心无挂碍很难,尤其在现实,人的牵挂和负担很重,工作、家庭、生存的竞争,生活的压力,环境的压抑,都让人的身心时刻处于紧张状态,很难放松下来。

归根结底,心里的负担重、牵挂重,是因为我们向外的攀求太多了。期求事业成功,生意兴旺;希望父母、伴侣、孩子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梦想财富加身,越多越好;或者总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多——整天计算着这些,当然不可能有放松的空间。

更何况世事又是十之八九不如意,求的东西越多,失望和痛苦也就越大,如此这般,该上哪儿去找自在?

一个人白天工作时心神不宁,吃饭味同嚼蜡,晚上睡不好觉,噩梦连连,人际上也处得很紧张,那就说明他心里有很多的思虑,很多的欲望,这样的人往往心眼小,看不开,不能通达,身心也难以安住。反过来,内心通达的人,遇到什么事都不会慌张,好事也好,坏事也罢,都不会念念不忘,没有什么能够真正地动摇他,束缚他。

这样的境界就好比《心经》里另一句话所描述的那样:“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头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不会用“颠倒”的观念去看待世事人生,任何时候都活得坦然、自在。

当年四祖禅师到南京的时候,看到山上的气与其他地方不同,就知道有高人在那里。山中住的是一位叫懒融的禅师。他住的地方,竟然有老虎替他看门。平日他也不用自己做饭,因为有天人给他送饭。

两个人见了面,就互相参禅,参到很晚。四祖睡觉时打鼾。懒融禅师听到呼噜声,睡不着。他醒着时,发现身上有虱子,就把虱子抖到地上。天亮之后,他对四祖说:“咳,什么祖师,一晚上打鼾,打我的闲岔。”四祖道:“打闲岔?你把虱子抖到地上,害它摔断了腿,叫了一夜,还打我的闲岔呢!”

呼噜响着,还听到虱子叫,这就是功夫。四祖之所以有这种“功夫”,是因为他的修为已经精深到“心无一物”的境界。一定是人的心里有什么不好的东西存在,然后生活、情绪、人际才会出现问题。如果内心干干净净,不留一物,那么任何事都不会成为你的障碍。

现在有很多人,心里头很怕啊,有很多的恐惧,害怕权力不能长久,金钱不能长留,生命无法永恒。其实,这些“怕”都怕得没有道理。任有多少能耐,谁又能永远地留住权力、金钱和生命?谁都留不住。

既然无论如何也留不住,那又何必害怕失去这些东西。明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无法永恒,偏要死死攥在手心里,不肯放手,这不是自寻苦恼么。可是偏有许多人被贪欲蒙蔽了心智,不能够明了这个很简单的道理,以至于时刻在恐怖和颠倒之中,活得沉重,烦恼多多。

古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我们白天有很多的贪欲、追求不得实现,心里头累积了很多的害怕、恐惧,晚上睡觉的时候,很可能就会做噩梦。我不会解梦,但是偶尔听人提及自己的梦境,多少也能从梦中的情形推断出这个人当时的心境。

比如,一个人总是梦见自己身陷迷宫,怎么也找不到出口,这很可能就代表着这个人内心的迷惘和无路可走;若有人经常梦见自己遭遇很恐怖的灾难,这就意味着在他的意识里,隐藏着很多不好的念头,他的内心不够净化。

假如说,我们真的有全然的善心,用全然的善念去对待一切人事,不苛责,不抱怨,不贪求,让心中三分田地,平平坦坦,不负人,不负己,少些计较,欢喜度日,那我们心念深处的噩梦就会消失不见,生活能少一点焦躁恐惧。

“心无挂碍”的意思是什么?

文 / 一诚长老《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和负担,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人来到这世上,总是有所追求的,有所求,心里就一定会有所思所想,求而不得时,所思所想就容易变成执著。...

[拉珍文集] 举起你智慧的金刚锤(四)

[拉珍文集] 举起你智慧的金刚锤(四)

举起你智慧的金刚锤(四)拉珍第四锤——砸以我见判断佛菩萨的凡夫愚痴其实,这个问题在我以往的文章中已经多次谈到,但今天,我想把它说得更透彻一些。我们每天凡夫凡夫的讲,凡夫就那么差劲吗?凡夫造汽车造飞机...

索达吉堪布:不能将空器供在佛堂上

索达吉堪布:不能将空器供在佛堂上

索达吉堪布:不能将空器供在佛堂上《闲谈问答录2》问:供灯的功德文里说:“不能将空器供在佛堂上。”但我们外出办事、晚上睡觉时,如果灯油燃完了,空的灯器摆在佛堂上,这样会有过失吗?答:如果不是故意的,这...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

星云大师宽心:心内的般若八指头陀寄禅长老幼年没有读过书,一日过洞庭湖,在船头上脱口而出一句妙诗洞庭波送一僧来,众人皆惊叹。 这句诗不但有文学的韵味,而且富有禅机。寄禅长老没有上过学,怎么能作出这样的...

星云大师宽心:是是非非

星云大师宽心:是是非非

星云大师宽心:是是非非有个人向曹山禅师求救:我通身是病,请师父医治一下吧!曹山禅师手一挥,抬眼望天:不医!那人一愣,又疑又惑地问:为什么不医?曹山禅师笑道:要叫你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看了这个故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