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如何看好心

人平日会看人、看事、看物、看山河大地、看日月星辰,甚至看自己的手脚,却看不到自己的心。俗话说:“世有百千闲日月,人无一点好身心。”世间尽管有多少闲适的岁月,但是人实在很难保住清净自在的身心。

如何看好心呢?有四点意见提供大家参考:

常内观以定心

我们的心念犹如猿猴跳跃,也像瀑布湍流,念念不停;前念决定的事,后念又幡然反悔;前念生出善意,后念又升起傲慢,若不小心守护,就会在烦恼的五欲爱河中翻滚浮沉,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不已。“心”好比大地,需要被开发,透过内观照护自己的心念,将内在的能源和静定的力量开发出来,必能让心地绽放般若的花朵,结出菩提的果实。

研经教以澄心

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地方,在于佛教非常注重慧解,强调信仰要建立在理智上,而不是一味教人“信”而已。然而,从过去以来,多数佛教徒只重视拜佛诵经,祈求福禄,不但不能提升层次,而且有碍佛教发展,实在可惜。研习经教,尤其可以采取读书会的方式,彼此切磋,互相勉励,将佛法落实生活,利己利人,才能达到解行并重的目的。经过深研和思维的教理,才能成为自心澄湛的法宝。

去贪嗔以净心

古人云:“饮宴之乐多,不是好人家;声华之习胜,不是好士子;名位之念重,不是好臣士。”贪爱的习性,使我们的心终日攀缘外境,产生许多痛苦。又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社会上常看到,有因一言不合而各奔西东,或一句不顺心的话语而大动干戈,乃至一个不经意白眼,招来杀身之祸,这些都是嗔心炽盛带来的不幸与灾难,戒除贪爱与嗔恚实在重要。因此我们要发心调整自我的习气,进而净化自己的心灵,除去贪嗔的过患。

明古训以警心

有云:“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庸。”读书的真正目的,不是像“誊录生”一般,只是寻章摘句,而在于体会古代先贤的言行,将它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拜读古德书文、名家格言、伟人传记、先贤训词,要懂得深思、明白其精神要旨,并时时警惕自己效法学习,如此便能庶几无过,日益进步。

身心的活动,深深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苦乐、内心的净染,如何正确认识和导正身心活动方向,“看心”的法门,可以作为我们修正的参考。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奢侈品牌LV推出首款玉米做的纯素运动鞋

奢侈品牌LV推出首款玉米做的纯素运动鞋

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发布了迄今为止最环保的运动鞋这款豪华版纯素运动鞋是用回收橡胶、玉米生物塑料和再生尼龙制成这标志着LV朝向可持续、零残忍时尚迈进LV 名为“ Charlie” 的两款纯素运动...

陈士东居士:当代著名弘法居士——郑颂英

陈士东居士:当代著名弘法居士——郑颂英

陈士东居士:当代著名弘法居士——郑颂英天晟传统文化研究所 陈士东 郑颂英老居士平生以刊印经典,普及教义为己任,四方学人,为法问道,或有难求助者,陆续不绝,他不顾年老体弱,有问必复,身居陋室,然心系众...

佛陀教你不生气:愁苦源于心

佛陀教你不生气:愁苦源于心

愁苦源于心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迷于欲望,人就不可能清醒了,而欲望只有一个出处,那就是人们的内心,这个心不仅产生欲望,还产生愁苦,而愁苦多是因为人们的某种欲望难以满足,或是,人们发...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狩猎奇遇

佛教故事:因果报应:狩猎奇遇

狩猎奇遇我挎着照相机走进了森林,我对管理员说,我是一个摄影记者,喜欢野生动物,其实,我的背包里放着一支双筒猎枪。进入林中,我马上就发现,不远处的灌木丛里有悉悉索索的响声,一截粗大柔软的东西在浓密的枝...

信愿法师:念佛一声阴曹现光

信愿法师:念佛一声阴曹现光

【念佛感应录】念佛一声阴曹现光民国初年,谛闲老法师住持观宗寺。门下有一僧人名志诚,平素很悭,多年来存银洋多枚,甚珍视,朝夕携之,不离身边,以致影响其参禅用功。一旦患病,为阴曹捉去,二鬼逼其自前殿搬银...

达真堪布:只忏悔以前的罪业能彻底清净业障吗?

达真堪布:只忏悔以前的罪业能彻底清净业障吗?

达真堪布:只忏悔以前的罪业能彻底清净业障吗? 只忏悔以前的罪业,不发愿以后不再犯错,能清净业障吗?达真堪布解答:忏悔的时候,要在诸佛菩萨、上师三宝面前发誓发愿:“从今以后纵遇命难,再也不造这些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