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初四开示

初四开示

生死大事,古往今来,诸位大德为了这件事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我们参禅念佛也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修行不知里边的甘苦。起疑情不会起,参话头倒成了念话头,前念话头一过,后念妄想就来了,什么贪念、瞋念、淫念都有,难啊!但是要有耐心,要逐步逐步前进,翻来覆去的追究。念佛要集中在耳根上,久久力量日充,要把疑情生处转熟,转成和妄想那么熟,行住坐卧就是它,乃至做梦都是它。

你这个一熟呢,那个无始以来的妄想就生不起来,话头熟了,妄念少了功夫就升华了,这是个长远期。虽在静中能够持住了话头,再看动中是否也能保持,开了静出了禅堂,行香、吃茶、吃饭、大小便时,再看看你的功夫如何。定中有十分功夫,动中往往难保七分,特别是病痛和临遇到挫折时,命终时更难把持。功夫,要确实下一番苦心,没有功夫是得不到受用的。

妄想有粗有细,你把话头持住粗妄就歇下来。这粗妄一歇,就得一分自在,一天到晚清凉自在,行起香来两只脚好像没有一样,轻飘飘的,坐香也觉的身体很轻,羽毛一样。到这地步还要努力用功,有的人自满了以为到家了,不行,不用功会退失的,粗妄还会起来。因为没有断,只是伏住了粗妄。有道心的人知道这是半路,要努力向前,起疑情照顾话头,不让这段风光走过去。

功夫来时有两个岔路:一是推想这时功夫到什么程度,话头提不提无所谓,提话头不过是除除妄想,现在心里也得到一点自在,他就把这些见闻觉知搬来,对照这点清净的境界。(细妄未除,停滞不前。可惜)二是认光影门头,什么是光影门头?就是静中有点把握,再往前疑情似有似无,出现点境界见到光明或如同日光、或是忽然空了,生起欢喜,执著一起,不能前进,时间一长,会出毛病,还有人见到佛菩萨像生欢喜,见到凶境界生怖心,这是错误的,住则着魔。不睬它,不取不舍,方得正定正受。

参禅是无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管圣像凡相都是假相,不要生执著心,要在这里走过去。静相、动相都不住,正念就现前了。三昧正定就是根尘脱落,十方圆明,了不可得的无境界的境界。再往深用功啊,那功夫可以达到动静一如,昼夜一如,这才谈到成团成片。这是修行的路程,我们初用功应当知道这些境界,免走弯路。

初下手用功夫,以妄止妄,出新功夫,不用力不行。“念佛是谁”得微细微细的审察,不停追究,他嫌费力,何不轻轻罩住它,看死话头就行了,如果是老用功的过来人,开悟了,罩住也行,不罩也行,无念,有念都好!明白以后处处皆是。我们谈的是没有明白时的功夫是有差别的,没有明白,看不住话头,久成死水。时间一长堕于无想,堕于无情。

我们访师寻友,朝山拜佛就是为心底上这一点事,少走弯路,当年亲近虚老,虚老这个老人家真是大善知识,你一开口他就晓得你功夫用到什么程度,告诉怎么样,当下使你冰消瓦解。这个法身父母真是了不得,非是世间父母可比。我在广东亲近虚老三年,受到的法益是无法回报的。

古人一闻千悟也是经过多少年的修持,长庆祖师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是大作家八十还在作本份事,可以想想这不是什么小事,这是天下最大的事。

佛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居皇宫,世间欲乐应有尽有,能够视功名利禄如镜中花,水中月,弃王位为众生而悟道,这是惊天动地的悲心,我们看到佛陀这样发心成道,不惭愧吗?精进吧!修行要靠自己发心才行,依靠别人靠不住。世尊比别的佛愿小吗?阿难和佛是兄弟,最后还是阿难发大心自己成就的。要发大心,自度、自度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4.住于专念

一行禅师:故道白云:54.住于专念

54.住于专念有关央掘摩罗成为比丘的消息,很快便传遍城中。居民都轻松了一口气。邻近的国土也闻得这宗杀人犯被感化的消息,因而对佛陀和他的僧团更为景仰。越来越多聪明敏锐的年青人,都舍弃他们原本的教派来追...

佛法世法无二无别,六根清净处处是道

佛法世法无二无别,六根清净处处是道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虚云禅师(1840~1959),传法曹洞,兼嗣临济,中兴云门,匡扶法眼,延续沩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脉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一生极具传奇色彩,经历无数磨难,自云:“阅五帝...

对生活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

对生活不执着,并不是随波逐流

一《五灯会元》中有一则公案,说的是唐代高僧惟俨禅师(别号药山)曾指着山上枯荣二树,问弟子:“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弟子道吾回答:“荣的好。” 另一弟子云岩回答:“枯的好。” 正好有个小沙弥走过...

时时身披忍辱衣,不放过任何一个逆境修忍辱

时时身披忍辱衣,不放过任何一个逆境修忍辱

“佛说无为最,忍辱第一道。”佛弟子修忍辱非常重要,可是修忍辱却是很难的。曾经就有这样一个有关修忍辱的故事。从前在拉萨的空地上,有一个经师正在绕经筒,旁边有一个人在安静地打坐。经师停下来,问:“你在做...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春干摩比丘尼

佛教故事:滴水藏海:春干摩比丘尼

春乾摩比丘尼一时,佛在舍卫城,有大比丘尼⑴(Bhikkhuni),名曰春乾摩,她有众多眷属和尼众经堂。所居附近有许多戒学较高的比丘尼,她们具足种种神变,经常以各自的神通力到北俱卢洲⑵(Vttara-...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对跟自己有仇的人,还是无法释怀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对跟自己有仇的人,还是无法释怀

索达吉堪布:学佛后对跟自己有仇的人,还是无法释怀 问:学佛后对跟自己有仇的人,还是无法释怀。要改变自己的心真的很难吗? 索达吉堪布:不管自己的嗔恨烦恼有多强烈,噶当派的格西们说过:“人的心,最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