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参禅师方便禅七开示 初四开示

初四开示

生死大事,古往今来,诸位大德为了这件事也不容易得到成就。我们参禅念佛也是很不容易的,没有修行不知里边的甘苦。起疑情不会起,参话头倒成了念话头,前念话头一过,后念妄想就来了,什么贪念、瞋念、淫念都有,难啊!但是要有耐心,要逐步逐步前进,翻来覆去的追究。念佛要集中在耳根上,久久力量日充,要把疑情生处转熟,转成和妄想那么熟,行住坐卧就是它,乃至做梦都是它。

你这个一熟呢,那个无始以来的妄想就生不起来,话头熟了,妄念少了功夫就升华了,这是个长远期。虽在静中能够持住了话头,再看动中是否也能保持,开了静出了禅堂,行香、吃茶、吃饭、大小便时,再看看你的功夫如何。定中有十分功夫,动中往往难保七分,特别是病痛和临遇到挫折时,命终时更难把持。功夫,要确实下一番苦心,没有功夫是得不到受用的。

妄想有粗有细,你把话头持住粗妄就歇下来。这粗妄一歇,就得一分自在,一天到晚清凉自在,行起香来两只脚好像没有一样,轻飘飘的,坐香也觉的身体很轻,羽毛一样。到这地步还要努力用功,有的人自满了以为到家了,不行,不用功会退失的,粗妄还会起来。因为没有断,只是伏住了粗妄。有道心的人知道这是半路,要努力向前,起疑情照顾话头,不让这段风光走过去。

功夫来时有两个岔路:一是推想这时功夫到什么程度,话头提不提无所谓,提话头不过是除除妄想,现在心里也得到一点自在,他就把这些见闻觉知搬来,对照这点清净的境界。(细妄未除,停滞不前。可惜)二是认光影门头,什么是光影门头?就是静中有点把握,再往前疑情似有似无,出现点境界见到光明或如同日光、或是忽然空了,生起欢喜,执著一起,不能前进,时间一长,会出毛病,还有人见到佛菩萨像生欢喜,见到凶境界生怖心,这是错误的,住则着魔。不睬它,不取不舍,方得正定正受。

参禅是无为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管圣像凡相都是假相,不要生执著心,要在这里走过去。静相、动相都不住,正念就现前了。三昧正定就是根尘脱落,十方圆明,了不可得的无境界的境界。再往深用功啊,那功夫可以达到动静一如,昼夜一如,这才谈到成团成片。这是修行的路程,我们初用功应当知道这些境界,免走弯路。

初下手用功夫,以妄止妄,出新功夫,不用力不行。“念佛是谁”得微细微细的审察,不停追究,他嫌费力,何不轻轻罩住它,看死话头就行了,如果是老用功的过来人,开悟了,罩住也行,不罩也行,无念,有念都好!明白以后处处皆是。我们谈的是没有明白时的功夫是有差别的,没有明白,看不住话头,久成死水。时间一长堕于无想,堕于无情。

我们访师寻友,朝山拜佛就是为心底上这一点事,少走弯路,当年亲近虚老,虚老这个老人家真是大善知识,你一开口他就晓得你功夫用到什么程度,告诉怎么样,当下使你冰消瓦解。这个法身父母真是了不得,非是世间父母可比。我在广东亲近虚老三年,受到的法益是无法回报的。

古人一闻千悟也是经过多少年的修持,长庆祖师坐破七个蒲团,赵州八十犹行脚,赵州是大作家八十还在作本份事,可以想想这不是什么小事,这是天下最大的事。

佛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深居皇宫,世间欲乐应有尽有,能够视功名利禄如镜中花,水中月,弃王位为众生而悟道,这是惊天动地的悲心,我们看到佛陀这样发心成道,不惭愧吗?精进吧!修行要靠自己发心才行,依靠别人靠不住。世尊比别的佛愿小吗?阿难和佛是兄弟,最后还是阿难发大心自己成就的。要发大心,自度、自度啊!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节令养生之秋分

节令养生之秋分

秋分秋分节气的由来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意思...

宗萨仁波切:这些显现,证明你缺乏福德。

宗萨仁波切:这些显现,证明你缺乏福德。

缺乏福德,会认为轮回很精彩。缺乏福德,你会生活得非常好,你会很幸福,一直都很好,生命中不会出现任何突发事件击碎你的世界观、价值观,把你推到佛法里面,没有任何事情出现把你唤醒。缺乏福德,你不会对现有的...

情感挽回 做好这几件事帮助你挽回男友

情感挽回 做好这几件事帮助你挽回男友

男人都爱温柔我相信男人爱温柔,这件事情,天下的女人都知道,但是很少有女人知道这种温柔到底是怎样的温柔,其实男人都有一点大男人主义,他希望自己喜欢的女人都能够小声说话。为什么男人都喜欢温柔,那是因为他...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18.巧匠比丘

海涛法师说故事全集:18.巧匠比丘

18.巧匠比丘有一个男子,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有一天,他在为人营造仓房时,听见几个工人在谈论佛法,他越听越入迷,不知不觉中连手中正忙着的活给忘记了。回家后,他得到长辈的同意,就在当地...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第一 大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三万二千人。皆是阿罗汉。心善解脱。慧善解脱。所作已办。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

星云大师:师徒之情

星云大师:师徒之情

师徒之情阿那律道心坚固,虽然美色当前,也能坐怀不乱。但有一回,在听经闻法时,他因为疲倦,竟然打起瞌睡来,被佛陀训示一番,回去以后,他为自己的懈怠忏悔不已,因此发愿尽形寿不再睡眠。从此以后,阿那律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