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关于吃素的两个认知

慈悲心的直接的表达就是不杀生,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的众生常常杀业很重,喜欢吃海鲜。这也是众生相互之间的共业所感,但是我们怎么去认知这个事情?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飞禽走兽、海里的东西、地上的走兽、家禽就理所当然被我们吃了,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保护它,出于慈悲心孝顺心,我们不应该去吃它,为什么?

这里来自两个最起码的认知。一个认知就是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一切众生不仅是包括人道的众生,是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就是海里的水族众生、天空的飞鸟、地面的走兽,这些众生都有佛性。

既然有佛性,它们都是未来佛,既然是未来佛,我们就恭敬它,恭敬都来不及怎敢去杀害它呢?怎敢去吃它呢?这是第一个认知。

第二个认知,一切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的过程当中,曾经跟我们互为父母眷属,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子在畜牲道里面就是雄性的动物,母亲就是雌性的动物。这些雄性、雌性的动物跟我们都是生生世世互为父母,那么既然是父母,我们就要对他有孝心,孝心报答都来不及,怎敢去杀害他,怎敢去吃他呢!

那么这两种基本认知,我们凡夫不了解,但这个事情真相,佛以五眼圆明的智慧,他看清了这个,把这个事情真相告诉我们。所以我们当下就要以这样的一个知见,把我们的慈悲心生发出来。我们是不是就发愿:我不吃它,我要吃素?

问:请问师父,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

大安法师答: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精要。这样的形式是可以的。

所以能讲法的居士不能傲慢。一般来讲,白衣高坐、比丘下座是佛教的衰相,是不如法的。

无论是在正法、像法、末法,住持佛法的主力军还是僧团。七众弟子都应该团结在僧团的周围,来护持佛法。僧团为内护,居士为外护。

《法苑珠林》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出家功德经》云:假使有充满四天下之多的阿罗汉,有人在百年当中,尽心供养他们衣食、卧具、汤药,从无缺少;乃至阿罗汉涅槃之后,又分别为他们各自建塔,以花香璎珞等种种供品供养。如此所获的功德,也不如有人为了求证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功德。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大智度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4

黄念祖居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二卷4发大誓愿第六【之一】本品乃法藏菩萨遵佛明训,于大众中宣说所发殊胜大愿。此大誓愿,妙德难思。如《甄解》曰:「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即是南...

达真堪布:如何选择、依止善知识?

达真堪布:如何选择、依止善知识?

达真堪布:如何选择、依止善知识? 问:想精进修行,依止善知识,该如何选择有缘分的善知识,有什么标准或者因缘?答:显宗有显宗的善知识的标准,密宗有密宗的善知识的标准,大乘有大乘善知识的标准,小乘有小乘...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紫磨金制作的盘子

佛教故事:世间百态:紫磨金制作的盘子

紫磨金制作的盘子很久以前有位年轻人和他的舅舅结伴到各地做买卖。他们来到一个国家,遇到一条大河。舅舅先渡过河去,看看对岸的情形。他沿着河岸走了不远,看到一间小茅屋,走近一看,屋里有一个寡妇,还有一个小...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佛弟子称呼在家女居士为“师姐”,是否正确?

答:华夏民族的特点:对一切事物取其精华。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汉土,在家弟子,不分男女老幼,皆以师兄尊称,正确简单如法。出家弟子,以师兄、师弟尊称。在一起修学的同辈,称“老同参”。其目的:1.为了提升和...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提沙的故事

佛教故事:觉性的故事:提沙的故事

提沙的故事一天,佛陀宣称四个月后,他就要入灭了。很多比丘尚未证得圣位的,感到很伤心,就整天紧紧追随在佛陀的身边。但是有一位名字叫做提沙的比丘却整天到静僻的地方禅修,反而没有跟着佛陀。其他的比丘带他去...

宽运法师:成功从好的性格开始

宽运法师:成功从好的性格开始

我记得《西藏生死书》有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个人走在街上,路过人行道时掉入洞中,那个人迷失了,认为不是自己的错。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爬了起来。再经过那条街的时候,他假装没有看到那个洞,结果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