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关于吃素的两个认知

慈悲心的直接的表达就是不杀生,我们住在沿海地区的众生常常杀业很重,喜欢吃海鲜。这也是众生相互之间的共业所感,但是我们怎么去认知这个事情?我们不要以为这些飞禽走兽、海里的东西、地上的走兽、家禽就理所当然被我们吃了,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应该保护它,出于慈悲心孝顺心,我们不应该去吃它,为什么?

这里来自两个最起码的认知。一个认知就是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一切众生不仅是包括人道的众生,是包括六道所有的众生,就是海里的水族众生、天空的飞鸟、地面的走兽,这些众生都有佛性。

既然有佛性,它们都是未来佛,既然是未来佛,我们就恭敬它,恭敬都来不及怎敢去杀害它呢?怎敢去吃它呢?这是第一个认知。

第二个认知,一切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的过程当中,曾经跟我们互为父母眷属,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男子在畜牲道里面就是雄性的动物,母亲就是雌性的动物。这些雄性、雌性的动物跟我们都是生生世世互为父母,那么既然是父母,我们就要对他有孝心,孝心报答都来不及,怎敢去杀害他,怎敢去吃他呢!

那么这两种基本认知,我们凡夫不了解,但这个事情真相,佛以五眼圆明的智慧,他看清了这个,把这个事情真相告诉我们。所以我们当下就要以这样的一个知见,把我们的慈悲心生发出来。我们是不是就发愿:我不吃它,我要吃素?

问:请问师父,在家人可以讲经说法吗?

大安法师答:在家人不是说不能讲法,以交流的形式跟大家谈一谈也是可以的。

佛陀在世的时候,作为居士的给孤独长者,虽然都已证到初果,但他在讲法之前也要先向比丘顶礼,也不升大座,就坐在旁边的座位上来说一说他修学佛法的体会、佛法的精要。这样的形式是可以的。

所以能讲法的居士不能傲慢。一般来讲,白衣高坐、比丘下座是佛教的衰相,是不如法的。

无论是在正法、像法、末法,住持佛法的主力军还是僧团。七众弟子都应该团结在僧团的周围,来护持佛法。僧团为内护,居士为外护。

《法苑珠林》云: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出家功德经》云:假使有充满四天下之多的阿罗汉,有人在百年当中,尽心供养他们衣食、卧具、汤药,从无缺少;乃至阿罗汉涅槃之后,又分别为他们各自建塔,以花香璎珞等种种供品供养。如此所获的功德,也不如有人为了求证涅槃一日一夜出家持戒的功德。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大智度论》

更多精彩: http://yfs.bbs5050.com/
点我:

相关文章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华品·第四品

佛教故事:南传法句经故事集:华品·第四品

华品第四品观身谁能如实知见六道轮回,谁能如实知见三十七道品,一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 ?学地比库(注)如实知见六道轮回和三十七道品,正如技艺精湛的花匠,精挑细选花朵一般。一群比库随从佛陀...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

当然,虽说心清净一切清净,心不清净则一切都不清净。这等于是在说,世上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物体,一切都是主观的现象,但这与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完全是两回事。

关于心与外境的关系,从凡夫至八地菩萨之间的修行境界中也能看出——七地以下的菩萨虽然断除了大部分烦恼障,但因为烦恼障没有完全断除,所知障更没有断除,所以看到的仍然是不清净的现象。就现象而言,一地到七地菩萨所看到的世界,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是一样的;但从内在境界而言,凡夫众生会认为世界是实有的,而菩萨却知道世界是如幻如梦的。

但到八地以后,就是另一番景象了,此时的菩萨除了通达世界的如梦如幻与空性以外,在所感知的显像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清净的娑婆世界变得清净,就像东方琉璃光佛的世界,或西方阿弥陀佛的世界一样。虽然八地以上的菩萨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异,但实际上二者所见的本体都是同一个地球,并不是因为八地菩萨的修行好、心清净,就在地球以外,重新创造了一个新的清净的地球。二者之所见,只是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现象而已。

一个共同的世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两种现象呢?学过《定解宝灯论》并能抓住其核心要领的人应该知道,其原因,就是因为两种现象中,一个是真实的,一个不是真实的。谁对谁错?怎么去辨别呢?肯定佛菩萨看到的才是真理。因为我们罪障深重,故所见范围也很小、很狭窄;在没有修到八地之前,菩萨们看到的也跟我们看到的一样不清净,只是经历长时间的修行,心慢慢清净,并断除了所有的障碍、罪业以后,看到的才是清净的,证悟境界越高,看到的越正确。

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主导,只相信自己的感官,只承认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地球就是我现在看到的样子,不可能像西方极乐世界一样清净——就会将真实、准确的信息误以为是错的。

有个比喻说得好:在得一种胆病的时候,会将所有白色的东西看成是黄色的,但没有得这种病的人看到的,却是正常的白色。两个人看同一张白纸的时候,会看出两个不同的颜色。虽然客观上只有一张纸,却因为观看主体的不同,而产生了两个不同的现象。其中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我们肯定会说看见白纸的是对的,把白纸看成是黄色的是错的,因为后者患有胆病。患胆病的人经过治疗,病慢慢好起来,眼睛视力也会随之慢慢恢复,他看到的白纸也越来越白,当他的病完全康复时,他看到所有颜色,都与正常人完全一样了。

八地以上的佛菩萨,就像没有得胆病的健康人;而八地以下的菩萨,特别是我们凡夫,就像得了胆病的患者。从凡夫到八地之间的过程,就如同胆病患者从生病到康复之间的阶段。通过这个比喻,可以非常顺利地证明这个世界的本体是清净的。有人可能还会反驳:这怎么可能呢?佛也说娑婆世界是不清净的呀?我们看到的也是不清净的,怎么可以说这个世界是清净的呢?

这就如同得了胆病的人与正常人的辩论一样,其中谁是谁非,明眼人自然心知肚明。就凡夫五种感官所捕获的世界而言,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可以分成正确和错误的两种感知;但如果再提高一个层次,到了佛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错误的,这就叫做观待道理。

这个道理的密宗修法,就是生起次第。倘若根基非常成熟,则即使是刚刚学密的资粮道或加行道的修行人,若能认真精进修持生起次第法门,在短短的六个月当中,就能看到清净的现象。但从显宗的角度来说,则要修到八地以后,才能看到这些现象。
但我们不能自认为自己是上等根基,那样的人是很难得罕见的,我们这种人连中等根基是不是都成问题,想用六个月修成,恐怕更是痴心妄想了。
对我们而言,逐渐引导的方法才是契合根机的,通过锲而不舍地努力修持生起次第,或许此生能够看到清净的现象。

因为显宗没有这种修法,故而需要长劫苦修、积累资粮,等到八地之际,方能显现出这些现象。由于密法有很多具针对性的具体修法,所以也称为方便道。

一地到七地菩萨眼中的世界

从观待道理去看,清净和不清净的世界是果,它的因法,是众生的心。《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心清净的时候,外在现象自然会清净;反之,如果心不清净,看到的必然是不清净的现象,这就是因和果的观待。当然,虽...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佛教故事:在闹市中修行: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滚滚红尘中,谁能耐得住寂寞,淡看风花雪月事?达人当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为亲鸾一人(1)

佛教故事:和颜爱语:为亲鸾一人(1)

为亲鸾一人(1)为亲鸾一人亲鸾圣人说:"能案弥陀五劫思惟之愿,尽为亲鸾一人。"就是说如来佛行五劫思惟之苦,尽为拯救亲鸾一人而为,其实并无此等不合理的事理。如来佛行五劫之苦,是为了无一遗漏地拯救全人类...

净土法门法语:顺境还有贪爱,逆境还有厌恶,你还是业力主宰你的命运

净土法门法语:顺境还有贪爱,逆境还有厌恶,你还是业力主宰你的命运

前天有个同修来问我,乘愿再来是不是一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之后,再回到我们世间来,又来投胎,又来作人?我给他回答,「不尽然也」。我们在这一生,这个身体还没有坏,还可以用,可以用尽量利用它、充分利用它,...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原文和翻译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原文和翻译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原文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